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華夏文明之唐朝

 金色年華554 2022-02-11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公元618年-626年在位,在位8年,當太上皇9年,享年70歲,李淵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官二代,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北周關隴貴族,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兄,李淵本來也不想成“謀反逆臣”,可是不想歸不想,但隋末天下大亂,加上表弟隋煬帝的猜忌,大隋的忠臣不好做,在多種因素下,李淵決定自立為王,并于公元617年正式起兵,剛起兵時并沒有馬上開創(chuàng)大唐,而是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李淵自任大丞相一職,“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大隋已經(jīng)名存實亡,隋恭帝楊侑被迫禪位于李淵,強盛的大唐帝國由此開始。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大唐第二位帝王,高祖李淵嫡次子,“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者,周邊小國口中的“天可汗”,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51歲,李世民少年成名,17歲時便以奇謀解了“雁門關之圍”,成功救出隋煬帝楊廣而成名,公元626年,發(fā)動“玄武門之變”,不僅解決了太子和齊王,還迫使高祖李淵提前退位,繼位之初,大唐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局面,內(nèi)有建成死黨的屢次反叛(如羅藝)、外有突厥的虎視眈眈,經(jīng)過李世民二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龜茲、高昌等周邊小國,使得四海臣服,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大唐第三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公元649-683年在位,在位34年,享年55歲,李治的勝出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得利的典型案例,由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奪嫡行為,導致后期這兩人均被廢黜,而一直“默默無聞”的晉王李治成功晉級太子位,李治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父皇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重新召進后宮,并逐步坐視了她的壯大。

4:唐中宗李顯(656-710年),大唐第四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子,公元683-684年及705-710年兩次在位,總計在位6年,享年54歲,前章懷太子李賢被逼自盡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高宗李治病逝后,李顯繼位為帝,此時的朝政大權已經(jīng)被母后武則天掌控了幾十年,李顯企圖以皇后韋氏外戚力量組建自己的勢力,但操之過急,登基不到兩個月便被母后武則天廢黜皇帝位,貶為廬陵王遷出長安,武則天稱帝后,經(jīng)過名臣狄仁杰的勸誡,重新立李顯為太子,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fā)動“神龍政變”,李顯二次登上皇位。

5: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大唐第五位皇帝,中宗李顯同母弟,公元684-690年及710-712年兩度在位,總計在位8年,享年54歲,李旦的人生幾乎和哥哥李顯一樣,雖然兩度在位但不過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中宗李顯第一次被廢后,李旦被母后架到了皇位上,成了大唐名義上的皇帝,中宗李顯被韋皇后毒殺后,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共同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迎立李旦二次復位。

6:武周皇帝武曌(624-705年),即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在位15年,享年81歲,曾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的皇后,在高宗李治晚期,借著李治的疾病、不能治理朝政之際,逐步把控朝政,經(jīng)中宗、睿宗的過渡,終于在公元690年登上皇位,改大唐為大周,在位期間,大肆屠殺李唐宗室,重用酷吏將忠于大唐的老臣幾乎屠戮殆盡,而且開啟了女主天下的先例,導致后來幾十年都有人效仿她,在位期間國力強盛,重用了如狄仁杰、張柬之一般能臣干吏,經(jīng)“神龍政變”后,武則天還政于太子李顯,并于當年病逝死前自去帝號,稱天大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712-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年77歲,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李隆基出生在一個政變多發(fā)的年代,從小見慣了血腥政變的場景,也由此鍛煉了處變不驚的能力,公元710年,26歲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迎立相王李旦復位,因迎立有功被立為太子,后來姑姑太平公主又想學母后臨朝,睿宗李旦無力平衡這種矛盾,提前禪位于李隆基,著名的安史之亂就是發(fā)生在他執(zhí)政時期。

