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卡爾詐文事件 以下內(nèi)容經(jīng)出版方授權 原文作者:[美]艾倫·索卡爾、[比]讓·布里克蒙
跨學科似乎是當下的主流。雖然有些人擔心,專業(yè)化的式微會造成知識嚴格性標準降低,但一個思想領域所帶給另一個領域的洞見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絕不想阻絕數(shù)學-物理學與人文科學的互動:相反,我們的目標是指出一些先決條件,這些先決條件是真正的對話所必需的。 過去幾年,對一種所謂的“科學戰(zhàn)爭”的討論蔚然成風。但是,“科學戰(zhàn)爭”這種說法實在令人遺憾。是誰在挑起這場戰(zhàn)爭?又是為了反對誰? ![]() “ 索卡爾事件 引爆思想界的惡作劇 科學與技術長久以來是哲學和政治的辯論主題:關于核子武器和核能、人類基因組計劃、社會生物學,以及其他許多題目。但是這些辯論都沒有構(gòu)成“科學戰(zhàn)爭”。的確,這些辯論中的許多不同的論理立場,同時是由科學家與非科學家所提倡的,使用的科學及倫理學論證,是可以讓所有相關的人做理性評價的,不論他們的專業(yè)是什么。 很不幸的是,最近的一些發(fā)展會讓人害怕某些完全不同的東西正在風行。例如,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想到神經(jīng)生理學和社會生物學將取代他們的學科時,不免感覺受到威脅。
同樣,當費耶阿本德稱科學是一種“特殊的迷信”,或者當某些科學社會學潮流讓人覺得是把天文學和占星術混為一談時,自然科學的研究者也不免會覺得遭到攻擊。 為了緩和這些恐懼,區(qū)分純?yōu)檠芯坑媱澦龅闹鲝埡蛯嶋H的成果是值得的;前者容易變得夸大,而后者一般而言是相當溫和的。今天化學的基本原則完全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因此也就是以物理學為基礎;但是,化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并未消失(即使有某些部分和物理學越來越接近)。 同樣,如果有一天,我們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得到充分的理解,并用來作為人類研究的基礎,也沒有理由害怕我們現(xiàn)在稱為“社會科學”的學科會消失,或變成只是生物學的一支。同樣,從科學工作的實在的歷史及社會學觀點來看,假設一些知識論上的混淆能加以避免的話,科學家沒什么好害怕的。 “兩個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 因此,讓我們把“科學戰(zhàn)爭”放在一旁,看看我們可以從本書所引錄的文段得到什么教訓,本書的一個關切正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 1.知道一個人談的是什么,是個好想法。 沒有人會被逼著去談自然科學,但是任何堅持談這件事的人,本身必須很懂,并避免對科學或其知識論做武斷的批評。這點看起來很淺顯,但是本書收集的一些文章卻顯示它常常被忽略,即使是(特別是)著名的知識分子。
從哲學層面去思考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顯然是正當?shù)淖龇?。科學家所使用的許多概念——像定律、說明及因果的觀念——包含許多隱晦的歧義性,哲學的反思有助于澄清這些觀念。但是,若要有意義地談論這些題目,對于相關科學理論必須有相當深度的了解,也不可避免地在技術層次上要有所認識;若只在大眾化的程度上有模糊的理解,那是不夠的。 2.深奧難解的并不一定都有深度。 因主題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變得困難的論述,和那些將空洞與陳腐小心掩藏在故作深奧的散論之后,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這個問題絕非特指人文與社會科學;物理學和數(shù)學的許多文章也用了比嚴格所需還要復雜的語言。) 要決定所遇到的是哪一種困難,當然并不總是很容易;而那些被人埋怨經(jīng)常使用深奧夾杠術語的人反唇相譏,批評自然科學也使用一種只有經(jīng)過多年學習才能掌握的語言。然而,我們以為有些判準可以用來分辨這兩種困難。 首先,如果內(nèi)容是真的困難,那么通常有可能以簡易的語詞,在最基本的層次上,解釋理論所檢視的現(xiàn)象為何、什么是主要的結(jié)果、支持它的最有力論據(jù)為何。例如,我們都沒受到什么生物學的訓練,卻能借由閱讀好的通俗或半通俗生物學讀物,在某種基本的層面上了解其發(fā)展。
