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源丨男孩派原創(chuàng) ? 目前正攻讀北大心理學博士,還曾作為嘉賓上過央視《開學第一課》和《天天向上》的@北大奕戈,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他說,我的父親在我初中最低谷的那段時間,做了這3件事,不僅讓我從此擺脫網癮,還幫助我成功逆襲,考上北大:
1. 嚴格律己,帶動孩子自律 全家斷網斷電視,在嚴格限制他玩游戲的同時,父親自己也戒掉手機和電視。 除此之外,每天他在屋里寫作業(yè),父親就在屋外看看書,給他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2. 從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讀 不僅做后勤隊長,用心陪伴,幫他疏導壓力,調節(jié)不良情緒,讓他以更好的狀態(tài)去學習; 還做他堅強的后盾,幫助他一起面對,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各種難題。 3. 做學習型父母 父親一有時間就學習與教育有關知識,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并且認真做筆記,睡前就與他分享所學; 平常也放低姿態(tài),把他當成朋友,與他平等的交流,從不一味地對他說教。 毫不夸張地說,他的爸爸為了他的學習,可謂盡心竭力。 有網友不禁感嘆說:原來,我和學霸的差距,就差一個這么硬核的爸爸! 有句話說的好:
這世上沒有一鳴驚人的優(yōu)秀孩子,只有用心良苦的父母。 不得不說,每個學霸的背后,往往站著一對凌厲的家長。
父母才是第一負責人 一位當初中老師的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 班上一家長向她求助: 兒子子陽從小上的是名校,課外班請的是名師,我平時辛辛苦苦掙的錢,全給他交學費了,他成績怎就不升反降呢? 朋友問了家長一句話:
但家長卻說:
其實,上學期家長會后,朋友就跟這位父母說過,子陽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可就是學習習慣不好,粗心大意,愛開小差,書寫潦草,這些還得家長多用心教育。 可家長不僅聽不進去,還三言兩語,把責任推給了老師。 可事實卻是,老師的能力有限,面對的學生也多,無法給到每個同學更多的關注。 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在學業(yè)上的小情緒,對學習的計劃和展望等等,都需要父母的參與和引導。 教育路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塑造一個優(yōu)秀兒童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出力: 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無不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尤其是雙減之后,家庭更要及時填補教育中的“空白”,為孩子的成長補充“養(yǎng)分”。 沒有自主成才的孩子,只有默默耕耘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你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孩子就會回饋你多少喜悅。
不自律的父母拼命育兒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幼兒園老師問孩子們: “爸爸平時喜歡做什么?” 答案直白又扎心。 “打牌、打游戲、打麻將、看美女、看抖音,看手機,看電視,抽煙”,這些答案占了90%。 ![]() 雖說童言無忌,我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鐫刻在腦海里了。 還有家長以為自己得過且過沒事,重要的是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 可是,這樣的不良氛圍給傳遞孩子的信息,不是學習有多好,而是每天無所事事地享受垃圾快樂有多爽。 教育最大的危險莫過于,家長自身不自律,卻拼命要求孩子。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沿著父母的足跡走向遠方的。 耳濡目染的家教,就是孩子日后的模樣。 美國教育部也曾對1000所學校里的20000名兒童進行一個長久的學業(yè)調查。 結果發(fā)現,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都在父母身上。 父母的學歷、經歷、社會經濟地位、閱讀習慣,社交都與孩子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 父母本身,才是培養(yǎng)學霸的溫床。 你暴露給孩子是什么樣的言行,他就會吸收成什么樣。 所以當孩子不愛學習、沒有進取心、貪玩享樂時,父母不妨先把注意點收回在自己身上。 當你做好了自己,教育才能起作用。
而是全家人努力的“結果” 《刻意練習》里心理學家本杰明,曾研究不同領域和行業(yè)中許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他發(fā)現,這些杰出人物在小時候,他們的父母會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持續(xù)努力。 因為他們明白,唯有堅持與努力,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確實,每一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浸潤著父母的努力。 想起第一個在哈佛畢業(yè)典禮演講的中國人何江。
