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技巧參考】農歷月份的代稱、別稱、雅稱

 空思殘蒼 2022-02-15

? 十二月份的別稱 (通俗稱謂)

<>:[.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貳>: [.麗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 如月.]

<叁>: [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

<肆>: 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伍>: 蒲月 榴月 郁月 嗚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陸>: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陽 溽暑 季暑 且月

<柒>: 瓜月 巧月 蘭月 蘭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捌>: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壯月

<玖>: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拾>: 良月 露月 初冬 開冬 陽月 陰月

<拾壹>: 暢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龍潛月

<拾貳>: 冰月 臘月 嚴月 除月 季冬 殘冬 末冬 嘉平 窮節(jié) 星回節(jié)2、夏歷月份別名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開歲、發(fā)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陽、正陽、寅月、泰月。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夾仲、大壯、卯月。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四月:梅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槐序、已月。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鳴蜩(tiao)、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荔月、天貺(kuang)、林鐘、遁月、未月。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戍月。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應鐘、坤月、亥月。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長至、黃鐘。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蠟月、嚴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殘冬、窮節(jié)、星回節(jié)、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歲杪、丑月。=========================================================


1、

農歷四季的別稱一年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

季冬如果一年時間均勻分成4個階段: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陽最直射我們頭頂的前和后一共那1/4年,

如果把夏分成三個均勻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這三個段按時間先后的名稱,所以仲夏就是盛夏。

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的古代稱呼。如果按公歷,大概孟夏是6月,仲夏是7月,季夏是8月。 

春季:陽春、艷陽、淑節(jié)、青春、陽節(jié)、青陽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節(jié)、素節(jié)、

白藏冬季:安寧、冬辰、歲余、九冬、無序、

嚴節(jié)春季 主春、九春、陽春、青春、春陽、艷陽、陽節(jié)、淑節(jié)、韶節(jié)、

蒼靈夏季 三夏、清夏、炎夏、九夏、朱夏、盛夏、朱律、炎節(jié)、炎亭、朱明、

長贏秋季 三秋、九秋、金天、素節(jié)、素商、高商、商節(jié)、凄辰、

白藏冬季 三冬、九冬、元冬、青冬、隆冬、冬辰、嚴節(jié)、歲余、安寧、元序


2、

以花命名的農歷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jié)節(jié)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3、

農歷各月份的又一別稱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

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

新正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

春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


冰月附文:中國古十二月份的別稱全錄(一版)

正月:元月、征月、初月、端月、冠月、

寅月:嘉月、新月、陬月、泰月、隅月、孟月、

三微月:始春、初春、元春、早春、孟春、首春、歲首、開歲、發(fā)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開發(fā)、春王、孟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建寅、青陽、三陽、元陽、正陽、太簇、

三之日;二月令月、卯月、同月、柳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花月、仲月、酣月、

四之月:仲春、中春、酣春、艷春、芳春、夾鐘、夾仲、大壯、火壯、建卯、竹秋、酣香、仲陽、中和、花朝;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鶯月、暮月、鸝月、辰月、綢月、季月、央月、炳月、季春、末春、曉春、暮春、晚春、陽春、

杪(miao)春、


三春:木少春、櫻筍春、櫻筍時、鶯時、鳶時、桃浪、雩(yu)風、上已、寒食、建辰、姑洗、雩同、故洗;


四月:陽月、陰月、梅月、桃月、槐月、麥月、純月、乏月、仲月、巳月、乾月、除月、余月、清和月、麥秋月、初夏、孟夏、維夏、槐夏、桐夏、麥夏、麥候、麥序、麥春、麥秋、純陽、正陽、朱明、建巳、仲呂、槐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郁月、惡月、午月、炎月、端月、幕月、滿月、仲夏、小刑、郁蒸、鳴蜩(tiao)、端陽、蕤(rui)賓飄香、建午、蕤客、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季月、旦月、未月、蓮月、荔月、秀月、遁月、溽月、精陽、季夏、季暑、溽暑、徂(cu)署、征暑、玉繩、天貺(kuang)、林鐘、建未;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砧月、桐月、霜月、申月、否月、孟秋、肇秋、初秋、首秋 、早秋、蘭秋、上秋、新秋、瓜時、銀璜、飛星、中元、夷則、建申、建中;

八月:壯月、桂月、鴉月、螢月、虹月、壯月、酉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吟秋、蟾秋、仲商、仲盲、建酉、南呂、竹春、竹小春;


九月:玄月、菊月、苔月、瓊月、詠月、朽月、去月、戌月、亥月、元月、剝月、青女月、季秋、菊秋、窮秋、三秋、涼秋、霜秋、杪秋、暮秋、晚秋、木少秋、三孟秋、重陽、無射、建戌、菊序、霜序、季商、暮商;

十月:陽月、陰月、良月、露月、梅月、亥月、坤月、吉月、小春月、正陰月、小陽春、陽春、子春、初冬、開冬、孟冬、上冬、霜華、建亥、應鐘;

十一月:幸月、暢月、葭(jia)月、蒹月、子月、辜月、復月、龍潛月、仲冬、寒艷、建子、黃鐘、冬月、長至、一之日;

十二月:涂月、蠟月、臘月、冰月、嚴月、除月、丑月、臨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嚴冬、殘冬、末冬、木少冬、窮節(jié)、星回節(jié)、建丑、大呂、清祀、歲杪、歲木少、殘霜天、


二之日、嘉平月。


中國古代十二月份的別稱全錄(二版,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日、部分與節(jié)日相同誕辰的道教神仙)

正月(孟春,柳月,寅(yin)月):春節(jié)

正月初一(元始天尊萬壽)、立春節(jié)(立春)、

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人日(正月初七)、

谷日(正月初八,五殿閻羅王圣誕)、

天日(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萬壽)、

地日(正月初十)、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門神戶尉千秋)、

天穿節(jié)(正月二十*)、

填倉節(jié)(正月廿五)別稱:元月、征月、初月、端月、冠月、寅月、嘉月、新月、陬月、泰月、隅月、孟月、三微月、始春、初春、元春、早春、孟春、首春、歲首、開歲、發(fā)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首陽、青陽、三陽、元陽、正陽、孟陽、孟陬、孟王、春王、新正、夏正、建寅、太簇、開發(fā)、


三之日;

二月(仲春,杏月,卯(mao)月):中和節(jié)

二月初一(一殿秦廣王千秋,濟公菩薩佛辰)、春龍節(jié)

二月初二(福德正神千秋)、花朝節(jié)

二月十五(九天玄女圣誕)觀音誕

二月十九(玉女娘娘誕生)別稱:令月、卯月、同月、柳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花月、仲月、酣月、四之月、仲春、中春、酣春、艷春、芳春、夾鐘、夾仲、大壯、火壯、仲陽、竹秋、建卯、酣香、中和、花朝;

三月(季春,桃月,辰月):春分節(jié)(春分)、上巳節(jié)

三月初三(女兒節(jié),玄天上帝萬壽)、寒食節(jié)(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別稱:蠶月、桃月、桐月、鶯月、暮月、鸝月、辰月、綢月、季月、央月、炳月、季春、末春、曉春、暮春、晚春、陽春、杪(miao)春、三春、木少春、櫻筍春、櫻筍時、鶯時、鳶時、桃浪、雩(yu)風、建辰、姑洗、故洗、雩同、上已、寒食;


