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要有原則,是非明確,黑白分明,——但不包括跟孩子。 不知為什么,自從有了孩子,人就變得越來越沒原則,或者說是非黑白都成了孩子的邏輯,——衡量標準即孩子是否開心。別說哭了,小嘴兒一撅我們就巴不疊自我檢討、自我批評了,而孩子的一親一笑是對你最大的肯定與獎賞,你更是會為此沾沾自喜。 夜深人靜,你面對鏡中的自己,指著他說:“墮落!徹頭徹尾的墮落!” 而后他沖著你嬉皮笑臉地說:“樂意,我樂意!” 是啊,怎么變成了這個樣子?你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 所以,把時間線拉長,——人不能嘴硬…… 最大限度的自由與寬容,是你想給到孩子的?!珵楹螘羞@樣的想法? 不是瞬間的,而是為人父過程中逐漸生長出來的想法。 當你看到他們憨態(tài)可掬、勃勃生機的樣子…… 當你看到他們從臺階上滑下來,但還是哭著繼續(xù)往上爬的時候…… 當小東西緊緊摟著你的脖子入眠,騎在你脖子上笑個不停,爬在你肚子上舔舔咬咬的時候…… 幸福感簡直不要不要的~~ 孩子之所以讓人喜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蘊含著無限可能。為此,你要用最大的自由與包容去澆灌這無限可能的種子,而且心甘情愿,——個人的原則可以往后放一放,甚至個人都可以往后放一放。 就在此時,我轉過身去,看到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忽然想起我曾經也接受過這般偉大的澆灌與呵護。 他們漸漸老去,卻還在無私地呵護著孫輩,甚至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小孩兒”。那無論是基于報答還是別的什么,我也應給予他們同樣的包容與呵護。 生命中的其他人呢?是否也要基于自由與包容?直覺告訴我——是的。 至于理由…… 如果說父母給予的自由與包容是觸碰無限可能的前提,那么無限可能就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而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是那無限可能的載體,——只有對陌生人懷以最大的包容,他們才有可能呈現(xiàn)各自的可能。 更進一步,對世間所有人懷以最大的包容,你才有資格享有最大的自由與無限可能。 這是我從孩子、父母身上悟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