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窯、邢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越瓷類玉邢瓷類冰”。所謂“南青北白”,越窯是南方青瓷代表,邢窯是北方白瓷代表。 越窯窯址主要在越州境內(nèi),即今浙江紹興、寧波兩地。越窯自東漢起,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我國燒制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之一。 越窯瓷器除具有溫潤如玉的釉質(zhì)和蒼翠可人的青綠釉色外,造型亦豐富多樣。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多種。初唐時器物以素面無紋者居多,晚唐時花紋增多,圖案題材廣泛,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由于初唐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處支釘痕跡。其中,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就是越窯青瓷的上品。  南朝越窯蓮紋六系盤口壺   唐代越窯獸鳥紋三足洗   唐代越窯飛天紋三足洗   宋早期越窯青釉雙龍戲珠三足洗  唐代越窯青釉獅鈕獸耳三足熏香爐 邢窯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內(nèi)丘、臨城兩縣境內(nèi),是我國白瓷生產(chǎn)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燒于隋代,衰于五代,在唐代有著“南青北白”之說,是隋唐時期七大名窯之一。 邢瓷的胎質(zhì)和釉質(zhì)是經(jīng)過1380℃以上的高溫?zé)傻模湮锢硇阅芘c現(xiàn)代最先進的“硬質(zhì)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邢窯白瓷分細白瓷、粗白瓷兩種。細白瓷是專供皇室、貴族的上等白瓷,沒有化妝土,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為皇室和翰林院定燒;粗白瓷一般有化妝土,行銷市場,無貴賤通用之。 唐代邢窯生產(chǎn)的細白瓷,其技術(shù)登峰造極,質(zhì)量十分精美,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guī)范如月,器壁輕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器型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多素面無裝飾,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器中也出現(xiàn)了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  唐邢窯白瓷唾盂  唐邢窯白瓷渣斗  唐邢窯穿帶瓶  唐邢窯長頸瓶  唐邢窯凈手瓶   唐邢窯盈字款白釉罐1   唐邢窯翰林字款白釉罐1   唐邢窯盈字款白釉長頸瓶   唐邢窯盈字款侈口穿帶瓶   唐“盈”字款獸柄壺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