8:唐肅宗李亨(711-762年),玄宗李隆基第三子,756-762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49歲,唐朝第一個在長安以外繼位登基的皇帝,李亨是“馬嵬坡兵變”的直接策劃者,在誅殺楊貴妃后,本想逼迫玄宗退位,奈何左龍武衛(wèi)大將軍的誓死護衛(wèi)玄宗而作罷,因為與玄宗失和,只能分道揚鑣另謀發(fā)展。最終在公元756年抵達靈武,并在此繼位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肅宗李亨的長子,762-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2歲,代宗李豫還算頗有功績的,在位期間平定了安史之亂,而且早期曾勵精圖治,將宦官干政的弊端革除,連輔助他上位的李輔國都被除掉了,可是他也開啟了大唐從此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10:唐德宗李適(742-805年),代宗長子,779年-805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63歲,李適親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所以他繼位后曾奮發(fā)圖強,想徹底革除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不想由此引發(fā)了藩鎮(zhèn)叛變,再次攻進長安,迫使李適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在位早期痛恨宦官干政,也曾想徹底革除這一弊端,可是經(jīng)過多次的武將叛變,使得李適對誰都不信任,在“涇師之變”后,李適改變了對宦官的看法,后期又開始重用宦官,甚至將他們派往各地公開索賄,滿足李適的貪欲,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向自己的臣民索賄,也真是千古奇聞了。

11:唐順宗李誦(761-806年),德宗長子,大唐首位被宦官謀害的皇帝,李誦在做太子期間還是頗有賢名的,德宗病逝后,李誦繼位,并迫不及待地施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宦官干政,可是他太急了點,觸動了宦官的權力,在位僅6個月,便被宦官們陰謀改立太子李純,逼迫順宗退位,退位后做了5個月的太上皇病故,這位可憐的皇帝,據(jù)《妖貓傳》里說,他是被一只妖貓附了體,才導致如此短命的帝王,當然,這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他還沒有即位時,就患了中風,幾乎癱瘓,不能言語。在醫(yī)學相對落后的古代,他能活著完成即位,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12:唐憲宗李純(778-820年),順宗長子,805-820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42歲,李純在位期間還是有一些作為的,曾重用賢良、改革弊端,尤其是在消除藩鎮(zhèn)割據(j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李純在位后期漸漸驕奢淫逸,性格也變得極為暴躁,動不動就打罵身邊的人,最終被宦官毒殺。

13:唐穆宗李恒(795-824年),憲宗第三子,820-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29歲,李恒在位期間幾乎什么事都沒干,整日只顧著自己享樂了,導致河北三鎮(zhèn)再次叛亂,不過他的兒子很厲害,其中有三個兒子都當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穆宗李恒長子,824-826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17歲,李湛繼承了老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位后除了給自己找樂子就沒干過正事,整日不是踢球就是打獵,而且他特別喜歡晚上出去打獵,俗話說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李湛后來正是在“打夜狐”的途中,被宦官給害死了。

15:唐文宗李昂(809-840年),穆宗李恒次子,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1歲,本來大唐的皇位跟他沒關系,可是宦官劉克明在殺死他的哥哥敬宗后,企圖擁立憲宗的兒子李悟為皇帝,而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則不同意了,誅殺了劉克明和李悟后,迎立李昂為帝。

16: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穆宗李恒第五子,840-846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2歲,武宗李炎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好,他也是宦官干政才上的位,但是他在位期間卻革除了宦官干政的弊端,解除大宦官仇士良的兵權,加強了皇權。

17:唐宣宗李忱(810-859年),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846-859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49歲,李忱出生時,大唐的皇權基本被宦官把持,他從小少語寡言,被人認為是“不慧”,十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病好后行為更是怪異,世人皆認為光王是個傻子,敬宗、文宗在位期間,常常拿光叔取樂,即使是被侄子大臣們羞辱,李忱也是面無表情,因此世人都認為光王傻得很徹底,不過武宗李炎卻不這么想,他認為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沉默不語,要么是真傻要么是深不可測,武宗上位后,光王李忱的日子就不太平了,經(jīng)常會發(fā)生意外,游獵時好好的能從馬上摔下來,大雪天能被侍衛(wèi)遺忘在冰天雪地里,但不論怎么折騰,李忱就是死不了,后來武宗干脆讓人把李忱扔進了宮廁里,企圖淹死光叔,不過宦官馬元贄認為一個傻子王爺最好控制,所以偷偷救下了李忱,武宗病逝后,馬元贄以長者為賢做理由,擁立“傻子”李忱繼位,企圖把控朝政,不過繼位后的李忱立馬變得耳聰目明,首先便除掉了馬元贄的勢力,這讓人都傻眼了,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李忱不僅不傻,而且是十分聰明,他只是裝傻充愣而已,李忱繼位初期,加強皇權整頓吏治,使大唐為之一新,被后世稱之為“小太宗”。

