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摩崖石刻—《紀泰山銘》開元十三年,唐玄宗于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稱“唐摩崖”。 ![]() 《紀泰山銘》、亦稱《東岳封禪碑》、《泰山唐摩崖》, 刻于唐開元十四年(726)九月,為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后撰書的銘文。摩崖高1320厘米,寬530厘米。正文隸書24行,滿行51字,現(xiàn)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 1 思想內(nèi)容 ![]() 銘文首先記載了唐玄宗封禪的起因和規(guī)模,“朕宅帝位,十有四載,顧惟不德,懵于至道”;描寫了封禪典禮的過程;贊頌和夸耀了“五圣”的功績;一掃歷代帝王專為自己 “秘請”天神賜福的舊習,改變了帝王封禪僅為滿足個人奢望的陳規(guī),明確提出“至誠動天,福我萬姓”;并諄諄告訴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充分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雄心壯志和務實施政的特點。 (圖片源自360個人圖書館) 【簡化字原文】 紀泰山銘(部分) 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 2 書法藝術 ![]() 《紀泰山銘》以及唐代隸書在書法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意義在于承前啟后,將秦漢隸書這一特殊的書體繼承下來。筆法規(guī)矩,結字嚴謹。用筆多藏鋒圓筆,含蓄厚重,左規(guī)右矩。細品之,則平正中有險絕,鋒芒畢露,活潑生氣隨處可見?!都o泰山銘》盛唐氣息十足,肥厚雍容,不乏盛唐高貴華麗氣度,且蘊涵六朝風骨,融百家為己質(zhì),集莊重、桀驁、靈氣于一體。妙處自在,富有趣味性。 3 語言藝術 ![]() 相較于《泰山刻石》所提倡的君權神授而言,唐玄宗所作“石刻”的語體風格則更像是體現(xiàn)了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的天人感應一說,碑刻風格也由神本論向功本論的轉型,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關注市民需求。唐玄宗封禪泰山以記述封禪始末,并改變了前朝皇帝專為自己謀求天神賜福、請求庇護的舊制和石刻風格,“一心有終,上天其知我”,講求以誠動天、福我萬姓。在語體風格上以人為本打破了神權天授,封禪內(nèi)容有了大量的改變。表明唐玄宗認同了君主對于人民而言的重要性,從自身出發(fā),檢討功過并尋找造福人民的方式。 這相比于秦朝的對于功績的稱頌而言更加謙虛與內(nèi)斂,對于自身的錯誤深切反思。部分學者也認為玄宗如此進行碑文的創(chuàng)作,也是因為登泰山途中,天氣異變,玄宗等一行人受驚后,恐天神發(fā)怒而對于自身的錯誤進行檢討)。由此可見,唐朝封禪石刻的整體語言風格走向是由“神本”走向“功本”;由“神論”走向“人論”。 泰山風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