|
可能有人知道當年納粹德國曾自稱血統(tǒng)高貴的雅利安人種,然而德國不該是日耳曼人嗎?事實上所謂的“雅利安人”這個概念是以語言劃分的一個大類,是對操印歐語系的所有民族的統(tǒng)稱。印歐語系涵蓋有日耳曼語族、意大利語族、凱爾特語族、波羅的海語族、斯拉夫語族、伊朗-印度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等等。目前全世界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人口總數(shù)約為20億。 ![]() 關于雅利安人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名叫費里頓的國王。這個國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圖爾、二兒子薩勒姆和小兒子雅利安。費里頓在年邁之際三分帝國:大兒子圖爾統(tǒng)轄東部,他的后代演化成了圖爾人(圖蘭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兒子薩勒姆統(tǒng)轄西部,是羅馬人的祖先;執(zhí)掌中南部的小兒子雅利安則是雅利安人的祖先。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起位于東歐平原上的雅利安人開始向亞歐大陸各地遷徙。 ![]() 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翻越烏拉爾山進入亞洲,另一支向西進入歐洲腹地。向亞洲遷徙的雅利安人后來又進一步演變分化為兩支。進入亞洲的雅利安人中一支向南進入印度半島的成為今天印度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進入今天的伊朗地區(qū)成為波斯人的祖先。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向歐洲遷徙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多利安人進入巴爾干半島毀滅了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 ![]() 在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發(fā)端于愛琴海的歐洲最早的古文明都滅亡于雅利安人之手。因此雅利安人被稱為亞歐大陸古文明的摧毀者,但同時他們也是新文明的創(chuàng)建者。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在今天伊朗境內建立了米底王國。公元前550年同屬雅利安人的波斯人滅掉了米底王國。雅利安人建立的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 進入印度半島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如今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雅利安人盡管摧毀了達羅毗荼人的印度河文明,但他們在入主印度后同樣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文明: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歷史時期正是雅利安人在印度的統(tǒng)治日益走向穩(wěn)固的時期。這一時期印度出現(xiàn)了最早的宗教典籍《吠陀經(jīng)》。 ![]() 進入亞洲的雅利安人毀滅了中東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同時又開創(chuàng)了古波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時期)。入主希臘的雅利安人則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希臘文明時代: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臘地區(qū)開始進入城邦文明時代。當然歐洲的雅利安人可不止演化出希臘分支,事實上日后被稱為歐洲三大蠻族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最初都是雅利安人的分支。 ![]() 因此所謂的雅利安人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之下包含有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等諸多分支。雅利安人和日耳曼人這兩個概念其實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如今“日耳曼”一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日耳曼人是指以德語為母語的民族(包括如今的德國、奧地利、瑞士);廣義的日耳曼人正是“日耳曼”一詞最初的定義——指的是古代羅馬帝國口中的三大蠻族之一。 ![]() 當時羅馬帝國稱生活在羅馬疆域之外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為歐洲三大蠻族。這其中日耳曼人是古羅馬人對生活在萊茵河、易北河一帶的民族的統(tǒng)稱。古代的日耳曼人是一個龐大的族群概念——正如斯拉夫人這一概念之下囊括了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波蘭人等不同民族一樣:日耳曼人這一概念之下囊括了法蘭克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盎格魯人、薩克森人...... ![]() 公元3世紀以后日耳曼各部落如潮水般涌入到羅馬帝國境內: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倫巴德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繼續(xù)在昔日羅馬的領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這其中法蘭克王國成為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統(tǒng)治時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家以及意大利的一個地區(qū)和許多邊界地區(qū)。 ![]() 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大帝的3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條約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國的疆土。根據(jù)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蘭克王國(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年-911年)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經(jīng)過公元870年《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后來的法蘭西王國、意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 日后的德意志正是由東法蘭克王國演化而來:東法蘭克王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其內部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公國。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薩克森、士瓦本、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等等。公元919年薩克森公國的亨利一世公爵被各公國推舉為“德意志國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于公元962年2月2日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這標志著德意志由王國升級成為帝國。 ![]() 奧托一世開創(chuàng)的這個帝國被稱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又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奧地利、瑞士、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等地。這個龐大的帝國曾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歐陸秩序的主導者??傻乱庵镜谝坏蹏冀K未能解決國內諸侯權力過大的問題。1356年德意志第一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發(fā)表的黃金詔書進一步確認了地方諸侯的自主權。 ![]() 從此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到了1618年德意志境內出現(xiàn)了390個公國、侯國、貴族領地、騎士領地割據(jù)一方的現(xiàn)象。這時的德意志頂著“帝國”的名號,可實際上卻是諸侯割據(jù)的松散聯(lián)盟。