18:唐懿宗李漼(833-873年),宣宗李忱長子,859-873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40歲,李漼的一生就四個字“驕奢淫逸”,而且他不光自己整天花天酒地,還喜歡賜宴,奉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事沒事就召集大臣一起花天酒地,在他的眼里,看不到大唐的岌岌可危,只看到了身為皇帝的快樂,把老爸宣宗好不容易積攢的家底給敗光了。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年),懿宗李漼第五子,873-888年在位,在位約14年,享年26歲,大唐繼位最早的少年天子,12歲時在宦官田令孜的擁戴下,于懿宗靈柩前繼位,他是大唐出了名的昏君,在位期間一心踢球,所有朝政均交給“阿父”田令孜打理,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進長安,李儇倉惶出逃,并在途中調(diào)集各鎮(zhèn)節(jié)度使平叛,使得各地節(jié)度使權勢越來越大,到公元884年黃巢兵敗后,李儇才回到長安,但此時的大唐已經(jīng)名存實亡。

20:唐昭宗李曄(867-904年),懿宗李漼第七子,888-904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7歲,李儇臨終前,將皇位傳給這個弟弟,不過此時的大唐已經(jīng)名存實亡,李曄倒不是昏君,在位期間也曾想恢復大唐的雄風,可惜積重難返,經(jīng)過鏟除宦官、發(fā)動平定河東、四川的叛亂,大唐禁軍已經(jīng)消耗殆盡,只得坐視朱溫的壯大,使朱溫漸成霸主,為唐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21:唐哀宗李柷(892-908年),昭宗李曄第九子,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6歲,朱溫(朱全忠)斬殺昭宗李曄后,并沒有急于篡位,而是輔立了李柷繼位,實際朝政皆由朱溫把控,李柷這是實實在在的傀儡公元907年,被迫禪位于后梁太祖朱溫,大唐亡。

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后爵位傳至李淵, 李淵以尊“隋”為名起兵,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后便以“唐”為國號,定都長安,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隋朝末年,由于隋煬帝濫用國力,加上三征高句麗的失敗,導致民變四起,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滅亡的形式不可扭轉(zhuǎn),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于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占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晉封唐王,攜天子以令諸侯,后楊侑禪位于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初期,由于經(jīng)歷了長期戰(zhàn)亂,國家經(jīng)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也從隋朝初年的八百萬戶驟降至二百余萬戶,此外,唐朝的北方邊境也受到了來自漠北的東突厥的威脅,當時的突厥勢力空前強大,包括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甚至是中原地區(qū)的竇建德、薛舉、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地方割據(jù)勢力都臣服于突厥,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崗軍領袖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到唐朝建立時,各派政治力量繼續(xù)在進行角逐,李淵則以關中為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力量,著手進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唐軍攻打割據(jù)隴右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仁杲兵敗出降,唐軍占有隴右,次年(619年)唐又以反間計策動武威豪族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620年,李世民擊敗勾結突厥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恢復了對代北的統(tǒng)治,至此,唐朝不僅鞏固了關中根據(jù)地,而且發(fā)展了實力,可以集中力量經(jīng)營中原和江南,此時,瓦崗軍已瓦解,山東大部分郡縣已降唐,幽州的羅藝也歸附了唐朝,中原地區(qū)還有洛陽的鄭帝王世充和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兩大勢力,621年,李世民擊潰鄭夏聯(lián)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被處死后,其余部劉黑闥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擊潰,唐朝統(tǒng)一了河南、河北、山東地區(qū),621年,割據(jù)江陵的蕭銑被唐將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同一年,嶺南地區(qū)的豪族馮盎降服,除割據(jù)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唐朝基本已在全國建立起了統(tǒng)治。

