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 應(yīng)該給我們的愿望規(guī)定一個限度,節(jié)制我們的欲望,控制我們的憤怒,時刻牢記著這一事實。 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地越多。 節(jié)制欲望,是為了更好得擁有。 人過中年,人生將半。 往前看,我們行色匆匆,忙于攫??;往后看,不如返璞歸真,學做“減法”。 節(jié)制物欲、看淡名利、控制情緒,掌握好這三個人生智慧,才能迎來幸福后半生。
節(jié)制物欲,不攀比 愛因斯坦說:生活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攀比是產(chǎn)生煩惱的根源。 人生的困擾,大多都是攀比造成的。物欲太多,而努力太少。
晚清名臣曾國藩深得皇帝信任,在十年之間連升十級,這是莫大的榮耀。 當他升為正三品大員后,按照清朝的制度,坐的轎子可以從藍色換成綠色,抬轎子的人也要從四個增加到八個,并且還要配備引路人和護衛(wèi)。 但令百官詫異的是,曾國藩自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了不得不增加兩名護衛(wèi)外,仍然乘坐著四人抬的藍色呢子轎,連引路人和扶人都省了去。 不久,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部下認為這下總該換轎子了,向他舉薦了四名轎夫,還要將他的轎子升格為八抬大轎。 然而,曾國藩再次拒絕了部下的好意。 這天,曾國藩乘坐自己的四抬轎上朝,在一個狹窄的巷子里,與某官員的八抬大轎“狹路相逢”。 官員看到對面是四抬轎子,以為里面坐的是比自己身份低微的官員,便不動聲色端坐轎中,等待曾國藩讓路。 轎夫更是飛揚跋扈,二話不說將曾國藩從轎里揪出來,嘴里還罵罵咧咧。 然而,當官員看到對方是官職更高的曾國藩時,頓時嚇得慌忙下轎,不停向曾國藩叩頭謝罪。 曾國藩反而將這位官員扶起,笑著說道:“是本官的轎子擋了大人的道,不怪你,不怪你。” 從此,三品以上的大員出行,都會向護轎隨從交代一句:“長點眼睛看好了,曾大人坐的可是藍色呢子轎。”
曾國藩不僅自己不顯擺不攀比,還在家書中多次告誡弟弟:要儉以養(yǎng)廉、直而能忍。 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做出了“儉”和“廉”的表率。 曾國藩常年穿著土布衣服,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緞馬褂,只有在重大慶典和重要活動時才穿。 他在吃的方面也非常簡樸,每頓只吃一道菜,絕不多設(shè),被譽為“一品宰相”。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p> 世事多繁雜,人事總消磨。只有告別外在的浮華,才能活出內(nèi)在的豐盈。 當然,節(jié)制物欲并不是要求節(jié)衣縮食,刻意過貧苦日子。 而是指在生活的歷練中,學會權(quán)衡與取舍,減少不必要的物欲和執(zhí)念,給自己留一份清靜,以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人過中年,就要減少物質(zhì)享受,提高精神追求。 給自己的心靈減負,才能活得優(yōu)雅坦然。
看淡名利,不貪婪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蕓蕓眾生,熙熙攘攘,莫不是為了利益而奔波勞碌。 那么,世上有沒有看淡名利的人呢? 90年代,央視專欄《東方之子》欄目組,采訪著名書畫家及教育家啟功。 負責人聯(lián)系啟功時說:“我們這個欄目檔次高,采訪的都是知名的專家學者社會精英,故名《東方之子》?!?/p> 老先生聽后直接拒絕道:“我不夠你們的檔次,我最多是個東方之孫?!?/p> 認真做學問的人,從來不需要這些外物的加持。 還有我們熟知的學者錢鐘書,一生都在甘于寂寞,刻苦鉆研學問。 他的小說《圍城》發(fā)表以后,不僅在國內(nèi)引起轟動,在國外反響也很大。 新聞界的記者想采訪他,文學界很多人想結(jié)識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有個外國記者看了《圍城》后大為贊賞,并多次打電話想采訪錢鐘書,全被錢鐘書婉言謝絕。 但很顯然,這位記者并沒有死心。 錢鐘書風趣地對他說:“如果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記者聽完也不由地笑了,便不再勉強錢鐘書。 果然,真名士自風流。 正如諸葛亮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唯有看淡名利、認準目標、踏實努力,才能在人生路上有所成就。 那些落馬的貪官、娛樂圈翻車的“偶像們”,都是因為追逐名利而糊住了雙眼。 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做出挑戰(zhàn)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事,最終讓自己身敗名裂。 《道德經(jīng)》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知足,不貪婪的人,不會感覺到自己缺少什么;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遭受恥辱與危險。如此,便可以長久。 人過中年,不妨試著放慢腳步,聆聽自己內(nèi)在的聲音。 減少對外物的執(zhí)著,提高自我精神的成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
控制情緒,不生氣 狂人李敖言辭犀利,素來喜歡罵人。 蔣經(jīng)國去世之后,余光中為其賦詩一首《送別》。 李敖給這首詩做了“補充”,諷刺余光中為“馬屁詩人”,罵余光中是“蔣經(jīng)國的狗”。 但余光中淡然視之,并不做任何回應(yīng)。 余光中八十多歲時,李敖還在攻擊他。 在一次演講中,李敖公然宣稱:“余光中80多歲了,如果40年前就死了,他還是余光中,因為后40年都沒進步嘛?!?/p>
余光中重回南京母校 有人為余光中打抱不平,便問他道:“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yīng),這是為什么?” 余光中沉吟片刻回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p>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生氣,并不是軟弱好欺,而是一種胸襟和格局。 面對別人的指責,能夠不動怒、不亂分寸,既是做人的涵養(yǎng),也是高明的處世智慧。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梁啟超,養(yǎng)育的九個子女皆是才俊。 他在《梁啟超家書》中說:
正如拿破侖所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遇到糟心的人和事,不妨試著一笑置之,不要陷在自己的情緒里。 這樣才能快速地調(diào)整自己,從而節(jié)省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做自己想要做的更多事情。 ![]()
寫在最后: 《增廣賢文》有言: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確實!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太多,過多的物質(zhì)和名利,最終都會變成累贅。 少年時,不妨鮮衣怒馬、肆意青春;中年時,減省克制,才能品讀最美的清歡滋味。 不奢求物質(zhì),用一顆簡單的心去生活;不苛求名利,用平常心面對得失;不困于情緒,笑對人生的挫折與苦難。 越知足越幸福,越寬容越幸運。 點個在看,一起迎接幸福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