四月(孟夏,槐月,巳(si)月):清明節(jié)(清明)、浴佛節(jié)

四月初八,(九殿平等王千秋)碧霞元君節(jié)(四月十八)

別稱:陽月、陰月、梅月、桃月、槐月、麥月、仲月、純月、乏月、巳月、乾月、除月、余月、清和月、麥秋月、桐夏、初夏、孟夏、維夏、槐夏、槐序、麥夏、麥候、麥序、麥春、麥秋、純陽、正陽、朱明、建巳、仲呂、;五月(仲夏,榴月,午月):端午節(jié)

五月初五(五福大帝得道,南天駱恩師圣誕)、雨節(jié)

五月十三:分龍節(jié)(五月二十)

別稱:皋月、榴月、蒲月、郁月、惡月、午月、炎月、端月、幕月、滿月、端陽、建午、仲夏、小刑、郁蒸、鳴蜩(tiao)、蕤(rui)賓飄香、蕤客、天中;

六月(季夏,荷月,未月):夏至節(jié)(夏至)、天貺節(jié)、姑姑節(jié)

(六月初六,九天李恩師圣誕)、觀音會

(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觀蓮節(jié)

(六月廿四,蓮花生日)

別稱: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季月、旦月、未月、蓮月、荔月、秀月、遁月、溽月、季夏、季暑、溽暑、徂(cu)署、征暑、精陽、玉繩、天貺(kuang)、林鐘、建未;


七月(孟秋,巧月,申月):七夕

(七月初七,七星娘娘千秋、)、秋禊(七月十四)中元節(jié)

(七月十五,道教稱中元節(jié),佛教又稱盂蘭節(jié)、盂蘭盆節(jié),民間俗稱七月半、鬼節(jié))財神節(jié)

(農歷七月二十二)、落蘇節(jié)、地藏節(jié)

(七月廿九)別稱: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砧月、桐月、霜月、申月、否月、孟秋、肇秋、初秋、首秋 、早秋、蘭秋、上秋、新秋、瓜時、銀璜、飛星、夷則、建申、建中、中元;

八月(仲秋,桂月,酉(you)月):天醫(yī)節(jié)

(八月初一)中秋節(jié)

(八月十五,太陰星君圣誕、南鯤鯓朱四王爺千秋、南宮孔恩師圣誕、臨水夫人林姑千秋、九天玄女娘娘千秋)

別稱:壯月、桂月、鴉月、螢月、虹月、壯月、酉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吟秋、蟾秋、仲商、仲盲、建酉、南呂、竹春、竹小春;

九月(季秋,菊月,戌(xu)月):重陽節(jié)

(九月初九,臨水夫人李姑千秋、中壇元帥千秋、斗母星君圣誕、九皇大帝圣誕)觀音會

(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

別稱:玄月、菊月、苔月、瓊月、詠月、朽月、去月、戌月、亥月、元月、剝月、青女月、季秋、菊秋、窮秋、三秋、涼秋、杪秋、暮秋、晚秋、霜秋、木少秋、三孟秋、建戌、菊序、霜序、季商、暮商、無射、重陽;十月(孟冬,陽月,亥月):寒衣節(jié)

(十月初一)下元節(jié)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大帝圣誕)

別稱:陽月、陰月、良月、小春月、露月、亥月、坤月、吉月、梅月、小春月、正陰月、初冬、開冬、孟冬、上冬、小陽春、陽春、子春、霜華、建亥、應鐘;


十一月(仲冬,葭月,子月):冬至節(jié)(冬至)別稱:幸月、暢月、葭(jia)月、蒹月、子月、辜月、復月、龍潛月、仲冬、寒艷、建子、黃鐘、冬月、長至、一之日;


十二月(季冬,梅月,丑月):驅儺日(臘月初七)、臘八節(jié)

(臘月初八,普庵祖師圣誕)尾牙節(jié)

(臘月十六,福德正神千秋)、祭灶日

(臘月廿三)、除夕

(除夕,年三十)別稱:涂月、蠟月、臘月、冰月、嚴月、除月、丑月、臨月、嘉平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嚴冬、殘冬、末冬、木少冬、窮節(jié)、星回節(jié)、清祀、建丑、大呂、歲杪、歲木少、殘霜天、二之日。


===============================================


注:

一、我國的夏歷(也就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又稱上日、元日、朔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和元旦。

現代統(tǒng)稱春節(jié),“元旦”一詞改指“西歷一月初一”。二、帶“*”號的日期表示存在爭議。附:每月稱謂節(jié)日及含義這些月份別稱,有的是按季節(jié)排列次序,有的是以植物為象征而取名,有的則取日月交替或陰陽變更,有的是由秦始皇的行政命令而更改的,有的是取牛郎織女的美好傳說等。 

=========================================


按季節(jié)排列次序的有: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各按次排列。古時以孟、仲、季來作兄弟姐妹的排行,孟為大,仲為次,季為三。轉而作每季月份的次序,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三個月皆有孟、仲、季的別稱。以植物而取名的有:二月杏花開,三月桃花紅,四月槐花掛滿枝,五月榴花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放,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秋霜。所以有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桂月、菊月之稱。還有五月稱蒲月,十一月稱葭月等。以日月交替。

=========================================

陰陽變更來命取的有:一月稱陬月,二月稱如月,三月稱炳月,四月稱余月,五月稱皋月,八月稱壯月,九月稱玄月,十月稱陽月,十一月稱辜月,十二月稱涂月等。由秦始皇的行政命令而更改的有:如一月的原別稱正月更改為端月,十二月的原別稱臘月更改為嘉平月。取美好傳說的有:把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的七月稱為巧月。此外,還有四月又稱清河月,六月又稱伏月,七月又稱霜月等。以下是十二個月稱謂(每月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含義:正月:通常稱: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正月:正陽之月(別稱“正陽”)。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逗鬂h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fā)春兮,百卉含英?!边@里的“開歲”也是指農歷正月。(正月為農歷正式名稱,因為很重要,故在此解釋。)

 另稱: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后來,秦始皇當政,“正”和“贏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正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春節(jié)農歷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自從以公歷紀年為主后,俗將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jié)很近,故稱為春節(jié)。因此現在“元旦”與“春節(jié)”分開,變成兩個節(jié)日。(日本的正月也是新年,從前為農歷正月初一,日本廢除農歷后后,改為公歷1月1日為正月新年。)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jié)日。宋《野客叢書》云: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jié)為大節(jié)日,七日假。春節(jié)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從農歷臘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余),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干凈(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后皆出門玩耍。不少村寨耍龍耍獅子、唱花燈。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奥奉^”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蛴忠浴拔迓飞瘛睂崬椤拔迨ド瘛?,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yè)的發(fā)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的意味已不再偏重于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也許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人日節(jié)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七。漢東方朔《占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傳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歲后第七日為人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fā)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jié)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jié)。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jié),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