唐初局勢平定后,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爭奪皇位而展開了內(nèi)部斗爭,李淵曾答應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lián)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zhàn)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征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chuàng)的劉黑闥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李淵的優(yōu)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隨著李世民在外屢立戰(zhàn)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后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于宰相)、中書令(亦相當于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于李淵和太子建成,且擁有眾多支持者;秦王府內(nèi)人才濟濟,與李世民的支持者們一起形成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相抗衡,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fā)動兵變,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九日,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

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采取了以農(nóng)為本,厲行節(jié)約,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較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wěn)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唐太宗執(zhí)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xiàn)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經(jīng)濟基礎。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黜,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高宗借房遺愛等謀反一案,將諸宗室、勛貴中的反對勢力一網(wǎng)打盡,力排眾議,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后,武皇后逐漸參預朝政,武則天原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斗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后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皇后協(xié)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高宗并稱為“二圣”,高宗駕崩于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因李顯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實際上此時的權利已經(jīng)被武后獨掌了,同時將東都洛陽(唐太宗時營建洛陽宮),更名為神都,而后武則天平定徐敬業(yè)反叛,廢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她開創(chuàng)殿試武舉, 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張柬之張仁愿、姚崇等名臣, 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在奪位的過程中,武則天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后又興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聯(lián)合禁軍將領敬暉等發(fā)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社稷、宗廟等恢復永淳以前舊制,中宗復辟后,一直受到妻子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氏舊黨如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敬暉等先后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成為皇太女,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在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協(xié)助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睿宗復位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fā)生權力之爭,睿宗決定讓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朝廷內(nèi)斗,玄宗統(tǒng)治下,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天下太平日久,國家無事,統(tǒng)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huán)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朝政日益敗壞,李林甫死后,楊國忠為相,出現(xiàn)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玄宗后期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jīng)常挑起對異族的戰(zhàn)事,以邀戰(zhàn)功,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從而使得節(jié)度使與軍鎮(zhèn)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最為著名,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fā)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東都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zhuǎn)衰,此后,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jié)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制已經(jīng)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現(xiàn)象日趨嚴重,租庸調(diào)制也無法實行,安史之亂戰(zhàn)后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zhèn)割據(jù)的現(xiàn)象形成。

代宗時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德宗任用楊炎為相,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發(fā)生了持續(xù)5年的奉天之難戰(zhàn)爭,最后雖叛將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zhèn)妥協(xié),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權,從此割據(jù)局面進一步深化,唐德宗死后,經(jīng)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其即位后,經(jīng)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以祖上圣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jīng)驗,注重發(fā)揮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憲宗晚期,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黨爭局面,這兩個“朋黨”在后來分別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其斗爭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后代唐文宗與李訓、鄭注發(fā)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以失敗告終,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zhèn)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從而埋下了晚唐藩鎮(zhèn)、宦官相沖突的種子。

唐朝后期,戰(zhàn)爭不斷,經(jīng)濟政治衰退,唐宣宗最終爆發(fā)民變,唐朝經(jīng)濟重地的江南地區(qū)經(jīng)過黃巢之亂打擊后把唐朝的經(jīng)濟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后,發(fā)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jiān)國,崔胤聯(lián)合孫德昭打敗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云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朱溫發(fā)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后將唐昭宗殺害,朱溫大肆貶逐朝官,并將三十余位朝臣殺死于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溫本想等統(tǒng)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qū)失利,所以提早逼迫唐哀帝禪讓,唐朝滅亡。

安史之亂之后農(nóng)民起義軍越平越多,連年干旱,外憂內(nèi)患,中央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jù)土地,開始了藩鎮(zhèn)割據(jù),大唐被四分五裂,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