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吉, 王健 3. 1 5條或然證條文聯(lián)系 《傷寒論》 中共計112首方, 但只有上述5條條文涉及或然證, 并且在方后給出相應(yīng)的用藥加減, 可想而知這5條條文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lián)系或規(guī)律。 3. 1. 1水氣為病, 或證叢生第40條日: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干嘔發(fā)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 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 ” 第316條日: “少陰病??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 小青龍湯條文及真武湯條文中均明確指出水氣為其根本病因, 不同的是小青龍湯證屬外寒內(nèi)飲, 真武湯證屬陽虛水泛。 仲景所謂之水氣與今所說之痰飲類似, 水氣致病廣泛,變動不居, 停留在不同病位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癥狀, 從而導致或然證的產(chǎn)生。 3. 1. 2樞機不利。 病邪進退第96條日: “傷寒五六日中風??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或咳者, 小柴胡湯主之。 ” 屬少陽病。 少陽屬三陽經(jīng)之樞機, 居半表半里, 邪進則人里為陽明病, 邪退則出表為太陽病, 病邪或進或退, 故見或然證。 第317條日: “少陰病??或腹痛, 或干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 第318條日: “少陰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 均屬少陰病。 尤在涇說: “少陰為三陰之樞??其進而人則在陰, 退而出則就陽, 邪氣居之, 有可進可退時上時下之勢071。 ”邪在少陰, 陽氣郁遏, 氣機不宣, 發(fā)為四逆散證, 陽氣郁遏在不同位置便可見不同癥狀, 故見或然證; 陰寒內(nèi)盛, 格陽于外, 發(fā)為通脈四逆湯證, 陰寒結(jié)于內(nèi)外上下不同病位則見不同癥狀。 3. 1. 3辨別病位而加減用藥由以上可知, 此5條或然證條文之病邪或病位均有易變的特性, 故在辨別主證給出相應(yīng)的方證后, 再根據(jù)不同或然證辨別病邪之所在不同而調(diào)整用藥。 3. 2統(tǒng)計分析小青龍湯證條文中有5個或然證,小柴胡湯證條文中有7個或然證, 真武湯證條文中有4個或然證, 通脈四逆湯證條文中有5個或然證,四逆散證條文中有5個或然證, 總計5條條文中共有26次或然證。 其中重復出現(xiàn)3次或咳、 3次或利(包括微利、 下利、 泄利下重) 、 3次或腹中痛、 3次或小便不利、 2次或悸(包括悸及心下悸, 小便不利) 、 2次或嘔、 2次或渴, 除此尚單獨出現(xiàn)或噎、 或喘、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脅下痞硬、 或小便利等共9次。 3. 3繼承《本經(jīng)》 之辨癥用藥而加減 3. 3. 1治咳用五味子、 細辛、 干姜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兩。 ” 真武湯證加減謂: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細辛一兩, 干姜一兩。 ” 四逆散證加減謂: “咳者, 加五味子、 干姜各五分。 ” 《本經(jīng)》 謂: “細辛: 主咳逆??久服明目, 利九竅。 ” “五味子: 主益氣, 咳逆上氣??強陰。 ” “干姜: 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止血??下利。 ” 《本經(jīng)》中五味子、 細辛、 干姜均有止咳逆之功效, 且仲景之治咳名方小青龍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中均包含以上三者。 可知仲景治咳喜用五味子、 干姜、 細辛。 3. 3. 2治小便不利用茯苓小青龍湯證加減謂:“若小便不利、 少腹?jié)M者, 加茯苓四兩。 ” 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四兩” 。 四逆散證加減謂: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 真武湯證條文謂: “少陰病??腹痛, 小便不利??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 真武湯證條文主證中有小便不利這一癥狀, 方中藥物便包含茯苓, 而或然證中有小便利, 故方后加減謂:“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 《本經(jīng)》 謂: “茯苓: 主胸脅逆氣, 憂恚, 驚邪, 恐悸??利小便。 ” 仲景治小便不利喜用茯苓, 其小便通利者則不用茯苓。 3. 3. 3治渴用栝樓根 小青龍湯證加減謂: “若渴, 加栝樓根三兩。 ” 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渴, 加栝樓根四兩。 ” 《本經(jīng)》 謂: “栝樓根: 主消渴, 身熱, 煩滿。 ” 仲景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湯、 栝樓牡蠣散、 栝樓瞿麥丸中均用栝樓根治渴, 可見仲景對栝樓根治渴這一功效十分認可。 3. 3. 4治腹痛用芍藥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腹中痛者, 加芍藥三兩。 ” 通脈四逆湯證加減謂: “腹中痛者, 加芍藥二兩。 ” 《本經(jīng)》 謂: “芍藥: 主邪氣腹痛,除血痹??止痛。 ” 第279條日: “本太陽病, 醫(yī)反下之, 因而腹?jié)M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 可知仲景喜用芍藥治腹痛。 