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jié)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jié)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jié)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斯?jié)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又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后面都將提到。人日節(jié)習俗:1、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2、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3、古人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4、人日菜。谷日緊接初七的的人日,正月初八則為“谷日”。女媧創(chuàng)世,一日一物,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這個節(jié)日習俗不多,主要有占谷和順星:占谷:民間認為,這一天天氣好,則這一年稻谷豐收,不好則年歉。順星: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祭星結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天日節(jié)緊接初八的谷日,正月初九為天日。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边€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誕辰,有些地方俗稱天爺生日。古人以九為尊,此日一般都是在立春的節(jié)氣剛過,恰是“一陽初始”是大自然開始“萬象回春”的時刻。明王逵《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于一,而極于九,原始要終也?!?明黃道周的《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只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誕。” 清《月令注解》也有類似記載。玉皇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中國世俗心目中的至高天神。相傳他于普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度化群生,歷三千二百劫難始證金仙,又經歷了億劫,才成了玉帝。其生于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掌管三界十方人、神、鬼,統(tǒng)領有四大天王、九曜星官、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四海龍王及文武天官。天日節(jié)習俗:拜天**太歲、朝山會。地日節(jié)緊接初九的天日,正月初十為地日。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傳說這是石頭的生日,稱為石頭節(jié),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地日又名石頭節(jié),也許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此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有的地方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還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也有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舊俗在除夕于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正月初十日,民間傳說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夕或燈節(jié)。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 (附:日本的成人式在明治維新前定于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目的為向全國本年度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表示祝福。日本廢除農歷后改為西歷1月15日,2000年改訂為在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元宵節(jié)起于漢代,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一元復始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因為西方情人節(jié)的沖擊,加上國人遺忘了自己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很多人誤以為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實際上如果要在中國節(jié)日中找到對應西方情人節(jié)的日子的話,那么中國元宵節(jié)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元宵燈會在古代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一般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jié)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ji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jié)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元宵節(jié)習俗:燃燈會、猜燈謎、舞龍燈、舞獅、踩高蹺、劃旱船、吃元宵、祭門、祭戶、逐鼠、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天穿節(jié)天穿節(jié)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據史料記載,這一節(jié)日風俗從宋代以后就逐漸流失?,F在,只有客家等少數地區(qū)的人們還有此風俗殘留。它是元宵之后的第一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有正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甚至三十等幾種說法,以正月二十為多。有學者將天穿節(jié)與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雨水”聯系起來?!翱?天穿’日即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陽歷二月十九日,陰歷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之'天穿’。這是古代科學不發(fā)達對氣象的一種解釋?!保ㄈ~春聲《廣州歲時節(jié)令通考》,載《嶺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節(jié)習俗: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飯扎針。填倉節(jié)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jié),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jié)日?!疤顐}節(jié)”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jié)”,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的說天倉節(jié)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在古代,填倉節(jié)是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每當節(jié)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肴盛餐,醉飽方歸。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泵磕暾露迦眨覈狈矫耖g都要過填倉節(jié)。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边@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jié)日??梢姳狈饺嗣裆畹膬€樸了。填倉節(jié)活動:腌制食品、搬運填倉、畫倉囤、打掃院落、不外借東西、點燈以祀倉神、祭倉官。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花朝。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如詩句“二月紅杏鬧枝頭”說的就是,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又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彼稳巳~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如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稜栄拧め屘臁氛f:“二月為如?!庇謸萝残辛x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歷二月因而又稱如月。花朝:見傳統(tǒng)節(jié)日“花朝節(jié)”。二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中和節(jié) (與“春龍節(jié)”混合)早春二月,大地回春。所謂“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未曾發(fā)時叫“中”,若情感發(fā)出來,但沒有偏頗,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養(yǎng)能夠達到中和,就是進入一種和諧的境界,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相安無事?!抖Y記·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鞭r歷二月初一乃是古代的“中和節(jié)”。民間又常說是二月初二,與“龍?zhí)ь^”之日相混淆,又稱“春龍節(jié)”、“青龍節(jié)”?,F代有些活動宣傳在查古代節(jié)日時,往往只查到二月初二。這是一個重要、卻偏偏在歷史長河中被流傳得頗為模糊的節(jié)日。一、首先是有日期之爭。從史料來看,真正的中和節(jié)是二月初一;但從民間流傳來看,很多地區(qū)只道二月初二有節(jié)為中和。二、其次是與“三令節(jié)”的關系。有人說三令即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又有說是中和節(jié)、上巳節(jié)(三月初三)、重陽節(jié)(九月初九)合稱三令。三、最后是紛紜傳說。史料記載它本是唐德宗下詔創(chuàng)立的節(jié)日,民間卻給它添加了諸多神話,有龍王獲救日、太陽星君生日等等。光是神話也就罷了,令現代人糾結的是:它倒底是不是黃帝的誕辰?春龍節(jié)是典型的由民俗傳說形成的日子,與“龍?zhí)ь^”之說密不可分。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钡拿裰V。其源起當在原始社會的神話之中?!褒垺弊鳛橹袊褡逦幕南笳??!兑捉洝非灾小耙婟堅谔铩奔粗柑镆袄锇裁叩摹褒垺?。冬去春來、萬象更新,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zhí)ь^。“龍”蘇醒了,抬起頭來欣迎美麗的春天,于是,以“龍的傳人”自居的子民們,便開始了春耕……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贈送謂“獻生子”,農家自釀“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豐年,朝廷百官都進農書表示務農……舉國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豐登”的希望??傊?,不管是“龍?zhí)ь^”,還是“中和節(jié)”,都是圍繞著春耕的,它是服務于農耕社會的重要農事節(jié)令。雖然這古老的民俗事象如今已逐步淡化模糊,但作為農耕節(jié)令,將永留人間?;ǔ?jié)花朝節(jié),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jié)”、“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jié)”。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流傳中也成為一些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中原和西南地區(qū)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qū)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qū)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jié)。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贝盒蛘芯褪寝r歷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蹦纤螚钊f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笨傊ǔ?jié)大致在節(jié)氣“驚蟄”到“春分”之間,在公歷中大多出現在3月份。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jié)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國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tǒng)。“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边@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于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jié)。

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帶著生育繁衍的色彩。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詩云:“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張正見花朝詩云:“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詩人方干詩云:“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對于花朝節(jié)的歌詠,在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是很多的。花朝節(jié)的習俗:花朝風俗,各地不一,豐富多彩。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jié),為花朝節(jié)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節(jié)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

=========================================

附:與花朝節(jié)有關的花信風二十四候花信風——以梅花為首,楝花為終。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如: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花,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蘼,三候楝花。楝花排在最后,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春分節(jié)春分,中國古代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節(jié),農歷日期不固定。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jié)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 