伏爾泰曾對此評價道:“神圣羅馬帝國既不神圣,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之為一個帝國”。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迫于法國皇帝拿破侖的壓力而放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 從此德意志各邦國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長期以來德意志只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從來都沒形成過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歌德曾在1830年評價道:“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么問,那么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在柏林,那么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嚴格意義上這時世界上其實是不存在德國這樣一個國家的。 ![]() 這時所謂德意志指的是德意志人的土地,然而德意志人實際上并沒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那么歌德所提到的普魯士又是一個什么概念呢?事實上古代普魯士人是波羅的海語族的一支。信奉原始多神教的古代普魯士人在血緣上其實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更為接近。這時的普魯士其實和德意志民族壓根沒半毛錢關系。從12世紀開始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發(fā)起打擊異教徒的北方十字軍運動。 ![]() 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qū)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這就是位于如今的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但在1224年該修道院被古普魯士人焚毀。此后條頓騎士團對普魯士地區(qū)發(fā)起了長達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先后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到16世紀時大量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民族紛紛涌入普魯士。 ![]() 條頓騎士團迫使當?shù)仞б阑浇?、使用德語。此后古普魯士人被同化于德意志人,古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定居于此的德意志人沿用了普魯士之名,但其實他們和古代的普魯士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阿爾伯特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教廷的聯(lián)系,隨后宣布將條頓騎士團改為世俗化的德意志邦國——普魯士公國。 ![]() 目前通常所說的普魯士就是指的這個作為德意志諸侯的普魯士公國,而不是古代普魯士人建立的國家。普魯士公國的首任公爵阿爾伯特死后由他的兒子阿爾伯特·腓特烈繼承了公爵之位,然而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后卻沒男丁繼位,因此普魯士公國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公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從此普魯士和勃蘭登堡被置于約翰·西吉斯蒙德的家族——霍亨索倫家族統(tǒng)治之下合并成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 1701年1月18日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大公爵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這標志著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正式晉升為普魯士王國。19世紀下半葉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策劃下南征北戰(zhàn)、縱橫捭闔,最終通過普丹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德意志諸邦國的統(tǒng)一: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正式加冕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 ![]() 雅利安、日耳曼、德意志屬于包含與被包含的三個族系概念: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分支,德意志人又是日耳曼人的分支。普魯士本來是一個與德意志沒任何關系的地方,后來被德意志征服同化后成為了一個德意志邦國。1871年普魯士統(tǒng)一德意志諸邦國后建立了統(tǒng)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是族系概念,而德國則是國家概念。嚴格意義上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誕生后德意志人才形成了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 ![]()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普魯士與德國的微妙關系。正如上文所說普魯士一開始其實和德意志民族沒任何關系,但在被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征服后逐漸被同化成為一個德意志邦國。由于德國的統(tǒng)一是由普魯士完成的,所以普魯士其實是德意志國家的發(fā)源之地。1919年6月28日德國與協(xié)約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把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地區(qū)割讓給了波蘭。 ![]() 這次領土變更造成原屬德國領土的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之間形成了一條通向波羅的海的走廊(波蘭走廊)。位于維斯杜拉河入??谔幍牡珴桑ǜ竦箍耍┍粍潪閲H聯(lián)盟管轄的“但澤自由市”,同時通過關稅聯(lián)盟與波蘭聯(lián)系在一起,在對外關系方面也由波蘭人負責。波蘭走廊的出現(xiàn)使德國領土被分割成了不相連的兩部分。從此以后任何一個要去東普魯士或但澤的德國人都必須經(jīng)過異國的領土。 ![]() 此時德國已失去了普魯士西部地區(qū),而普魯士東部地區(qū)則成為被波蘭領土所隔絕的飛地。然而在一戰(zhàn)結束后二十年左右德國又迫不及待地將世界卷入又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二戰(zhàn)后期以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就如何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傳統(tǒng)進行了多次探討,最后同盟國方面認定:作為德意志國家興起之地的普魯士歷史上尚武好戰(zhàn)的悠久傳統(tǒng)正是德國軍國主義的濫觴。 ![]() 1943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和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談話時指出“普魯士是萬惡之源!”羅斯福隨即表示:“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1945年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敗。根據(jù)同盟國方面在雅爾塔和波茨坦兩次會議上的決議:所有奧得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地區(qū)都不再為德國所有,這使德國東部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入波蘭。 ![]() 與此同時蘇聯(lián)通過《波蘇疆界條約》以法律形式獲得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使蘇聯(lián)、波蘭、德國三國的領土來了一個整體西移。在確定蘇波邊境的過程中蘇聯(lián)從波蘭獲得的東普魯士地區(qū)中要來了北部的柯尼斯堡并將其更名為加里寧格勒以紀念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至此作為德意志國家起源之地的普魯士絕大部分已不在德國境內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