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痰濕很重的朋友再次找到我,拿出一個方子讓我?guī)退麉⒅\一下,我一看,好家伙,是一劑祛濕的好方子,既能化濕嗎,還能祛痰,同時兼顧了他的內熱。然而,任何方子都不是萬能的,這個方子涼藥太多,太重,注定不能多服,所以建議加清虛熱,減輕實熱藥味。 回歸正題,濕和痰是現(xiàn)代人避不開的話題,舌頭胖大,舌苔厚膩,水滑,嘴里總有痰,經常流鼻涕,易感冒,大便總稀,經常腳上出汗,手上出汗。上述這些都是痰濕的一些表現(xiàn),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表現(xiàn),不再一一列舉。 為何現(xiàn)代人痰濕這么重?為何有這么多的人都有痰濕,其實,這都與我們的脾和肺有關,中醫(y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虛最易生痰濕,什么情況易導致脾虛呢?1.中醫(yī)認為,飲食失節(jié)是脾胃損傷的一大原因,飲食沒有節(jié)制,饑飽失常最傷脾胃;2.中醫(yī)還認為,思慮傷脾,每天想很多事情,總不停地琢磨,就會傷脾胃,出現(xiàn)脾虛。我們看一下,這兩因素恰恰是現(xiàn)代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工作壓力大,不停地思慮,生活不規(guī)律,飲食不節(jié)制,都極大損傷了我們的脾胃。脾虛就會生濕,而濕聚成痰,要通過肺系排出體外。故中醫(y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要解決痰和濕,就要健脾杜絕生濕的源頭,宣肺排出痰濕。 那朋友們還會有疑問,你說的是痰,濕要通過什么方式去除呢?當然,祛濕就要給濕一個出路,最常用就通過通利三焦的形式,既好使,又快捷,上焦宣肺,中焦健脾,下焦通利腎和膀胱, 通過利小便,開通水路,通調水道,就可很好地從下焦祛濕了。 今天帶來的是祛濕熱名方,“三仁湯”來自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再配合2味祛痰藥的方子,就可很好的祛濕化痰了。我們來看一下。 1.首先看這“三仁”是哪三仁呢?分別是杏仁、白豆蔻仁、薏仁。這三仁是很有講究的,為什么呢你看杏仁宣肺,白豆蔻仁溫中健脾祛濕,薏苡仁淡滲利濕,具有利小便作用,三個配合起來是不是就能很好通利上中下三焦了。 有朋友說,我知道了,杏仁、白豆蔻仁、薏仁“三仁利三焦,去濕熱,我學會了”。請先別急,這“三仁”只是上中下三焦三路的“領軍人物”,每一路還有“英雄豪杰”。我們看看都有哪路“好漢”。 首先看上焦,肺這一路,還有厚樸、半夏兩味大將,中醫(yī)認為,肺主宣發(fā)和肅降,杏仁主升,助肺宣發(fā),厚樸、半夏主降,助肺肅降,三者配合,幫助肺來恢復宣發(fā)肅降的能力,肺能正常宣發(fā)肅降,痰濕就很易排出體外了。 再看下焦,腎和膀胱這路,還有通草、滑石、淡竹葉三味虎將,它們是薏苡仁的得力干將,他們的作用概括來說就是“清熱利濕”怎么清熱利濕呢?那就是利小便,增加小便的排泄,通過這種形式,把濕和熱給快速排出去。 最后回頭再看中焦這一路,中焦這路還有嗎?中焦這一路是祛濕的大本營,沒其他“英雄”了,只有白豆蔻仁坐鎮(zhèn)祛濕大營,健脾祛濕,為祛濕之本。有人會問,中焦是不是藥物太少了?別急,其實薏仁也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可同時支援中焦一路,這樣中路健脾祛濕力量就增加上來了。 三仁湯的組成為杏仁15g,白蔻仁6g,生薏苡仁18g,滑石18g,白通草6g,竹葉6g,厚樸6g,半夏10g。 三仁合用,杏仁為君藥,宣通上焦的肺氣;白蔻仁行氣,調暢中焦的脾胃之氣;生薏仁滲利下焦的水濕,且三藥均有祛濕功效。半夏、厚樸為臣藥;滑石、竹葉、通草為佐使藥。 本方出自《溫病條辨》,主治濕重熱輕之證。臨床表現(xiàn)常見頭痛,身體困重,胸悶且不覺饑餓,午后身熱,舌苔白,不覺口渴,不喜飲水,脈弦細而濡,即脈象細軟且弱,輕按可得,重按則不明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