=========================================

(附:2月3日是日本的“節(jié)分”。2月4日是“立春”,也是迎接新的春天(一年)的日子,所以立春前一天的“節(jié)分”相當于除夕。2月3日這天,日本有各種各樣驅邪、消災的風俗,以祈求新的一年好運來厄運去。)僅就自然現象來說,這是一個全球通行的特殊日子,太陽到達黃經0°,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中國很早就將其列入年歷,并有天文解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鞭r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庇小睹魇贰v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彼?,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玄鳥”,即燕);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北闶钦f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除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qū)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qū)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wěn)定升達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qū)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qū)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jié),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qū)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guī)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降水依然很少,春旱是預防重點。春分的習俗: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抖Y記》:“祭日于壇?!笨追f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春分的趣話: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附:春分日期的計算~計算公式:[Y*D+C]-L公式解讀:年數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春分的C值=20.646。舉例說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例外:2084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上已、寒食。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jié),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暮春:即夏歷三月,或陰歷三月。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yǎng)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上春:指孟春正月。春日:夏歷三月。季月: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上巳:見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巳節(jié)”。寒食: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三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上巳節(jié)上巳節(jié)是中國漢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某些少數民族中也有流傳,俗稱三月三,又稱“女兒節(jié)”。含意豐富,在最初是自我清潔的日子——祓除畔??;此外是女兒節(jié)——中國多個女兒節(jié)之一;最后還可謂是古代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可以恣意示愛的日子,《周禮》中索性聲明該日“奔者不禁”(大家認為這里的“奔”是什么意思呢?^_^)。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將三月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因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是個風情搖曳的美麗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jié)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喪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參加官家組織的“鵲橋會”。魏晉以后固定為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內容:·祛邪求吉 上巳節(jié)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通俗來說,這是一個大家洗澡澡、防病蟲的好日子,同重陽節(jié)撒雄黃有相似的目標。古人對衛(wèi)生與健康的重視可見一斑。·詩經中的愛情之節(jié)上巳節(jié)習俗----高禖 、祓禊、曲水流觴、會男女、蟠桃會·女兒節(jié)上巳節(jié)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女兒節(jié)”。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的女兒節(jié)有多個,三月三的上巳(獲允露面恣情)、五月五的端午(打扮或歸寧)、七月七的七夕(練繡工與祈愛),都有女兒節(jié)之稱。這些節(jié)日被冠以女兒之名,都從側面反映了女性在傳統(tǒng)中被分配的“家里蹲”形象。唯一例外的是四川有地以正月二十三為女兒節(jié),卻是紀念歷史長河中唯一女皇武則天,敬一位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豪杰。女兒節(jié)習俗流傳到日本后,日本固定以公歷三月三為女兒節(jié),又稱雛祭。上巳節(ji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qū)都流行,如朝鮮族的三巳節(jié)、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壯族、黎族、畬族也過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jié)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jié)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jié),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jié)。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jié)進行春祭的傳統(tǒng)。在更高的道德意義上,這“千古為一人”、屢禁屢興的寒食節(jié),也許意義遠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為母,清明為子。惜如今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說,寒食伴隨著吹面不寒的楊柳之風,在歲時節(jié)日的演變過程中靜靜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yǎng)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jié)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沒有寒食,幾無可能。寒食節(jié)習俗,有禁煙冷食、拜掃祭祖、寒食飲食、寒食插柳、寒食踏青、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xù)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

=========================================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痹拢喝f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麥月: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梅月:從季節(jié)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彼园阉脑陆凶髅吩?。余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稜栄拧め屘臁氛f:“四月為余?!焙萝残辛x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四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清明節(jié)“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這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令,也是一個中國人重視的親情節(jié)日。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jié)的特殊氣氛。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后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qū)家門上要插柳枝。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進餐。近世,孝子賢孫對于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節(jié)這一日。有的會在節(jié)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jié)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tǒng)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踏青是陪襯清明的副節(jié)目,掃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間游樂一番,順手折支柳枝戴在頭上,等到入暮回家。清明的習俗是豐富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外,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節(jié)日。立夏節(jié)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边@里的“假”,即“大”的意思。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qū)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qū)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jié)。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奔凑f這一節(jié)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抖Y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jié),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xiāng)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于鄉(xiāng)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此時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边@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jié)。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jié)氣。

=========================================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于門首,并用以浸酒,謂可辟邪,故稱蒲月。蒲節(jié)(見 “蒲月”)(以下見端午節(jié))。仲夏:農歷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古語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一般來說,是指五月份。皋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焙萝残辛x疏解釋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惫饰逶掠址Q為皋月。又稱皋月(見一月“陬月”。皋,同高。謂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故稱皋月)榴月:因五月榴花盛開而來。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詩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睈涸拢汗糯鷮ξ逶轮Q?!短接[》二二東漢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蔽缭拢海ㄒ娨辉隆耙隆保┙ㄎ纾ㄒ娨辉隆敖ㄒ保⒅傧模ㄒ娨辉隆懊洗骸保?、中夏(即仲夏。中,讀如仲。再見一月“首春”)、小刑(《淮南子·天文訓》:“陰生于午,故五月為小刑。”午,通五)、鳴蜩(《詩·七月》有“五月鳴啁”之語)、蕤賓(見一月“太簇”)等。端陽:見端午節(jié)。五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端午節(jié)中華民族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作為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附:日本的公歷5月5號是端午節(jié)又稱兒童節(jié),是男孩子的節(jié)日。)——不過現在,它已經被韓國裝進腰包里貼上大大的“韓國造”標簽了。端午節(jié)習俗:民國以前,各家門掛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黃粉,頸部、手部拴五色錢、掛香包,認為可避蟲蛇、邪惡。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獻天地、祖靈牌位。可惜現代人逢此節(jié),統(tǒng)統(tǒng)以吃為主。端午節(jié)的各種別稱端陽節(jié)是端午節(jié)的別名之一。也許您還不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別名最多的一個。每一個名稱,都代表了人們對端午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種獨特理解。據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jié)、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粽子節(jié)等等。端陽節(jié),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天中節(jié),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浴蘭節(jié),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解粽節(jié),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女兒節(jié),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雨節(jié)五月十三日為雨節(jié),又稱下雨節(jié)、竹醉日、竹迷日,又說是龍的生日。更常見的是,這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

