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頭先來舉例一則病案。一位80多歲的老人,之前除了血壓高點沒什么其他問題,最近自己右邊的胳膊抬不起來了,而且還經(jīng)常發(fā)涼、疼痛麻木。 老人說就是最近兩個月感覺疼的,之前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去拍了片子,也沒有什么異常。 大夫辯證,老太太脈象沉細,而且舌苔淡白,右胳膊酸麻無力,冰涼冰涼的。 于是開這樣一副方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是不是很熟悉,經(jīng)典的當歸四逆湯,主要適用于血虛寒厥癥。 老太太就是體內(nèi)虛寒太多,積壓在肩膀周圍散不出去導致的肩膀疼痛。 連服18劑之后病情好轉,老太太身體基礎病不是很多,再加上就診及時,所以見效。 當歸四逆湯作為《傷寒論》中的經(jīng)典方,其使用指征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具有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的作用。 觀其方組成: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此方可看做是桂枝湯去生姜加當歸、細辛、通草而組成,而且用量上桂枝、芍藥、甘草與桂枝湯相同。 桂枝湯本為調(diào)和營衛(wèi),在此處用之有交通陰陽之意。 正如《傷寒論》第337條所說:“凡厥者,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span>
陰陽調(diào)和,則“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靈樞·營衛(wèi)生會》)。 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芍藥、大棗酸甘化陰,使陰陽之氣得以順接。 當歸養(yǎng)血通脈,為該方之君藥,配伍辛溫之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于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傷寒來蘇集》)。 通草甘淡滲利,微寒能清,入肺、胃經(jīng)。既利水清熱,治熱淋、濕溫及水腫尿少;又通氣下乳,治乳汁不下等證。 此方佐以通草之通利以行其滯,則諸藥之力易行。 當歸四逆湯過去主要用來治療血虛受寒之證,例如手足逆冷、舌淡純白、脈細欲絕等等癥狀。 還能用于婦女血虛寒凝之痛經(jīng)或者凍瘡,以及治療厥陰肝寒之寒疝,睪丸牽引少腹冷痛等癥狀。 有任何疑惑感興趣的的內(nèi)容,依舊歡迎大家留言提問! |
|
|
來自: F2967527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