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古代能夠讀得起書的人很少,但是作為階級躍升的途徑,讀書卻也成為了許多人的希冀。因此,古人對于孩子的教育也很是重視。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兒童啟蒙讀物也是廣泛流傳。 而《增廣賢文》一書,便是成書于明朝的一本集合了中國古今格言、諺語的兒童啟蒙讀物。這本書語言淺顯,通俗易懂,但內(nèi)里所闡釋的中國社會倫理、處世準(zhǔn)則卻值得所有中國人學(xué)習(xí)。恰如其文所言:“昔時賢文,誨汝諄諄”。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便出自于《增廣賢文》之中;而后世人在這句話后面又續(xù)上三句——“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短短一席話便將天下至理說得明明白白。 慈不掌兵 在《孫子兵法》中出現(xiàn)過這樣的話,“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边@句話的意思理解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給士兵很高的待遇,但是卻不能隨時差遣他們;雖然作為將軍深深愛著自己的士兵,但是卻不能命令他們;士兵們違抗軍令卻沒有受到懲處,這些行為就好像是嬌慣自己家的孩子,這是絕對不能和敵軍作戰(zhàn)的?!?/p> 而“慈不掌兵”中的“慈”字就是上面的意思,如果作為一軍將領(lǐng),對手下無底線的放縱,導(dǎo)致整個軍隊沒有上下之分、沒有士氣那么又談何作戰(zhàn)? 戰(zhàn)爭時兇殘的,是非死即傷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yōu)柔寡斷,很容易就錯過了正確的進攻機會。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就是因為仁義不在敵軍渡河之際進攻,最后導(dǎo)致自己身中箭矢,兵敗而亡。 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勝利。為了勝利可以去用盡一切手段,所以身為一軍統(tǒng)帥可以勇冠三絕,可以智絕天下,可以狡詐艱險,甚至可以怯懦不進,但是唯一不能的就是“慈”,“慈”與“爭”是兩個相反的概念,用兵仁慈成全的不是將帥的美名,而是手下士兵的累累白骨。 義不掌財 “義不掌財”這句話很好理解,那就是一旦這個人特別講義氣,那么她就不適合管理財物方面的事情。因為人一旦講義氣,那么首先就不會關(guān)注自己,而是關(guān)心身邊的朋友,關(guān)心別人,這樣的人來掌管錢財很容易造成經(jīng)濟損失。 在《水滸傳》中宋江就是一個仗義疏財?shù)慕巧?,他只要一有錢就將金銀送給別人,于是也就有了許多社會上的朋友,但是這對他的仕途并沒有半點進益。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物,商場如戰(zhàn)場,假如兩家公司都在爭取一個項目,那么由于是朋友就退步,這不僅是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對公司來說也是難以彌補的傷害。對于商人來說“無奸不商”才更適合形容他們。 當(dāng)然,這里面面的“義”是親朋之間的小義,并非國家大義。比如胡雪巖在清政府遭遇經(jīng)濟危難之際仗義疏財,顧及國家大義,這才會成為“紅頂商人”,他的財富才能逐漸積累,成為當(dāng)時的首富。 善不為官 身為國家的官員,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顆公正的心,同時也要極度聰明,因為貪官奸,作為一名清官,要比貪官更奸,這樣才能鏟除奸佞,如果要是沒有貪官奸詐,僅憑借一顆清正之心,想必早就已經(jīng)在暗潮洶涌的朝局中被更新?lián)Q代。 除此之外就是不能“善”,在當(dāng)官眼中什么叫“善”呢?那就是不能因為私情而逾越規(guī)矩,不能因為人情而破壞公平。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的社會,一旦成為朝廷官員,那么來求人辦事的人估計得踏破家門,親戚朋友也會天天到家中打轉(zhuǎn),為的就是當(dāng)官的伸手拉一把,但是這些事情一定要絕情一些,不能答應(yīng),要學(xué)會拒絕,從根本上斷絕自己“善”的存在,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為官之路走的更久,同時也能讓自己保持頭腦清醒,成為一名清官。 在古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多少官員都斷送在“善”字上,在為官之路上,不僅不能對親戚朋友“善”,也不能對政敵“善”。 情不立事 “情不立事”說的就是一旦人太重視感情,那么這個人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yè)。雖然這樣的話有些果斷,但是每個人都是感情動物,一旦人被感情操控,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那么這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所估計,都會畏首畏尾,那么這樣的人成就也就十分有限。 在楚漢爭霸時期,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甚至揚言要將劉太公烹煮,作為爭霸的另一方,劉邦知道自己的父親被抓定然也是十分痛苦,但是為了爭奪天下,他還是向項羽示弱,并且要項羽分他一杯羹。劉邦絕對是斷情的一把好手,面對自己的父親可以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女更是毫不留情。當(dāng)時劉邦兵敗逃跑,他嫌棄馬車上人太多,導(dǎo)致車行速度較慢,于是就將自己的親兒女兩次扔下馬車,要不是車夫有心,也就沒有后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而劉邦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決心,才能夠掙得天下,成為一代開國之君。 仁不從政 “仁不從政”指的是仁慈的人不能參與政事。那么什么是政事呢?并不是一些小的事件決策就是參與政事,這里面指的是真正的能夠掌控國家命脈的大事。 “仁不從政”雖然在字面上很難理解,但是舉個例子大家也就都懂了,這個例子就是鴻門宴的故事。 范曾原本想要在鴻門宴上借助項莊舞劍直接除掉劉邦,這件事情也提前告知過項羽,只要除掉劉邦,那么項羽得到天下就十拿九穩(wěn),但是就在宴會進行到最關(guān)鍵的時候,項羽卻認為這件事做的不仁義,索性就放走劉邦。但是垓下之戰(zhàn)西面楚歌之時,劉邦卻對項羽趕盡殺絕,這并不是劉邦的狠毒,而是劉邦沒有婦人之仁。 總結(jié) 在《增廣賢文》中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與其他的一眾兒童啟蒙讀本的“寫意”不同,它更加偏向于“寫實”,這本書直接將社會諸多方面的黑暗赤裸裸的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也恰是這種直白的敘述,讓它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在今天也仍舊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 |
|
|
來自: 江山攜手 > 《蒙學(xué)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