雨節(jié)之名意指此節(jié)前后,雨季即將來臨,干旱也時常發(fā)生。民諺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有一種說法是,這天下雨的機率高達百分之90%以上。是否具有氣象學的依據,不得而知,不過,作為一個旱澇頻發(fā)的國家,對雨水的期盼和紀念,有其必然性,雨節(jié)的意義即在于此?!爸褡砣铡钡拿Q比“雨節(jié)”更少人知,帶著細雨中悠遠的文學氣息,描繪了一個為詩人墨客所傳誦的栽竹之日。宋代范致明 《岳陽風土記》:“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宋代陸游 《葺圃》詩:“曾求竹醉日,更問柳眠時?!?清時杜浚 《后快哉行》:“今年竹醉之日得好雨,原田水深非小補?!币喾Q“竹迷日 ”,《歲時廣記·夏·竹迷日》引宋時劉延世 《竹迷日種竹》詩:“梅蒸方過有余潤,竹醉由來自古云;掘地聊栽數竿竹,開簾還當一溪云。”而關公磨刀日的傳說就更富人性化了。鄄城傳說,這天還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赴會之前要磨刀。梁山傳說此日“關公磨刀斬小妖”。臨沂傳說,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乃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淄川傳說,“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蹦サ兑盟?,所以要下雨。這天往往下雨,倘若當日不雨,則求之關帝。對此又有更具浪漫傳奇的說法: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張?zhí)鞄?,天師則派關羽降妖伏魔。關羽苦戰(zhàn)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后民間多于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民間以為,如果五月十三這天不下雨,而且驕陽似火,說明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舊時,一些地區(qū)往往舉行祈雨儀式,以鄆城最為隆重。鄆城上至知縣,下至百姓,都要參加祈雨儀式??h志記載,從明代以來,有幾十個知縣祈過雨。民間祈雨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請大王、佛爺和關老爺顯靈。民間把宋代因不滿賈似道當政投水而死的謝緒尊為大王。據說,他生時關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應。請大王顯靈的儀式十分別致,人們把一條小蛇放在鋪著黃表紙的盤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燒紙,叩頭祈禱。請關老爺顯靈的儀式比較復雜,也比較常見,把關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曬一段時間,然后用水澆濕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動,就代之以“掃佛”等活動。這里需要提到中華信仰與西方信仰的截然不同之處。西方人提到信仰、道德甚至文明時,都是聯系著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的。而中華文化敬的是天地、自然、人,而非某一專門塑造的至高神。中華文化敬重歷史豪杰,民間推崇正氣代表,樂于焚香敬拜的對象多為廣受贊頌的真人英雄,而非什么上帝。所膜拜的是實際是一種人文精神。關羽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民間傳承中,人們將其列入神位,世代銘記致敬。分龍節(jié)“夏至逢辰是分龍”,此際多雨,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有趣的是,這個節(jié)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tǒng)一。地區(qū)不同節(jié)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分龍節(jié)的日期也在各地有大偏差。宋時池州以夏歷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分龍節(jié)”,其時常降大雨。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風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jié)’。雨則多大水?!比A北地區(qū)的分龍節(jié)卻多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但據古籍記載,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龍節(jié)是在每年陰歷的五月二十。如《談薈》說:“二月二十日,謂之小分龍日。晴,分懶龍,主旱;雨,分健龍,主水?!薄掇r政全書》亦云:"五月二十日大分龍,無雨而有雷,謂之'鎖龍門'"。山西陵川一帶數百年來,一直在六月初一和六月十三祭祀龍王;而山西陽城北崦山白龍廟廟會則被分別安排在了每年的四月初三和農歷六月六。這種日期上的不確定性可能與民間記歲方式比較粗放有關。而且流傳時間越久、地域越廣,難免出現變化。

舉報  |2011-09-12 21:26回復15樓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季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 這出污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暑月:在《易·系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庇钟辛陆凶鍪钤轮f。季夏: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薄凹鞠闹峦翝欎崾?,大雨時行?!绷聜鹘y(tǒng)節(jié)日簡介:姑姑節(jié)/天貺節(jié)/翻經節(jié)農歷六月初六,是具有多個名字與不同意義的日子:民間生成的“姑姑節(jié)”、朝廷設定的“天貺節(jié)”、佛家自立的“翻經節(jié)”。 觀蓮節(jié)荷花之誕——涿清漣而不妖的優(yōu)雅紀念。流行于我國部分地區(qū),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也有在六妝四或六月初六過節(jié)的,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宋代已有此節(jié),明代俗稱“荷花生日”。這一天有劃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作燈,內放蠟燭,點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水鄉(xiāng)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jié)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觀蓮節(jié),成為漢民族最優(yōu)美浪漫的節(jié)日之一。觀蓮節(jié)習俗:觀蓮花、放荷燈、品蓮饌。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中元。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月: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蘭秋: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中元: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七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七夕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附:日本是在陽歷的七月七日,其實在西元十九世紀末年日本還是在過農歷的,后來全都改為陽歷七月七號,不過還是有少數地區(qū)繼續(xù)沿用舊歷(被稱為“舊七夕”),其中日本最有名的七夕祭典,莫過于“仙臺七夕祭”。)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jié)習俗----·乞巧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jié)日,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可謂琳瑯滿目。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jié)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乞巧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秋禊節(jié)“拔禊”是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動,農歷七月十四日稱為“秋日拔禊”。春日拔禊是在上巳節(jié),而秋日拔禊則相對應在每年七月十四日。

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凈身。祓禊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祭祀儀式。《周禮·春官》云:“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编嵭ⅲ骸皻q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褐^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薄对娊洝分幸灿邢嚓P詩篇,《詩經·鄭風·溱洧》。“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蘭兮?!表n詩注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xù)魄,祓除歲穢?!狈从沉水敃r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拂除不祥,故詩人愿與所悅者,俱往觀之?!鼻镬?,在宗廟、社壇或水邊舉行。方式多樣,有的舉火,有的熏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潔。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承接著中古彌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樸坦蕩、鐘鳴鼎食的郁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體現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遺風,一面也展現了后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這個詩畫一般美麗節(jié)日的雛形。人們?yōu)榱吮贋撵钚埃娂娫谶@天跑到村邊郊外的江河邊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藥水”沐浴,相傳可以祓除不祥。踏青之俗源于周代的“修禊”。古有春禊和秋禊,是一種出游臨水、洗濯潔身、祓除不祥的風俗活動。舉辦融書法、繪畫、地方戲曲、舞蹈、朗誦、花道、茶道、演奏等形式的專場雅集文化活動和蘭亭秋禊詩會,可以生動反映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秋日拔禊節(jié)也是一種求偶節(jié)、求育節(jié)。中元節(jié)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道教),佛教又稱“盂蘭盆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施孤”,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為十三或十四)。(附:“盂蘭盆節(jié)”,日本現在是在陽歷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日本民間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魂祭"、"燈籠節(jié)"、"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jié)日。)中國民間傳說中,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不過,有點微妙的是,這天是拜佛好還是拜道好呢?實際上,中元節(jié)要歸類也該歸為道教的節(jié)日。道教與本土文化同生共長,上、中、下"三元"后來分別是道教中"三官"的別稱。上元節(jié)又稱"上元天官節(ji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jié)又稱"中元地官節(ji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jié)又稱"下元水官節(jié)",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很多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tǒng)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鬼魂引路。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為何要放在水里?據說因為上元節(jié)是人間的元宵節(jié),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承接上元,作為鬼節(jié),也應張燈。但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落蘇節(jié)/地藏節(jié)農歷七月三十是一個民俗節(jié)日:“落蘇節(jié)”,也是一個宗教節(jié)日:“地藏節(jié)”?!奥涮K”是茄子的俗稱,農歷七月三十是它的節(jié)日,因其名吉祥。茄子別名落蘇,《本草綱目》記載“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酪酥也,于義似通”。而宋時的《澠水燕談錄》說是因犯了錢王的忌諱,至今滬語中茄子仍叫落蘇。又有說法是為了避戰(zhàn)國時吳王之子的嫌。吳王闔閭之子腿瘸,而茄子音同瘸子,為避嫌而被吳王改稱落蘇。往年的“落蘇節(jié)”,孩童們最關心的還是落蘇燈。所謂的落蘇燈,就是在落蘇當中挖一個洞,里面插上一根小蠟燭,便成了一盞落蘇燈。孩童們聚在一起,比誰的落蘇大,比誰的燈兒亮,或追逐、或雀躍、或歡叫,或嬉鬧,走家串戶,忽有一陣風吹過,如吹滅了其中的燈兒,笑聲中就會爆起一陣惶急的哭叫。其時,老公公、老婆婆們在門前空曠的場院內用香插成“天”、“地”、“?!?、“壽”,等等。每個字足有桌子般大,口中不住地祈禱看“敬天”、“敬地”之類的話語。晚風中,萬頭攢動,似漫天星光,時有酣暢的笑聲遠遠地飄開去,仿佛平靜湖面中漾開的漣漪。夜色中彌漫著萬家燈火的溫馨與眷戀。此日又是地藏節(jié)。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菩薩未升天之時,一片善心救苦救難,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和衣物都施給了窮人,以至于把自己弄得衣不蔽體,只能閉著眼睛鉆入地下。但每逢農歷七月三十生日之際,地藏王菩薩便會睜開眼睛,被他看到的善良人就會一年到頭平平安安,幸福歡顏。兩節(jié)習俗的關聯表現在“落蘇燈”上。在祭拜時在茄子周身插滿棒香排在屋檐下,也稱作“落蘇燈”,取“落得舒適安逸”之音。無論用它祭天地還是拜地藏,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吉祥的意愿。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桂月、壯月、仲秋:農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碧迫怂沃畣柊言轮械墓鸹h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xiāng)間山歌里唱道:“八月里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壯月:《爾雅·釋天》中云:“八月為壯?!焙萝残辛x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仲秋: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jié)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八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天醫(yī)節(jié)八月一日,宋代以為天醫(yī)節(jié),祭黃帝、岐伯。傳說黃帝咨于岐伯,人間始有醫(yī)書,后因以為神。早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天醫(yī)節(jié)當因此而來。這一天山東民間也有天灸的習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來用露水研墨,點兒童的額頭或胸腹,多行于魯北和膠東地區(qū)。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臨朐一帶,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以醫(yī)治百病。當地還有用這露水和老桃葉作桃葉膏的習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塊潔凈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葉一起放到鍋里,以破布鞋底為燃料,將桃葉熬成汁,撈出渣子,再將桃葉熬成稠糊,這就是桃葉膏。桃葉膏治療腹中郁積病,十分有效。沂南有采馬齒莧的習俗,據說這天采的馬齒莧,可以治痢疾。濟南地區(qū)農村在這天吃黍米,叫作“來豐糕糜”,魯西北地區(qū)叫“來豐糕”,陽信一帶還獻糕祭場,以祈豐年。天醫(yī)節(jié)忌雨喜晴,農諺說:“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币馑际谴巳障掠?,來年必定春旱。 中秋節(jié)在現代淡薄如紙的文化氛圍中,這是除開除夕元宵外,另一個難得地能被大家念念不忘的日子。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它與春節(jié)、清明、端午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 (附:“中秋節(jié)”,這天會做上供的月餅進行隆重的慶祝。這個月餅被傳到了日本,演變成了觀月米粉團子。還傳到了朝鮮,在韓國叫“秋夕”,在這天做“松餅”慶祝。日本“月見”是指在公歷8月15和9月13這兩天所進行的賞月活動。前者叫做“十五夜”,后者稱為“十三夜”。)中秋節(jié)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以前,江蘇地區(qū)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游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里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

