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曾說:那些殺不死的,會使你更強大。 似乎中國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于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模式都仿佛打怪闖關(guān),只有打敗一個個boss,才能獲得成功的buff。 然而,挫折教育并不意味著打擊教育。不成熟的家長,只會培養(yǎng)出不快樂的孩子。 以下,Enjoy: 壹心理 | 作者 身邊的經(jīng)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我們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嗎? 為什么會有挫折教育這一說呢? 比如狼爸、狼媽,讓這么小的孩子跟著他們徒步,在冰天雪地里跑步,孩子小手都凍得通紅。還有的家長會恐嚇孩子,說“不乖就送你去當兵,讓你吃點苦頭”等。 不是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愛跟關(guān)懷,好好教育孩子嗎? 這種挫折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受益匪淺嗎? 02 認為挫折教育很有必要的人認為,如果孩子不經(jīng)歷點挫折,就會如同溫室中長大的花朵,到野外后無法茁壯成長。 更有甚者,覺得應該人為設(shè)置一些挫折,來幫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這些想法與做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實許多人都曲解了挫折教育的含義。 其實孩子的生活從來不缺乏挫折,成長本身就是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中跋涉的結(jié)果。 挫折教育的實質(zhì),不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挫折,孩子戰(zhàn)勝挫折,然后孩子就成長了,而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怎樣給孩子全方位的家庭支持,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心態(tài)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始終相信“我可以”,知道“怎么做”。 如果孩子總是經(jīng)歷失敗,又得不到足夠的情感支持,他們便會在持續(xù)的挫敗感中自我懷疑,慢慢地,甚至會開始相信自己是無能的,只要碰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這在心理學上叫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本來可以采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jié)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反抗。 在面對挫折時,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情感支持,比如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理解孩子,在情感上支持孩子。 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時必然會產(chǎn)生的失落、懷疑,我們需要去接受孩子的這些情緒,并且告訴孩子: 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有更正向的思維,更積極的調(diào)節(jié)方式,去解決問題,戰(zhàn)勝挫折。祝好。 03 挫折教育一直有很多爭議。 最初提出挫折教育的學者本意并非“教育者人為地為孩子設(shè)置挫折”,而是借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激發(fā)其潛能,磨煉其意志,提高其心理彈性。 科學家相信,心理彈性(又稱抗逆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阿甘正傳》中有一句話,“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口味的”,意思是說,人生難以預料,常常會有一些“意外”。 等來好運固然可喜,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對我們影響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挫折。 也許疾病來襲,干擾了你的學業(yè),一次交通堵塞,可能會影響你一天的心情。 當人們在遭遇挫折、壓力、重大變故時,有人會逃避現(xiàn)實,陷入焦慮的旋渦;有人徹底被困難打敗,以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或家人。 心理彈性強的人會迎難而上,迅速調(diào)整,度過逆境。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1、就事論事,不否定孩子的全部。 2、給孩子適當?shù)膯l(fā)和方法指導,盡可能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感受到家人的關(guān)懷。 3、巧用挫折。生活中,孩子無時無刻不在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不要嫌孩子拖拉就替孩子解決問題,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并引導孩子去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之處。 4、給孩子足夠的理解、支持和愛,即使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緊緊的擁抱,都可以給孩子不斷嘗試和探索動力與信心。 關(guān)于作者:壹心理,成立于2011年7月,是專業(yè)的心理服務(wù)平臺。經(jīng)過10年的發(fā)展,壹心理現(xiàn)擁有注冊用戶3000萬,覆蓋137個國家和地區(qū)。 —— END —— |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教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