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平王遷都到洛邑之后,天子地位是江河日下。很明顯嘛,你堂堂周天子,諸侯的公共領(lǐng)袖,當年能做到那個位置,就是因為強大、有控制力,我們才畏懼你,聽從你的?,F(xiàn)在可好,你連都城都保不住,硬生生被西戎趕到了東邊,瞧不上,實在是讓人瞧不上?。?/span>
好在啊,在諸多諸侯國中,晉國和鄭國跟周天子關(guān)系比較密切,畢竟大家都是一個祖宗的,有著天然的血緣相親關(guān)系,所以晉文侯和鄭武公都十分盡心的輔佐周平王。 晉國的事情,我們后面會詳細講,關(guān)于鄭國的來歷,我們前面多少提過一些,不過說的不夠具體,這一次就詳細講一下鄭國的前世今生。 根據(jù)《史記鄭世家》記載,因為不讓人民說話,引發(fā)過國人暴亂的周厲王,有個小兒子名叫姬友。周厲王去世以后,兒子周宣王繼位,在周宣王繼位二十多年以后,姬友被封到鄭地,他就是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 幾十年以后,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當了天子,任命叔叔鄭桓公做了司徒,就算是執(zhí)政大臣了??芍苡耐踹@個人,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在他烽火戲諸侯之前,就因為昏庸無道,很多諸侯都不來朝拜天子了。鄭桓公感覺周朝這江山有點坐不穩(wěn)了,為了防止日后王宮著火殃及自己,就想找一塊好地方去避避風頭。 鄭桓公有個關(guān)系很好的朋友太史伯,太史伯比較有見識,他跟鄭桓公講,依我看,洛河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比較適合你。那里土地肥沃,是虢國和鄶國的地盤,這兩個國家的國君就知道搜刮錢財,老百姓都不喜歡他們,你可以選擇那里。 對于太史伯的建議,鄭桓公有點不解了,他心里嘀咕,那里土地肥沃不假,虢國和鄶國的國君貪財,這我也知道,可他們在那里扎根多年,我人生地不熟的過去,又寸土沒有,怎么立足啊! 太史伯看出了鄭桓公的疑惑,就接著給了他一通分析。 一則,你做司徒,名聲非常好,你去了以后老百姓一對比,肯定會擁護你,你就有了人氣; 二則,你正在做司徒,虢國和鄶國國君看你位高權(quán)重的,為了巴結(jié)你,肯定會分土地給你,你就有了地盤。
鄭桓公想想太史伯的話,還真是有些道理,可他這個人還是挺有主見的,不著急讓別人給自己做主,就拋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問太史伯,南邊長江一帶我挺喜歡,去哪里怎么樣? 太史伯笑了,遠古時候的祝融功勞非常大,可他的后代在周朝沒落,一直沒有興旺起來,就跑到了長江一帶,那楚國人就是祝融的后代。周朝要是衰落了,下一個興起的很有可能就是楚國,您是周朝的后代,挨著楚國,能有你的好果子吃嗎! 雖然太史伯這么說,可鄭桓公還是有話要問。我要是不去南邊和東邊,我去西邊怎么樣?太史伯告訴他,西邊不好,西邊緊挨著西戎部落,人們的好多生活習氣都受到影響,那里的百姓素質(zhì)低,太貪財,不好治理。 聽太史伯這么說,鄭桓公也就死心了,他趕緊向周幽王申請,把自己封地的百姓遷徙到洛河以東,也就是從今天的西安附近,遷到了今天的洛陽附近。對于盡力為自己干活的叔叔,周幽王很痛快的答應(yīng)了。果然不出太史伯所料,虢國和鄶國立馬獻出一塊土地作為見面禮,鄭桓公就在那里重新建立了鄭國。 兩年之后,周幽王出事了,少數(shù)民族犬戎大舉進攻,把他殺死在了驪山之下。鄭國雖然搬遷到了東邊,可鄭桓公還是朝廷上班的,也在戰(zhàn)亂之中被殺了。鄭國人就擁立太子掘突繼位,這就是鄭武公。 周幽王死后,繼任的周平王也跟隨鄭國的腳步東遷了,遷到了今天的洛陽附近還是挨著鄭國。鄭武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卿士繼續(xù)當周天子的執(zhí)政大臣,等鄭武公去世以后,兒子鄭莊公繼位,他也繼承了卿士的職位,繼續(xù)一邊治理鄭國,一邊協(xié)助周平王管理周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