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建于15世紀明代的皇帝居城,在政治中心外朝的北側有座皇帝日常生活的內庭,內庭的一角有座由末代王朝清朝乾隆帝為渡過余生而建立的養(yǎng)性殿。一隅之處有處名為“墨云室”的房間,乾隆帝把一枚出自南唐墨匠之手的古墨藏于此處 (墨云室:曾與“三希堂”齊名,因藏有稀世珍寶——李廷珪墨而名揚天下。如今墨云室已不復存在,但此墨仍在,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廷珪墨 (南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廷珪墨 (南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廷珪墨 (南唐) 局部 這南唐的墨便是李廷珪墨,乾隆用錦袋將其包裹,其后珍藏于楠木箱中。墨長30厘米寬8厘米厚1厘米,其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宛如覆蓋天空的黑雨云,墨云室之名便由此而來。當時,李廷珪的墨極少,據(jù)說到了“黃金易得 李墨難求”的貴重程度。 (李廷珪,本姓奚,五代時南唐易水【今河北易縣】人。造墨名家。南唐賜姓李,遂稱李廷珪。所造墨“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shù)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宋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品”。后世有龍紋墨,劍脊雙龍圓墨,蟠龍彈丸墨等,均稱名墨。但以李廷珪松煙最為著名。) 
乾隆帝喜用的文房四寶 這是乾隆帝喜用的文房四寶。所謂的文房四寶指的是墨、筆、紙、硯。古往今來文人們皆把文房四寶視為寶物般珍愛著,此種風尚始于一位摯愛藝術的國君。 10世紀初,世界帝國唐王朝滅亡,脫離身份和門第各種勢力群雄割據(jù),這便是五代十國時代。此時最繁榮的國家便是建都于今日南京的南唐。南唐統(tǒng)治著長江下游流域廣袤肥沃的江南地區(qū),李廷珪的墨便誕生于這個國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 局部 重屏會棋圖,圖中是南唐國君與其兄弟對弈時的歡快情景。戰(zhàn)亂年代由一位出身不詳?shù)哪腥私⒌膰摇咸疲瑑H經歷了三代,39年便滅亡了,然而在這個短暫的歲月里,國君們卻培育出了芬芳的藝術之花并名垂青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局部 江行初雪圖,此畫的作者趙幹來自南唐末代國君李煜所創(chuàng)立的畫院,也就是藝術畫院的畫家?!敖谐跹﹫D 畫院學生趙幹上”,據(jù)說這題字是李煜親自提筆的。初雪飛舞時節(jié)的長江,趙幹毫不夸張的把嚴酷的自然和漁民的生活狀況如實的反映出來。南唐畫家們視線不限于輝煌的宮廷世界,還著力于平民們日常生活的描寫,對于書畫也頗為精通的李煜在宮廷內召集了眾多藝術家,在南唐以畫院為中心接連誕生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繪畫。 10世紀,從唐朝末期到五代十國,中國歷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貴族社會瓦解,社會極度混亂,此時商人替代了貴族作為一股新勢力登場。長江以南的江南地區(qū)修繕了運河和水路,貿易飛速發(fā)展,每個國家都出現(xiàn)了新的產業(yè)。 南唐的西鄰有個楚國,當時在這河邊有個被稱為“長沙窯”的窯廠 (長沙窯位于湖南長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銅官鎮(zhèn)一帶,故又名銅官窯) 
長沙窯跡 (湖南?。?/p> 
長沙窯跡 (湖南省) 在窯跡附近現(xiàn)在也散亂著大量的陶瓷碎片,這些陶器都是作為百姓的生活用具而制作的。據(jù)說陶器產量極大,甚至出口到海外。 
長沙窯出土酒壺 
長沙窯出土酒壺 這是在窯跡出土的酒壺,壺上繪有文字和花紋,這是一種商業(yè)化的加工,根據(jù)買家的需求也會提上文章。從文字中可以窺看到當時人們的想法:“男兒大丈夫 何用本鄉(xiāng)居 明月家家有 黃金何處無”,從前人們無法輕易離開家鄉(xiāng),然而到了這個時代人們都夢想著一攫千金,于是便開始到遠方經商。 
歙縣硯臺 南唐的國君們致力于開發(fā)墨、硯、紙等書畫用具,在安徽省南部所發(fā)展起來的歙(she)縣設立有制作墨和硯的宮廷工房,歙縣如今也作為墨、硯的名產地而聞名。南唐末代國君李煜和城中的工匠們交際甚篤,那時歙縣的街頭聚集了很多優(yōu)秀的工匠,呈現(xiàn)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 
墨工場 (安徽省歙縣) 
松煤中加入的白色粉末 
今造李廷珪墨 這是歙縣的制墨廠,李煜對名叫廷珪的墨匠所制作的墨甚為喜愛,賜予其皇族的李姓并給予極大的支持。在這個工廠如今仍傳承著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白色粉末里包含了珍珠、玉、麝香等13種成分,添加這些成分后能增加墨的硬度和粘性,更能增添其芳香感,熏蒸原料松煤,然后經過上萬回的敲打、加固,從最初的松煤到最終完成一枚墨就足有一年時間。在王朝的庇護下李廷珪制作出了精美的墨,被譽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墨匠。在全中國的制墨廠中僅有這里制造的墨至今仍被允許刻上李廷珪的名字。 李煜不問身份和地位愛才而育,在南唐,工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不斷生產出優(yōu)質的書畫用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歙石長方硯 歙石長方硯,此硯產于南唐歙州故稱之為“歙州硯”,也是奉李煜之命制作的,據(jù)說歙州硯的石質紋理細膩,研成墨時與其花紋相配,呈現(xiàn)出如絲綢般的光亮墨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 求澄心堂紙尺牘 這是一封后世書法家尋求南唐澄心堂紙的書信,書信就寫在這張澄心堂紙上。書法家稱贊這是無與倫比的紙張。為了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藝術文化,李煜認為高品質的墨、硯、筆還有紙張是必不可少的,如此開創(chuàng)了重視文房四寶的風尚。 (澄心堂紙品質極高,自首至尾勻薄如一,但傳世極少。南唐后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贊其為“紙中之王”,并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紙。)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瀟湘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瀟湘圖卷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瀟湘圖卷 局部 瀟湘圖卷,南唐畫家董源的作品。新開發(fā)的墨與筆對中國繪畫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貢獻。瀟湘圖卷中通過淡墨來表現(xiàn)江南那平靜的風景,墨汁進一步細致、濃密,就連微妙的變化也可如實地表現(xiàn)出來;紅與白的顏料用于在水邊游玩的人們,這添加的些許顏料更加凸顯墨色,孕育出一種水墨畫所特有的柔和韻味。在中國水墨畫誕生初期所出現(xiàn)的這幅作品已經展示了極高的藝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