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 如何一步一步的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 做餐飲的有句話叫:菜單越厚,利潤越薄。 背后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飯店什么菜都能做都能提供,什么客戶的需求都想滿足,沒有聚焦,結果是什么客戶都滿足不好、而且需要的成本會很高,最后很難賺錢。 還有個段子說,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代大佬問他的顧問,說他的孩子沒事整天吃喝玩樂,是不是該讓他到公司找點事情干,負責點什么做點投資或創(chuàng)新的工作。
顧問的建議是,對于你的孩子你自己更清楚他的能力,不是什么天縱英才的人,如果讓他來負責投資或管理什么業(yè)務,可能幾年就能把這個公司敗光。而吃喝玩樂才花多少錢啊,每年幾百萬,盡情認他花,讓他什么也不干,可能是最經(jīng)濟的方式。
有個笑話叫: 女人一輩子聽不夠的話是“我愛你”,男人一輩子想不明白的問題是“我到底愛誰???”。 
半價24.90元優(yōu)惠中當當自營
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就的另一個原因,跟大部分這輩子不知道該愛誰的男人一樣:覺得女神很好、大家閨秀也不錯、小家碧玉別有風味、另一個女生也有自己的特點,沒有明確可行的方向和目標,或者貪婪到希望都娶到,或者認為更好的還是下一個。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2010年我曾經(jīng)出版過一本《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的書,是講個人知識管理的。在這本書出版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對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大部分是那些希望上進的人們。這里面有一些人看了這本書后,也問過我一些問題,后面就不知所終了。我把他們叫作“不活躍”的學習者。 還有一類人,這種人除了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還喜歡各種“學習”,參加各種讀書拆書活動、學習時間管理、聽各種TED講座、參加各種社群。這種人我稱呼為“活躍的”學習者。近十幾年過去了,我觀察到的是這些“活躍”的學習者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四處學習而有特別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躍的人有不少做得風生云起:不少人已經(jīng)成了他們所在領域的高手和專家。 為什么整天想著學習和長進的人卻沒有長進呢? 在2017年的“兩會”上,火箭軍的兩會代表,火箭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李賢玉突然“出名”了,她曾經(jīng)是黑龍江高考的理科狀元這事也被大肆報道。李賢玉高二參加的高考,考進北京大學,還是當年黑龍江省的理科狀元。 從這個角度看,說她有天賦是沒有問題的,但在采訪中她卻說: “我這個人沒多么遠大的目標、多么長遠的打算。我的特點在于,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有機會,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實和堅持,鐵定能干好。” 李賢玉的說法,其實代表了一類人:個人在初始的時候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但只要告訴她做什么,她愿意下工夫并持之以恒,做不好不罷休。 在寫作《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的過程中,我曾經(jīng)采訪過一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是中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è)國家級榮譽稱號,每兩年(偶數(shù)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名額一般不超過20人。),問他如何成為大師。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不知道啊,起碼我之前沒想過成為大師。只不過是活太多,干活就是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髦的說法是每個人都要追隨自己的初心(follow your heart),要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專業(yè)、崗位,才能夠做出成就。 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并能夠持續(xù)的努力無疑是幸福的。 但問題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許多人從小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干什么,但卻說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多數(shù)人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興趣點和方向的,那怎么辦? 面對這種情況,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可能是根本沒有明確的興趣),很多人就像等待戈多一樣期望某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愛好,然后勢如破竹做出一番成就。在這種想法的指引下,對于他們的工作當然就隨波逐流,領導讓我干啥我就干啥,但這不是我追求的,所以應付過去拉倒。但另一類人則采用了相反的做法,即便不是他們最喜歡的但他們追求的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極致、做到最好,當自己不明確自己的興趣時,則以手上的工作為興趣,目標是將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愈發(fā)的被領導和社會信任,從而贏得更多事業(yè)上的機會,有所成就。 