舞天玄姬進士9中秋節(jié)習俗----·祭月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べp月賞月的風俗便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文人雅士在此間更是頗多佳作。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ぐ菰掳菰轮饕诿耖g,與祭月相比少了官方的嚴肅,多了個人自由,寄托人們各自美好的愿望。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中秋宴俗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ぶ星镌嘛炘嘛灥闹匾?,在現代人們心中不亞于天上那輪月亮。中秋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鞍嗽率逶聝簣A,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jié)日的必備禮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后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jié)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于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碧锶瓿伞段骱斡[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鄙虬裨凇锻鹗痣s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毙撵`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p>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玩花燈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傳說這種習俗與反 抗 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 腥的統(tǒng)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jié)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zhèn)丵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舞火龍·拋帕招親·乞月照月爬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走月亮、走三橋·燒香斗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jié)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币蚨熬赵隆北皇廊丝醋魇蔷旁碌拇Q。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崩钌屉[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朽月: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九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菊花節(jié)”、“茱萸節(jié)”。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附:重陽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久以前傳入日本。在日本,重陽節(jié)定在西歷的9月9。)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jié)”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敝仃柟?jié)的習俗----古人認為是九九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它是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 ”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稜栄拧め屘臁分姓f:“十月為陽。”郭璞的注解為:“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玄。”《后漢書·馬融傳》說:“至于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编l(xiāng)間開冬之后,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閑,良辰美景多可入選。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之。”小陽春:指農歷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歷十月為“小陽春”。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十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寒衣節(jié)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為送寒衣節(jié),亦稱冥陰節(jié)。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這是一個帶著凄涼思念的日子。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奔耐兄袢藢嗜说膽涯睿休d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現代人們也許勉強記得清明,卻很少有人記得寒衣。寒衣節(jié)習俗----過寒衣節(jié),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三樣:餃子、五色紙、香箔。下元節(jié)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亦稱“下元日”、“下元”。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jié),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钡茸謽樱煌砩?,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時舉行。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倍拢憾螺绮萃戮G頭,又稱葭月。暢月: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暢月。”鄭玄的注解為“暢,猶充也?!币虼宿r歷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追f達還注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fā)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敝俣憾局校葱蛄幸舶咽辉陆凶髦俣?,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十一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冬至節(jié)冬至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為進九之始。民間不少地方對它甚為重視,把它當節(jié)日過。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應當鄭重對待。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F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jié)、星回節(jié)。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道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歷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歷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倍鸥Α杜D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后沿襲之。自古以來,農歷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十二月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驅儺日臘八節(jié)前一天或當天,民間有驅儺除疫的風俗。驅儺(nuó),簡單來說就是驅逐疫鬼。馬南邨《燕山夜話·守歲飲屠蘇》:“驅儺的意思是要驅逐疫癘之鬼,與我們現在說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舊時歲暮或立春日迎神賽會,驅逐疫鬼。始載《后漢書·禮儀志中》:“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zhí)大鼗。 方相氏 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眉。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宂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唐 孟郊 《弦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彼?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禮緯》曰: 高陽 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qū)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盾庌@本紀》曰: 東海 渡塑山 有 神荼 、 郁壘 之神,以御兇鬼,為民除害,因制驅儺之神?!迸D八節(jié)農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臘日祭”、“臘八祭 ”、“王侯臘”。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jié)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qū)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qū)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尾牙節(jié)農歷臘月十六是尾牙節(jié),又稱“做牙”、“牙祭”。對于北方廣大地區(qū)的老百姓來說,這個節(jié)是比較陌生的,它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qū)。但是它卻的的確確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傳統(tǒng)節(jié)日。要提尾牙節(jié),不能不提土地神與商人??梢哉f,是商人形成了尾牙節(jié)。首先介紹土地公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據說,周朝時有位家仆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愛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后土” ,后來人人視其能造福鄉(xiāng)里、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而“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后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后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