其次,在這些情況中,有一條清楚的路徑(可能是很長的一條路)引導我們對這個題目有更深的認識。相反,有些深奧的論述讓人覺得讀者必須做質(zhì)的跳躍,或經(jīng)歷一種類似啟示的經(jīng)驗,才能看得懂。這讓人不禁想起國王的新衣。 3.科學不是一個“文本”。 自然科學并非僅是個隱喻的貯藏庫,隨時給人文學科取用。非科學家或許會想從科學理論中孤立出一些普遍的“主題”,可以用一些像“不確定性”“不連續(xù)性”“混沌”或“非線性”的字眼來概括,然后以純粹文字的方式去分析。 但是科學理論并不像小說;在科學的語境中,這些語詞具有特定的意思,和日常用法有微妙但重要的差異,只有在理論和實驗的復雜網(wǎng)絡中才能了解。如果只把它當隱喻使用,很容易產(chǎn)生無意義的結(jié)論。 4.勿模仿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有自己的問題和自己的方法;它們不必追隨物理學或生物學中的每個“范式轉(zhuǎn)變”(不論那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譬如,原子層次的物理法則,今天雖然是以概率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但決定論的理論在其他層次上卻能成立(到非常近似的程度),例如在流體力學,或甚至(也更近似)對某些社會或經(jīng)濟現(xiàn)象亦然。 ” 相反,即使基本的物理法則具強烈決定論性質(zhì),我們的無知卻會迫使我們引入一大堆概率的模型,以便研究其他層次的現(xiàn)象,像氣體或社會。此外,即使采取了一種還原論的哲學態(tài)度,也絕對不必把還原論當作方法論上的規(guī)定來采用。 實際上,有那么多的量度秩序?qū)⒃訌牧黧w、大腦或社會中區(qū)隔開來;把大不相同的模式和方法用在每一個領域中,這想法是相當自然的。但在這些分析層次間建立一種關聯(lián),并不必然是最緊要的工作。
換句話說,每個研究范圍里的方法類型,應該依照所研究的特定現(xiàn)象而定。例如,心理學家不需要援引量子力學,以強調(diào)在他們的領域中“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這個道理不言自明,無須考慮電子或原子的作用。 此外,特別是在物理學中,有很多現(xiàn)象我們并不完全理解,至少目前如此,因而在處理復雜的人類問題時,沒有理由去模仿自然科學。對于無法(或至少目前無法)以更嚴格方式處理的人類經(jīng)驗面向,轉(zhuǎn)向直覺或文學去取得某種非科學的理解,是非常正當?shù)淖龇ā?/span> 5.當心來自權威人士的論點。 如果人文科學想從自然科學不可否認的成就中獲利:并不需要直接移植技術性的科學概念。他們反而可以從最好的自然科學方法論原則中汲取靈感,也就是:在事實和支持命題的推論的基礎上去評估一個命題的有效性,而不論主張或駁斥該命題者的個人品格或社會地位如何。 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則;即使是在自然科學,其實踐也絕對不是普遍受到推崇的。畢竟,科學家是人,并非不受潮流影響或?qū)μ觳诺姆畛袩o動于衷。但我們已從“啟蒙的知識論”繼承了一種完全合理的態(tài)度:對神圣典籍的詮釋(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宗教性文本,也可以很恰當?shù)貪M足此一角色)以及對權威論證的不信任。
我們在巴黎遇見一位學生,以優(yōu)異成績結(jié)束大學的物理學課程后,轉(zhuǎn)讀哲學,專攻德勒茲;試圖閱讀《差異與重復》。在讀完這里所檢視的關于數(shù)學的引文(第169—171頁)之后,他承認不知道德勒茲要談的是什么。 然而,德勒茲的文章以深奧出名,讓他不敢做出這個自然的結(jié)論:如果像他這樣研究了幾年微積分的人,都無法了解這些號稱是關于微積分的文本,或許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以為,這個例子當激勵學生對德勒茲其他的著作做更批判性的分析。 6.特定的懷疑主義不應該和徹底的懷疑主義相混淆。 要小心區(qū)分以下兩種對科學的批判形式:那些反對某一具體理論并以特定論點為基礎的批判,以及重復徹底懷疑主義傳統(tǒng)論點的各種批評。前者可以很有意思,但是也可以被反駁,后者無法反駁,但毫無趣味(因為籠統(tǒng))。 