以上均體現(xiàn)了仲景對《本經(jīng)》 辨癥用藥的繼承,但若僅憑一癥而不辨證便確立用藥未免落人下乘。治咳屬寒者非五味子、 細辛、 干姜莫屬, 但若治懸飲之咳喘則須用十棗湯泄肺逐飲; 治小便不利屬濕熱者則用茵陳蒿、 梔子等, 如第260條日: “傷寒七八日,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主之。 ” 治渴亦有用人參者, 如第26條日: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治腹痛屬脾陰瘀滯者則用芍藥除血痹、 破陰結(jié), 若兼虛寒者則須加用附子溫里, 如四逆散(方中有芍藥) 證加減謂: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 ” 可見仲景對《本經(jīng)》 之辨癥用藥并非按圖索驥, 而是“辨證” 看待。 3. 4對《本經(jīng)》 用藥之發(fā)展 3. 4. 1 治利因病性、 病位、 病因有不同5條或然證條文中共出現(xiàn)3次或利, 包括小青龍湯證的或微 利、 真武湯證的或下利、 四逆湯證的或泄利下重, 分別用了蕘花、 干姜、 薤白。 小青龍湯證加減謂: “若微利, 加蕘花。 ” 須特別指出蕘花與芫花并不一樣,因現(xiàn)代中藥學教材中只有芫花而無蕘花, 現(xiàn)代中醫(yī)學子多誤以為“蕘” 字為“芫” 之繁體字, 不可不辨舊J。 真武湯證加減謂: “若下利者, 加干姜二兩。 ” 小青龍湯證與真武湯證均為水氣致病, 皆有或利, 何以用藥不同?小青龍湯證屬外寒內(nèi)飲, 《本經(jīng)》 謂:“蕘花: 味苦平寒, 下十二水??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 ” 故仲景以蕘花泄腸中之飲而治利, 取通因通用之意; 真武湯證屬陽虛水泛, 《本經(jīng)》 謂: “干姜: 味辛溫, 溫中??腸游下痢。 ” 故取干姜溫中化飲以治利, 所謂: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 四逆湯證加減謂: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 ” 四逆散湯證屬少陰病, 邪進而人厥陰, 厥陰肝經(jīng)受阻,肝氣失于疏泄, 大腸失于傳導, 故見泄利下重。 《本經(jīng)》 謂: “薤: 主金瘡瘡敗, 輕身不饑耐老。 ” 并未提到薤白有治利之功效, 但《金匱要略》 以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半夏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治胸痹病, 可知仲景用薤白取其通陽散結(jié)、 行氣導滯之意。 故亦可用薤白疏泄肝氣、 通調(diào)大腸以治泄利下重。 如《本草綱目》 謂: “薤白治少陰病厥逆泄利及胸痹刺痛, 下氣散血。 ” 小青龍湯證之利病性屬實、 病位在腸、 病因為飲; 真武湯證之利病性屬虛、 病位在脾、 病因為飲; 四逆散證之利病性屬實、 病位在肝、 病因為郁。 三者之利病性、 病位、 病因皆不同, 故用藥不同。 3. 4. 2喘去麻黃、 加杏仁因病勢已入里關(guān)于小青龍湯證加減: “若喘, 去麻黃, 加杏仁半升。 ” 一直留有“疑非仲景意” 的討論, 有學者專門就此寫出文章, 認為去麻黃為表邪已解之故一J, 筆者十分同意此觀點。 《本經(jīng)》 謂: “麻黃??發(fā)表出汗??止咳逆上氣。 ” “杏仁??主咳逆上氣??喉痹下氣。 ” 仲景麻黃、 杏仁均用以治咳喘, 且常同用, 何以此處要去麻黃而加杏仁。 麻黃除治喘外尚有發(fā)汗之力, 小青龍湯解表蠲飲, 表里同治, 但若表解后仍用麻黃就恐發(fā)汗而徒傷陽氣, 陽氣傷則水飲難消。 其方后加減有4個或然證均去麻黃, 表明此時其表邪已解而水飲之邪人里致病, 其在腸則致利, 在腎經(jīng)則致噎(足少陰腎經(jīng)循喉嚨) , 在下焦則小便不利少腹?jié)M,在肺則為喘。 雖麻黃亦主喘, 但表解后陽氣虛, 故宜去之以防耗傷陽氣, 遂以杏仁代之。 3. 4. 3茯苓、 桂枝治悸有不同 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四兩。 ” 四逆散證加減謂: “悸者, 加桂枝五分。 ” 《本經(jīng)》 謂: “茯苓:主胸脅逆氣??恐悸??利小便。 ” 桂枝卻并未提及有治悸之效, 但仲景之桂枝加桂湯、 桂枝甘草湯均用桂枝以治悸。 仲景取茯苓治悸因其有利小便滲水飲之效, 取桂枝治悸因其有溫通心陽之力, 故若心陽虛而水飲泛者仲景則茯苓、 桂枝同用, 如茯桂甘棗湯。 3. 4. 4栝樓根治渴。 栝樓實寬胸除煩上面已經(jīng)說到仲景喜用栝樓根治渴, 而小柴胡湯證加減謂: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 加瓜蔞實一枚。 ” 《本經(jīng)》 中并無瓜蔞實, 只有“栝樓根: 主消渴, 身熱, 煩滿。 ” 但仲景方之小陷胸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等均用瓜蔞實以寬胸除煩。 栝樓根、 瓜蔞實分別為葫蘆科藤本植物栝樓的根及果實, 仲景一物兩用, 以根治渴, 以實寬胸。 3. 4. 5治嘔用生姜真武湯證加減謂: “若嘔者,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 通脈四逆湯證加減謂: “嘔者,加生姜二兩。 ” 仲景治嘔名方小半夏湯及治“食谷欲嘔” 之吳茱萸湯均用大量生姜。 《本經(jīng)》 中只有干姜而無生姜, 雖不知仲景是否為第一個用生姜治嘔之人, 但后世知曉生姜可止嘔應(yīng)源于仲景無疑。由以上知, 仲景依據(jù)自身用藥經(jīng)驗, 啟用了薤白治利、 瓜蔞實寬胸、 生姜止嘔、 桂枝定悸, 為中藥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除此之外尚可看出, 仲景用藥加減不僅辨癥, 尚辨病位、 病性、 病因、 病勢, 開“辨證用藥” 之先河。 |
|
|
來自: 新用戶9977551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