另有一說是古代商場買賣介紹人稱為“牙郎”,人在年終算其所賺利潤時而向牙郎致謝請客之方式。因為社會變遷,土地公崇拜已經不只是與農業(yè)有關,也與工商業(yè)有所連系,成為財神象征。配合“牙祭”,尾牙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聚餐活動。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qū)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jié)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板在來年不準備續(xù)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tǒng)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于、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咸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xiāng)土食品。尾牙節(jié)發(fā)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yè)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總之,基本樣式是企業(yè)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祭灶日/小年夜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tǒng)風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jié)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罷!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歷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灶王爺”。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xiāng)”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制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俗云“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為“祭灶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門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yè)灶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于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農歷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去,初一五更來 ”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婆.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團子,分發(fā)給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tǒng)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延續(xù)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wèi)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墻上貼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年關除夕:【除夕起源】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 節(jié)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境︼L俗】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薄秹袅讳洝肪砹骸笆卤M,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xiāng)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堆嗑q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背χ?,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 “富?!焙汀澳昴暧杏唷?,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少數地方風俗不同,比如貴州,桌上的魚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fā)“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從差不多十年前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進京念大學開始,就一直向身邊的人炫耀老家除夕夜“跳火群”多好玩,結果總是解釋半天都沒怎么說明白“跳火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著他們一臉的疑惑,我猜他們一定把我們村人當成是圍著火堆、拉著手、又蹦又跳的印第安人看待了。 以上就是中國十二個月的別稱,每月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含義,具體的請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附:中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比:中國(農歷) 日本(公歷)正月:春節(jié)(正月初一,原名元旦,中國新年) 正月(公歷1月1日,日本新年)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情人相會) 成人式(公歷1月15日,原定正月十五)二月:花朝節(jié)(二月十五,花神節(jié)) 節(jié)分(公歷2月3日為節(jié)分,2月4日為立春,節(jié)分相當于除夕)三月:上巳節(jié)(三月初三,女兒節(jié)) 雛祭(公歷3月3日,女兒節(jié))春分節(jié)(春分,每年3月21日前后,祭日)五月: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 端午(公歷5月5日,端午節(jié)、男孩節(jié))七月:七夕(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 七夕(公歷7月7日,情人節(jié),許愿日)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盂蘭盆節(jié)、鬼節(jié))八月: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月夕、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 盂蘭盆節(jié)(公歷8月13日前后,魂祭,燈籠節(jié))月見(公歷8月15日和9月13日,十五夜,十三夜)九月:重陽節(jié)(九月初九,老人節(jié)、菊花節(jié)、茱萸節(jié)) 重陽節(jié)(公歷9月9日,菊花節(jié))中國、日本和法國對一年十二個月的別稱以下是中國人對十二個月的別稱(簡略版):正月:端月、元月、初月、嘉月、開歲、新正、隅月、孟月、始春、元春、陬月二月:杏月、麗月、花月、柳月、仲春、酣春、艷春、芳春、如月三月:桃月、蠶月、鶯月、暮月、鸝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綢月 四月:梅月、麥月、清和、初夏、桐夏、余月、桃月、孟夏、純月五月:榴月、蒲月、仲夏、飄香、皋月、郁月六月:荷月、玉繩、且月、伏月、季夏、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 七月:瓜月、巧月、砧月、蘭秋、新秋、銀磺、飛星、相月、霜月、孟秋、桐月八月:瑩月、虹月、吟秋、鴉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九月:菊月、苔月、瓊月、霜序、三秋、霜秋、季秋、暮商、朽月、玄月 十月:露月、良月、孟冬、霜華、陽月十一月:仲冬、寒艷、暢月、蒹月、葭月、龍潛月、辜月、十二月:臘月、冰月、嚴月、除月、殘霜天、星回、嘉平、季冬、窮節(jié)以下是日本人對十二個月的別稱 :01。睦月(むつき):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中國一月別稱中也有“正月”、“初春”之稱)02。如月(きさらぎ):梅見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中國二月別稱有“如月”,四月有“梅月”)03。彌生(やよい):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 (中國正月別稱“嘉月”與日本三月別稱同)04。卯月(うづき):卯の花月、鳥月、花殘月、清和月、得鳥羽月、夏初月 05。皐月(さつき):早苗月、五月雨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皋月”與中國五月別稱同,菖蒲月與端午節(jié)有關)06。水無月(みなづき):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 07。文月(ふみづき):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 (七夕月與七夕有關,中國對應巧月)08。葉月(はづき):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葉月、紅染月、雁來月 (月見月對應中國農歷中秋節(jié))09。長月(ながつき):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 (中國九月別稱中亦有“菊月”)10。神無月(かんなづき):神有月(出云)、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11。霜月(しもつき):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與中國七月別稱“霜月”同)

12。師走:極月、蠟月、春待月、限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 (與中國十二月別稱相同的為“蠟月”)中日月份別稱相同對比(只列相同名稱):中國 日本正月:初春、嘉月 睦月:正月、初春月二月:如月、卯月 如月:梅月三月: 彌生:嘉月四月:清和月、梅月 卯月:清和五月:皋月 皋月:六月:伏月 水無月:伏月七月:霜月九月:菊月 長月:菊月 (與重陽節(jié)有關)十月:梅月十一月: 霜月:十二月:蠟月 師走:


蠟月日本十二個月別稱含義:

一月:睦月的意思是,睦表示對人尊重,關心他人,與他人保持友好關系。正是因為這樣,一年的開始用睦月最合適。

二月:如月的意思是“歡慶”。 (中國二月別稱中亦有“如月”,但意義有所不同。見中國二月別稱中的“如月”解釋)

三月:彌生的意思是“新生”,一到春天,花草皆露新芽,初生之象。

四月:卯月的意思是“生長”,正是草木發(fā)芽、萬物蘇醒之際,代表無盡的活力與發(fā)展力。 

五月:皋月的意思是“熱暑”,因為從這個季節(jié)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炎熱。 (中國五月別稱中也有“皋月”,見中國五月別稱中 “皋月”含義。)

六月:水無月的意思是“沒有水的月”,象徵日本的雨季。猜得出,這或許是出於對天神的虔誠謝意而起的名字,因為天神把雨全部降到地球上面,所以天上就會 沒有雨水了。

七月:文月的意思是“書信往來的月”,也許正在你焦急等待之時會有信來。

八月:葉月的意思是“離家出門”,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旅游季節(jié)。

九月;長月的意思是“夜長的月”,可能是因為從這個時侯開始夜晚將會變得漫長的原因吧 

十月:神無月的意思是“神仙離開的月”,據說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里,日本各地的各路神仙都會聚集到“出云”這個地方來開會。在日本除了“出云”這個地方把“神無月”叫作“神有月”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會叫作“神無月”?!吧裼性隆钡囊馑际恰?神仙回來的月”。

十一月:霜月的意思是“結霜的月”,因為從這個季節(jié)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

十二月:師走的意思是“連平時很悠閑的老師都會變得繁忙”。這反映出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大家都會忙於疇集錢財和還清欠債的習慣??偠灾?,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繁忙的時期。

=========================================

這是日本對十二個月的另一種別稱: 


1月:睦月

又稱: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1月是家人朋友齊聚一堂、互道寒暖的月份,因而被稱作“睦月”正月期間,無論男女老少、不管身份高低,大家相聚一起,互相慶祝,期待著新一年的到來。因此,和睦的1月也被成為睦月,家人朋友齊聚一堂、互道寒暖,有和睦之意。


2月:如月

又稱:梅見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2月的冬季依舊寒冷,只有一層一層地把自己包成一個“粽子”才足以抵御嚴寒?!耙驗楹?,所以更要加衣” ——更(さら)に衣(きぬ)を著る,再演變成:衣更著 (き‐さら‐ぎ)。這就是2月讀音的由來。きさらぎ也可寫為“生更ぎ”,是草木更生的意思。此外,也有一種說法稱,“如月”二字是中國古代對二月的稱呼,日本沿用了下來。如月的意思是“歡慶”。

