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水飲 【辯證診斷】 1、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 (1)濕旺氣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 (2)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3)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木中溫氣,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郁熱傳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2、一天不喝水都不會口渴,這就是心下有支飲。 3、痰者,肺胃不降,下焦上升之氣,甫經(jīng)化水,因被相火熏蒸,不能下行,停積而成者也。 相火不足,不能上熏。則成水飲而不成痰,飲家必頭眩,胸脅滿,或不得臥,喘而氣短,或心下悸,心下堅筑,或渴而惡水不欲飲。(發(fā)汗利水,或保中攻水。) 如成痰者,便不外上述風(fēng)、熱、濕、燥、寒各項。不過陰虛風(fēng)動之人,雖因肺胃不降,亦原下焦陽氣上沖,使肺胃兩經(jīng),欲降不能。下焦陽氣上沖者,膽經(jīng)不降之過。至于痰厥之病,卒然昏倒,吐出痰涎然后清醒,此則脾肺皆虛、中氣枯滯是其病本,木火沖動是其病因。其有不見而知,不聞而覺,屬于痰之怪癥,其理不可解。 4、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蔽于陽則眩。 5、飲病名稱部位證狀表
6、刷牙時有惡心,表示中膈有伏飲。 7、若弦脈之屬于少陽者,為瘧,為飲邪,為水氣,為脅下偏痛: (1)夫瘧脈自弦,以汗液積于皮里膜外,而太陽寒水非一汗所能盡也。 (2)痰飲脈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為痰涎也。 (3)水氣所以脈弦者,以衛(wèi)氣不行于外,而水走腸間也。 (4)脅下偏痛所以脈弦者,以水氣阻于腎關(guān)而不達下焦也。 (5)況寒疝脈沉弦者,當(dāng)下其寒。 【辯證治則】 1、心下痞硬滿、干嘔短氣:十棗湯。 2、胃里停水,嘔吐嚴重時會有眩暈,或者喝水太快造成頭暈,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3、凡飲皆始于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飲;支飲失治,由胸下脅,轉(zhuǎn)為懸飲,脅下固厥陰脈絡(luò)所在,而實為少陰之藏,水道出焉。水結(jié)脅下,腎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當(dāng)加入。 4、
5、飲家陰吹,脈弦而遲,不得固執(zhí)《金匱》法,橘半桂苓枳姜湯(半夏2兩,小枳實1兩,橘皮6錢,桂枝1兩,茯苓塊6錢,生姜6錢)主之。 6、去濕圣藥。黃芪一兩、人參三錢、白術(shù)三錢、茯苓三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肉桂一錢、白芍五錢、半夏二錢、防風(fēng)一錢、柴胡一錢、陳皮五分。凡有濕者,均可以此方治之。 【辯證比較】 1、諸飲病證方治表
2、諸水病證方治表
3、風(fēng)寒治水有三法(三焦): (1)干嘔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發(fā)之,小青龍湯是也(有表寒); (2)心下痞滿,是水在中焦,中滿者瀉之,十棗湯是也(沒有表證); (3)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有表風(fēng))。 【經(jīng)典回顧】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2、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3、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5、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shè)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fēng),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6、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7、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8、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fēng)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風(fēng)水。 9、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10、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11、婦人傷胎,懷身腹?jié)M,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dāng)養(yǎng)不養(yǎng),此心氣實,當(dāng)刺瀉勞宮及關(guān)元。小便微利則愈。(見《玉函》) 12、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13、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嗚,濯濯如囊里漿,水之病也。 14、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于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fù)上,上則邪客于臟腑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15、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biāo)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jié)于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luò),水之所客也。 16、帝曰:愿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 17、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luò)脈逆也,絡(luò)脈不得隨經(jīng)上下,故留經(jīng)而不行,絡(luò)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