他出生于湖南寧鄉(xiāng)一個小鄉(xiāng)村,父母學歷不高,家境貧困。 那時候,村里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農村,外出掙錢,但他的父母為了陪伴他和弟弟成長,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哪怕掙得少。 每天放學,別人的孩子都在外面跑著玩,而何江關被關在屋里寫作業(yè)。 晚飯后,很多家長都打牌喝酒消遣,但他的父母只會圍著一張小桌,陪孩子讀書。 回憶起父母對他的教育,何江說:
是啊,正是父母的這份用心和付出,才讓他走得更高更遠。 就像莫言說的,孩子的優(yōu)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一個家庭,孩子是花,父母是根,你驚艷花朵的明艷時,卻不知根在底下努力吸收養(yǎng)料,只為給花朵送去營養(yǎng)。 從來沒有什么橫空出世,有的只是全家傾情澆灌的“結果”。
都特別“狠心” 大學教授儲殷說過一句話: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里也練不出千軍萬馬。 想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父母必須要特別“狠心”。 1. 狠心去磨煉孩子 去年,麻省理工在中國僅錄取了8名學生,位居榜首的丁雯琪,同時被8所世界名校錄取。 她優(yōu)秀背后的秘訣,就是因為站著一對“虎媽狼爸”。 丁雯琪小時候生性貪玩,做事三分鐘熱度,所以父母常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練琴,通過日復一日的堅持,磨練她的意志。 小學后,父母就要求她回家第一時間先完成作業(yè),培養(yǎng)她自覺自律的習慣。
再大一點,父母就督促她制定時間表,合理安排閱讀、學習、上興趣班、休息的時間,讓她學會自我管理。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嚴格禁止她玩手機和電腦。 她說:“我初中畢業(yè)前都沒有自己的手機,現在也不追劇打游戲。” 在孩子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品質的培養(yǎng),習慣的養(yǎng)成,能力的習得,都需要父母堅定不移的管理和督促。 千萬別怕孩子吃苦,今天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會凝結成燦爛的未來。 2. 狠心打磨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 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父母感嘆: 一樣的教育方式,為什么教出來的孩子差別這么大呢? 這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狠心同時,對自己更狠。 家庭教育的關鍵,首先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 想起被教授評價為“十余年來在清北指導的最優(yōu)秀的學生”的陳逸賢。 從小,父親對他管教頗嚴,但父親嚴格要求的對象不僅僅是他,還有自己。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span> 為了幫助兒子專注于學習,父親在給陳逸賢換上老年手機的同時,也給自己換了手機。 “想要孩子戒掉手機和游戲,自己要先停止刷劇、刷抖音?!?/span> 為了給兒子做語言啟蒙,父母在讓他看中英文動畫時,自己也在邊上認真學習英語,然后全家人分配角色,交流對話。 其實,學習的路上孩子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做父母的也要修煉七十二變。 正所謂已不律,何以律子? 言傳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當父母修煉好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3. 狠心低頭反思,不斷學習成長 教育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為人父母,只有敢于正視自己教育的不足,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少走彎路。 在知乎上,有位網友就曬出了母親的神仙教育。 他剛上小學時,成績一度墊底,媽媽不打不罵,反而給她自己買了很多教育書,提升認知。 媽媽會在他進步時,給予他大大的肯定; 在他沮喪時,挖掘他的閃光點;在他驕傲時,幫他發(fā)現不足。 初中時,他正值叛逆期,十分厭學,媽媽沒有指責、過度管教,而是請教了很多優(yōu)秀父母的育兒經: 先是主動示弱,改善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再來談教育。 高中時,他常常失眠,媽媽知道是自己的高期待給他過度壓力后,再也沒有問過他成績,讓他盡力就好。 而且,媽媽還給自己報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每天陪著他學習。 最后他成功考上大學,媽媽也拿了證。 有句話說的好,育兒是一場修行,修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父母自己。 當父母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才能給孩子帶去更廣闊的未來。 當父母腳步不止,孩子才能成長不歇。
教育學上有個“剪刀效應”。 講的是,孩子小的時候,最多只有一點兒差異,但經過父母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最終導致了孩子們成年后的巨大差距。 ![]() 父母不一樣的陪伴和引領,最終造就的是孩子天差地別的未來。 從來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跡,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的苦盡甘來。 每一個優(yōu)秀孩子的成長,無不傾注著父母的心血。 |
|
|
來自: 自由翱翔-zyax > 《育兒 教育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