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由于今年的元宵節(jié)與情人節(jié)十分相近,不可避免地又引發(fā)了關于“中國情人節(jié)”的討論。當然,對于很多中國人自己都不免有幾分陌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用一個相對熟悉的西方節(jié)日來套用理解總是最為便捷,也最具有話題度的。盡管,任何西方節(jié)日到了中國其實也早就變成了中國語境下的另一種理解的節(jié)日。 ![]() △ 吳彬 元夜 燈 元宵節(jié)的燈 不過在我看來,非要舉出一個元宵節(jié)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所不同的地方,大概它在那樣等級森嚴桎梏的年代里企圖去逾越那些框架與秩序,哪怕很多只是某種偽裝—— 當燈火被點亮,日與夜的時間界限率先變得模糊。宵禁被短暫取消,人們獲得了難得的并且也具備更大安全感的“夜游”快樂,從規(guī)律的晝夜生活中釋放出來。與此同時,許多道德的規(guī)則、法律的規(guī)制在這短短數(shù)夜里變得松弛,更遑論本就是蕓蕓眾生世俗的貴賤雅俗?;蛞娺^,或想象,或美化,這一段段風流韻事也便有了出處。 ![]() ![]() △ 上元燈彩圖 還有那位高如帝王將相,此時也親身參與各種活動,在體驗凡塵的歡娛,同時釋放罕有的親和,在這場幾乎不可能延續(xù)的狂歡里扮演賜予者與同樂者的角色。此夜里,被點亮的五彩繽紛的光明,以及人們與生俱來對于光明的熱愛,被轉換成歌舞升平的盛世贊歌。 ![]() ![]() △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并且比起每個節(jié)日都會有的代表性美食,元宵節(jié)各種各樣的“燈”似乎擁有更能讓人類悸動的力量。就像美食里的碳水、油和糖,除了可以倒出很多文化,更多的還在于我的身體愛它、我的靈魂愛它,是將生命與健康拋之腦后般地愛它。嗯,就像飛蛾撲火、草木向陽。 燈燈 紫禁城的燈 有一句網絡流行語說: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大抵是,大雪一蓋,現(xiàn)代化的痕跡變得模糊,就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套用這個格式,要讓故宮變成紫禁城,恐怕需要的就是點燈。 ![]() △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 △ 雍正十二月令圖 ![]() ![]() ![]() △ 再現(xiàn)紫禁城萬壽燈與天燈等 故宮在2019年時舉辦過一場“上元燈會”,使用“激光投影技術”將故宮點亮。當然,這足夠渲染,足夠奪目,足夠刺激,卻不是我們說的點燈。 ![]() ![]() △ “上元之夜” 正如不會再有人寫出《紅樓夢》一般,有些奢華惟有親歷者才能不費力氣地在筆墨間自然流淌,而點亮“紫禁城”其實也只需要一盞一盞曾經普通、如今驚奇的宮燈。 清代宮燈大多并非我們熟悉的圓形造型,而是以細木為骨架的多層造型,描以金銀,鑲以骨牙,籠以絹紗,繪以玻璃,垂以瓔珞,十分高大且繁復。 ![]() ![]() ![]() ![]() ![]() ![]() ![]() ![]() △ 各式宮燈 我曾在一家古玩店見過一盞類似造型的琉璃燈,那小小的空間里似乎多美好的織繡都比不上它微弱的光彩??凑掌瑫r,觀者是脫離那個空間的,而身處那個環(huán)境之中,高懸的宮燈便會給人難以忽視的存在感。即便有了點燈,即便它略顯昏暗,但它就是像飛旋的螢火般讓人難忘。 ![]() △ 金瓶梅插圖 故宮里當然也是有電燈的,在如今很多陳設照片里都可以看到洋燈與宮燈共存的場景。 ![]() ![]() ![]() △ 與洋燈共存的宮燈 據(jù)載,早在1888年李鴻章便將點燈獻于慈禧太后。然而就像清朝的日薄西山一般,隨著民用電氣在宮外發(fā)展起來,宮內的電燈才開始逐漸普及。在這個過程中,送走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直到完工時的1911年,差不多也送走了大清朝。 紫禁城里的燈亮了,而清朝的燈卻熄滅了。 ![]() ![]() △ 1903年慈禧在頤和園,背后是“張燈結彩” 燈燈燈燈 服與飾的燈 人們對于“燈”的向往,也會體現(xiàn)在服飾上。據(jù)《酌中志》所載,元宵節(jié)的應景紋樣便是“燈景補子”,所見實物里燈籠圖案多與龍蟒搭配,在虛擬的幻境里懸浮,顯得碩大而端莊。 ![]() ![]() △ 燈景補子 清代文物中,燈籠紋樣更為常見,一般有兩大類,一種是節(jié)慶所用的應景服飾,所寫“五谷豐登”,一種是演出承應戲時所穿的戲服,形制上更接近明代,近年古風服飾愛好者十分熱衷于仿制。 ![]() ![]() ![]() △ 燈籠紋戲衣 ![]() ![]() ![]() △ 燈籠紋服飾 如果不看宮燈,就很難理解這些燈籠紋樣竟是如此寫實,而非出于圖案的想象與美化。由于宮燈本身的樣式足夠多樣化,使得燈籠紋樣也多姿多彩,仿佛是宮燈匠人在前面引領,而服飾的設計者在后面疲于應對。 ![]() ![]() ![]() ![]() △ 宮燈與燈籠紋 燈籠紋若稍加變化,一般便是將主體描繪成葫蘆形。一來葫蘆與燈籠主體頗有相通之處,二來則是因為葫蘆乃是正月初一的應景紋樣。這樣間隔短短的日期里竟然有兩個重要的節(jié)氣,那就索性融合在一起吧!有一件仕女觀燈的緙絲袍料,所觀的便是葫蘆燈。 ![]() ![]() ![]() △ 仕女觀燈 ![]() △ 葫蘆燈籠紋 ![]() ![]() △ 宮燈 除了在服飾上,還有燈籠造型的發(fā)簪、耳環(huán)等,也都十分有特色,近年某寶上也有價格親民的仿制版。宮燈原本精巧玲瓏的特點用在首飾上顯然就更加迸發(fā)光彩,是少有的使用器物為設計靈感,依然顯得仙氣飄飄的題材。 ![]() ![]() △ 燈籠簪 ![]() ![]() ![]() ![]() △ 燈籠耳飾 將這樣的物件懸掛在耳邊鬢梢,仿佛也能擁有搖曳生輝的晶彩。 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讀不完的書,不必迷信書本,也不必顛覆書本,每次去看都會有不同的角度,這也是“節(jié)日特輯”可以一直讓我寫了又寫的原因。很多節(jié)日已經被寫了很多次了,年復一年。 換個角度想,我們之所以去探討它、琢磨它、研究它,無形之中已經走到了一個“他者”的視野里。我小時候還能在公園里看到許許多多的六角宮燈,雖然是相對簡易的,當時還嫌棄它們是多么庸俗,但當公園里掛滿紅燈籠時,我又開始覺得以前的庸俗其實也挺好的。 ![]() ![]() △ 兩種燈籠 但我們又無法去苛求什么,因為“公園”沒有“錯”,當時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同樣也沒有“錯”。我們的想法總是會隨著我們的年齡、見識、境遇而發(fā)生變化,且這種變化甚至會在很短的時間里反復多次。 至少,關于七夕和元宵誰更應該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中國究竟該不該有情人節(jié),我就一直在變,將來可能還會變,可能會變回去。網絡的碎片讓我們過分重視觀點與立場,而忽視了思考的根基和表達的本質。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
來自: 傳統(tǒng)服飾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