2月是寒氣猶存,還需添衣保暖的月份,因而被稱作“衣更著”,這種說法占主流。


3月:彌生

又稱: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三月大地回暖,萬物復蘇、生命繁茂。木草彌生 (き‐くさ‐いや‐お)い茂る月(草木がいよいよ生い茂る月),意思是草木初生的時期。漢字“彌”有越來越、愈發(fā)的意思。因此,「きくさいやおいづき」簡略化的說法就成了やよい(彌生)。

3月的別稱“彌生”來自草木滋長之月(木草彌生月)的略寫,這種說法比較權威。


4月:卯月

4月的由來已有定論,即溲疏盛開之月“卯花月”的略寫。另有說法認為,由于兔子在干支排名第四,被稱為“卯”,因而4月得名“卯月”。


5月:皐月

又稱:早苗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5月正是插秧的季節(jié),于是早苗月(さなえつき)的讀音漸漸變成了さつき。漢字“皋”有沼澤、水邊高地的意思,正是稻作文化的體現。同時,皋月也表示“熱暑”,因為從這個季節(jié)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炎熱。

5月是插秧的時節(jié),因而稱作“早苗月”是省略的說法?!鞍w月”這個詞至今仍常常使用,比如大家說的“皐月晴”等等。


6月:水無月

又稱: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無”本寫“の”,因此“水無月”的意思應該是“水之月”,澆灌田地的月份。也有人認為農歷6月的日本剛剛度過難熬的梅雨季節(jié),,雨水干涸,田里無水,空氣終于變得干爽了起來,因此叫做“水無月”。

到了6月,如字面意思梅雨期結束,雨水干涸的,因而得名“水無月”。最近梅雨期延長,異常氣候不斷,直到7月還持續(xù)著潮濕的氣候,不過在以前,梅雨期大概是在6月結束的。


7月:文月又

稱: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文”有書籍、書信的意思。傳說古時候,日本在七月七日七夕這天,有在長條詩簽(日語:短冊)上書寫和歌的習慣,以求提高寫作水平或傳遞愛意。也有人認為,日本這天有將書籍拿出來,在夜風下晾曬的風俗。無論何種原因,文藝氣息濃厚的7月份被稱為了“文月”,意思是“書信往來的月”,關于7月被稱為“文月”的來由,在平安時代,書信意義重大,因此7月也是一個特別的月份,也許正在你焦急等待之時會有信來。


8月:葉月

又稱: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紅染月、雁來月有人認為“葉月”是“木葉黃色染月”(樹葉染黃的月份),也有人認為是指“木葉落月、「葉落月」”(落葉的月份),無論哪種說法,都在暗示“秋天已經悄然來到”。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解釋,是說“大雁首次從北方飛來”,因此叫做“初來月”、“初月”,初與葉有相同的讀音,于是不知從何時起,“葉月”這個說法固定了下來。葉月也表示“離家出門”,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旅游季節(jié)

8月是樹葉變紅凋零的月份,也即是“葉落ち月”、“葉月”這種說法比較多。


9月:長月

又稱: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過了秋分節(jié)氣之后,白晝變短,黑夜變長, 昭示著秋天的痕跡,因此“長月”就是“夜長月” 的簡稱。此外,我們常說“秋雨綿綿”、“一層秋雨一層涼”,“長月”可能也是“長雨月”的簡稱。

9月是夜晚逐漸變長的季節(jié),因而被稱為“長月”。我們也常常會說“秋天的長夜”。


10月:神無月

又稱:神有月(出云)、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古時候,農歷10月的日本,全國各地的神仙都會聚集在出云大社,談論這一年的經歷,因此出云以外就沒有神明了,這樣一個“眾神外出”的月份便被叫做“神無月”。(注:而聚集了全國神仙的舊時日本出云國,將10月叫“神有月”)還有一種是,農歷10月很少打雷下雨,不打雷的月份“雷無月”

10月,全國的神明齊聚出云的出云大社,談論這一年的經歷,因此出云以外就沒有神明居住了,10月被稱作“神無月”,因為這個月神明們都不在。


11月:霜月

又稱: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11月是開始霜降的月份,因而稱作“霜月”。字面意思。開始霜降,因而稱作“霜月”,即“結霜的月”。從這個季節(jié)開始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


12月:師走

又稱:極月、蠟月、春待月、限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一年到頭,年末的12月是總結、盤點的月份。

從12月一直到年末,師傅們來往奔波,就連平日閑暇的和尚也忙得東奔西走,因此被稱為“師走(師傅們奔走)”。這個說法已成定論。

=========================================

這是法國對十二個月的別稱:

法國共和歷:

一月:處空 (或初空) 

一月 葡月

二月:梅見 二月 霧月

三月:夜櫻 三月 霜月

四月:清和 (與中國四月別稱中“清和月”類似) 四月 雪月五月:浴蘭 

五月 雨月六月:蟬羽 

六月 風月

七月:涼月 

七月 芽月八月:月見 

八月 花月九月:竹醉 (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雨節(jié)”的別稱“竹醉日”類似) 

九月 牧月十月:時雨 

十月 獲月

十一月:神樂 

十一月 熱月十二月:朧月 十二月 果月

=========================================

日期的雅稱 每月1—30


1、韻目代日:韻目代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清政府開通電報之初,因為發(fā)送電報非常昂貴,按字論價,“字字是金”,所以節(jié)約用字就非常重要。為此發(fā)明了一種新的紀日辦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韻目代替日期。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yǎng)、二十三梗、二十四敬、二十五有、二十六宥、二十七感、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卅(按規(guī)定該用“陷”,但是于軍隊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字代替)。采用公歷紀年后,因無韻目可代,才將“世”或“引”代31日(“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則像31阿拉伯數字)。


2、三浣記日:所謂“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個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記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記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記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類推。

初一到初十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為“念”。如,一個月的初七稱為“朔七日”,十六日稱為“望六日”,二十四日稱為“念四日”。


3、月相記日:

所謂“月相記日”就是根據月亮盈虧的變化記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音fei三聲)”,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


在古代一個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公歷的一個月可以分為上句、中旬、下旬三個時段。而農歷的一個月卻是分為朔、望、念三個時段。


陰歷每月初一的月是朔,朔即月與太陽位于同一方向,因而完全看不到月亮。望月指的是月的距角成180°,即日月黃經相差180°。


此時地球在日月之間,月之光面適與地對,自地球視月,恰是正圓,稱望月,也稱滿月。念指惦記,常常想。也指心中的打算,月下旬為念時段。


  節(jié)令別稱常見的有: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無朔,元正,元春。

  正月初七:人曰。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燈節(jié)。

  二月初一:中和日。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節(jié)。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蒲節(jié),午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jié)。

  七月初七:七夕,星節(jié),乞巧節(jié)。

  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仲秋節(jié)。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菊花節(jié),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歲杪、守歲。

  每月初一:“朔”,“旦”,“額”。每月初三:“朏”。每月十五:望。每月十六日:“既望”,“望后”。每月末日:月杪;晦。每月初一至初十稱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稱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稱下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