你得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全適合你的終極方向,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追求。 確定正確的方向,當然這是最難的事情之一,便捷的方法是不考慮人生方向這樣宏大的問題,也不要想去確定什么終極目標。 從將自己手頭工作做到極致這樣的需求出發(fā),看看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學習和實踐,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去矯正自己的方向。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你方向的正確和可行性。 微博上一個姑娘的哭訴:最愛她的媽媽迷上傳銷后已經(jīng)六親不認,誰說也聽不進去,春節(jié)的時候還打了她。這個媽媽春節(jié)還沒過完就離家出走,去為她的偉大事業(yè)(傳銷)努力去了。 對于勸她的人,這個媽媽認為都不理解她和她的事業(yè):我這么勤奮,還不是為了這個家。而且做好了不僅對咱們家好,對社會和國家都這么有用,你們不幫我,還不讓我去奮斗! 拋去那些歪的方向,如果你不明確自己的目標時,就以將自己手頭工作做到極致這樣的需求出發(fā),看看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學習和實踐,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去矯正自己的方向。 方向和目標明確的人,自帶動力。 確定了方向和目標才可能談到專業(yè)上的深度,而只有深度才有獨特性和超額的價值。在知識過剩的環(huán)境下,許多人焦慮的原因就是沒有方向,因為沒有方向和目標,所以覺得很多東西需要去掌握和學習,但因為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于是在大部分領域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 如果你沒有方向和目標,就不能聚焦到一個點上,那么你學到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多個領域的常識,而這些常識帶不來優(yōu)勢。如果你掌握的東西都能在百度上搜到,那人們?yōu)槭裁催€要請你來解決問題呢,用百度就行了! 實際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某個領域或者專業(yè)的高手,永遠保持“愛好者”和入門級的水平,而初級水平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但當你真正能聚焦一處較高的層次,即便將來你不再做這個專業(yè)了,你在成就這個領域高手和專家過程中所獲得的方法、能力對于遷移到其他專業(yè)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證明,抽象化、概念化程度越高的能力才越容易遷移。 許多教育專家都建議,應該讓小孩們練習一項愛好并爭取達到專業(yè)水平,但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未來讓他們去干這個或靠這個吃飯,而是讓他們知道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差別,等將來他們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時候,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門、什么才算頂尖。如果他從來沒有達到過專業(yè)的水平,可能這輩子在任何領域都是一個“愛好者”的角色。 當你有了一個方向和目標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沒有時間去為知識焦慮,你也就有了自己對于信息和知識的“過濾器”: 不屬于這一方向和目標的東西,再好也跟我沒關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哪個是屬于你的一瓢!這個時候你也就明白,許多書其實沒有必要讀,許多人也不需要見!
僅僅有想提升自己的動力沒有用,想想那些每天像打了雞血似的人們,動機太強烈甚至會讓人走進歧途,許多太想改變的人都被傳銷騙了。要想真正地實現(xiàn)長進,還必須將動力與方向、目標結合起來,熱情和動力只有在實現(xiàn)目標的路上才有價值,沒有方向的熱情就是火災! 在確定方向和目標后,就是在這個道路上的努力。 這是一個持久戰(zhàn),不要奢望三天兩天就能搞定,因為沒有一個真正的高手是突然成長起來的。這里面涉及具體的方法和工具,也只有在完成一個方向和目標的時候,你所學到的方法和工具才有用。這也是為什么說那些整天糾結于讀書、時間管理、各種效率工具的人沒有大長進的原因,他們學了那么多的方法和工具,卻從來沒有真正用在一個方向和目標上。 同時,你還要在這個方向和目標上真正去做項目、完成任務,反思提升提煉,只有這樣子,才能最后將這個方向拿下、搞定。當然這個過程會有反復,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懂了,但可能后來又發(fā)現(xiàn)還是有許多盲點,那就繼續(xù)去查漏補缺! 那怎么定這個方向和目標呢? 第一個是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標。但我還可以給你一些建議是,你要將這個目標再細化成可以操作的,就是再弄小一點。 第二個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就考慮將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極致。為了將你的工作做到極致,你還需要學什么、實踐什么、思考什么自然就出來了,這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標。就像前面舉的例子,女將軍既然干了這個就干得最好,為了干到最好其他事情可以放下,聚焦一處,干上十年八年,一定會大有收獲。 對于大部分想上進而沒有方向和目標的人,我的建議是: 控制你的欲望:你的興趣遠遠大于你的能力和時間,感興趣的事情太多不表明你自己很厲害而是你成長的大敵,你那么努力卻沒有大成的原因就是你想的太多,收縮自己的興趣,聚焦一處。 許多有所成就的人不是那些太敏感聰明八面玲瓏的人,你需要點老僧入定的精神。(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2022年先構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