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差不多把德國打回了石器時代。如果沒有二戰(zhàn)后的歐洲復興計劃,相信這片廢墟不可能如此快地重建起來。自然,重新開始發(fā)展的德國,也將美國作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做生意嘛,肯定是和富人廝混才有豐厚的利潤,賺窮人那幾個散碎銀子,就算發(fā)了家,說出去也沒啥面子,巧取豪奪罷。
順理成章地,德國生產的高檔貨也就必須銷往美國,才能獲得超額回報,賺回大把美鈔。而照相機,這一老美永遠做不完美的奢侈品,當仁不讓成了復興德國的一大產業(yè),PRAKTICA就是其中之一。
一份1953年的PRAKTICA FX PRICE LIST將這塵封的歷史重新展示在我們面前。當年,即使并不算高檔的PRAKTICA,在美國也不便宜,動輒一兩百美元(曾經看過一些比較,1950年的一美元大約相當于2010年的十美元)。當然,排在最前面的四枚鏡頭(用星號標注)需要考慮Fair Trade因素(關于Fair Trade,根據(jù)維基百科解釋,大約就是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的意思,產品價格相對應該高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圖,)
從這份價目表也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75/1.5 ZEISS BIOTAR 當年僅僅只比58/2 ZEISS BIOTAR 貴不到20美元,58/1.9MEYER 僅僅相當于50/3.5 ZEISS TESSAR,看來現(xiàn)在的價格明顯是炒作的結果。
這張看上去簡單的宣傳單,除了價目表,還有一些關于PRAKTICA FX性能和特點的介紹,以及附件圖例等。甚至,還專門用了1/4的頁面介紹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的優(yōu)勢:you see what you shoot、economy、portability,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似乎這些年的微單也是這樣說的,所見即所得。不過配圖有個硬傷,在相機毛玻璃上的人臉應該是左右顛倒的才對。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當年德國人出口創(chuàng)匯的利器吧。
PRAKTICA最早期的機型是一臺M40螺絲口的俯視取景單鏡頭反光相機PRAKTIFLEX,很遺憾我沒有,曾經有過一枚鏡頭也早已易主。只能從網上找了一張圖片放在后面。
后續(xù)的PRAKTICA改用ZEISS的CONTAX S螺絲口,并將之發(fā)揚光大,最終奠定了一個廣為采用、時間長達二十余年的接口標準——M42。
之后的FX系列,除了外觀略有變化,其它和早期PRAKTICA沒啥區(qū)別,繼續(xù)采用俯視取景(可以外加眼平取景器,只不過看上去非常突兀)、非自動往復反光板、手輪卷片、速度盤有快慢機轉輪、沒有光圈收縮機構、獨立式后蓋等。總之,是一臺徹頭徹尾的古典單反相機,使用比較麻煩,適合攝影者深思熟慮后莊嚴而慎重地按下快門。難怪美國代理商的宣傳單會特別說明面向群體:…、serious picture-taker、…。
直到PRAKTICA IV系列,才將原來作為附件的眼平取景器整合進了機身,咋一看還有些不協(xié)調,機頂顯得非常高。
IV之后的NOVA系列以及后面的PL NOVA,差不多就有上一期寫的L系列的雛形了。
除開PRAKTIFLEX,后來的各型PRAKTICA M42相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快門按鈕在機身前面,只是早期的按鈕垂直于機身面,后期的有斜度。
手上部分PRAKTICA以及PRAKTICA FX的底部飾皮上蓋有白色的GERMANY USSR OCCUPIED標記,曾經有說法認為這是后人偽造的,因為印章太粗糙。我不太贊同。一方面這種廉價、存世量巨大的機身沒有偽造價值,一方面蘇聯(lián)人做事本來就糙,這幾個字母有點意思就行了,不可能像日本人那個OCCUPIED般精雕細刻。
倒是,這行鬼畫桃符,很值得深思。好好的一個強國,戰(zhàn)什么爭啊,一夜打回發(fā)展中,還要被拆分后勞改,賣點相機又是Fair trade又是occupied。好好做你的相機不行嗎,造什么飛機大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