向上滑動閱覽 第一章 導言 1 我們想說的 …………………………………………………… 4 沒錯,可是…… ……………………………………………… 6 本書的規(guī)劃 …………………………………………………… 15 第二章 雅克·拉康 17 “精神分析的拓撲學”… ……………………………………… 17 虛數(shù) …………………………………………………………… 24 數(shù)理邏輯 ……………………………………………………… 27 結(jié)論 …………………………………………………………… 39 第三章 茱莉亞·克里斯蒂娃 41 第四章 間奏曲:科學哲學的知識相對主義 54 唯我論和徹底懷疑主義 ……………………………………… 57 作為實踐的科學 ……………………………………………… 59 陷入危機的知識論 …………………………………………… 64 迪昂- 蒯因命題:不充分決定論 …………………………… 72 庫恩和范式間的不可通約性 ………………………………… 73 費耶阿本德:“怎么都行” ………………………………… 79 科學社會學中的“強綱領” ………………………………… 87 布魯諾·拉圖爾及其方法規(guī)則 ……………………………… 93 實踐結(jié)果 ……………………………………………………… 99 第五章 露西·伊利格瑞 106 流體力學 …………………………………………………… 110 數(shù)學與邏輯 ………………………………………………… 117 第六章 布魯諾·拉圖爾 124 附言 ………………………………………………………… 132 第七章 間奏:混沌理論與“后現(xiàn)代科學” 135 第八章 讓·鮑德里亞 147 第九章 德勒茲與加塔利 155 第十章 保羅·維利里奧 171 第十一章 哥德爾定理和集合理論:幾個誤用的例子 179 第十二章 終曲 186 “兩個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 …………………………… 187 我們怎么到達這里的?…………………………………… 193 政治的角色 ………………………………………………… 200 這有何重要?……………………………………………… 207 接下來呢?………………………………………………… 211 附錄A 逾越邊界:朝向一個轉(zhuǎn)形的量子引力詮釋學 215 量子力學:測不準、互補性、不連續(xù)性和相互連通性 … 218 古典廣義相對論的詮釋學 ………………………………… 223 量子引力:弦、織狀物,或形態(tài)發(fā)生場?……………… 227 微分拓撲學和同調(diào) ………………………………………… 230 流形理論:(全)洞([W]holes)和邊界 …………… 234 逾越邊界:朝向一個解放的科學 ………………………… 236 引用文獻 …………………………………………………… 248 附錄B 對諧擬文的幾點評論 268 導言 ………………………………………………………… 268 量子力學 …………………………………………………… 270 古典廣義相對論的詮釋學 ………………………………… 271 量子引力 …………………………………………………… 272 微分拓撲學 ………………………………………………… 273 流形理論 …………………………………………………… 273 朝向一個解放的科學 ……………………………………… 274 附錄C 逾越邊界:后語 277 引用文獻 ……………………………………………………… 288 參考文獻 291 還有,重要的是不要將兩種論點混淆:因為如果想對科學有貢獻,不論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對于邏輯的可行性和透過觀察和/ 或?qū)嶒炓哉J識世界的可能性,都必須放棄徹底懷疑的態(tài)度。當然,對于特定理論總是可以存疑的。但是,提出來支持那些疑問的通泛懷疑主義論證則毫不相干,原因正在于其通泛性。 7.以曖昧為托詞。 我們在本書中看到無數(shù)的曖昧文本,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解釋:真實但相對較老套的主張,或激烈但顯然錯誤的主張。我們不得不想,在許多情況中,這些曖昧性是有意造成的。確實,它在知識的辯論上提供了很大的優(yōu)勢:激進的詮釋有助于吸引較沒有經(jīng)驗的聽眾或讀者;而一旦其說法的荒謬性被暴露之后,作者總是可以宣稱被誤解,以此自我辯護,然后退回到無害的詮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