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機是yashica公司于1979年推出的一臺極其普通的135單鏡頭反光相機。指標中規(guī)中矩、性能也無過人之處,甚至,為了降低成本,該機的上下蓋還摒棄了它的前輩FX-1、FX-2的金屬材料,使用了塑料材質,搭載的copal縱走鋼片快門最高速度也只有1/1000秒。當然該機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采用SPD光敏元件,不論是精度還是使用壽命都在CDS之上;該機機械性能穩(wěn)定,耐用程度不錯;采用Y/C卡口,可以使用高素質的contax Y/C口T*鏡頭。正是因為上述優(yōu)點加上便宜的售價,使得該機及其改進型一直生產(chǎn)到21世紀初。 僅憑該機這些特點,肯定是無法對我產(chǎn)生吸引力的。事實上,該機是我使用的第一臺有測光的相機。 大約是初中一年級吧,母親從單位帶回來一臺相機,全黑的機身小巧而輕盈,和當時我能夠使用到的“上海4”和“海鷗203”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只不過,這機器我是沒啥機會使用的,畢竟是公家的財物,母親只是一個臨時保管員而已,更何況,依稀聽說該機價值1500多元,我豈敢隨意擺弄!這就是和yashica FX3的第一次見面了。 接下來的故事就不多說了,反正我通過不少方式獲得了使用它的機會,對它的感覺:這才是現(xiàn)代相機??!而至此,我甚至還不知道該機有測光,原因很簡單,該機的測光采用了一個單獨按鈕,不是通常帶測光相機那樣設計在快門按鈕上。實際上,那時我對電子測光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當年那些攝影器材書上雖然有這類相機的介紹,但對于從來沒有見過測光相機實物的我來說,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直到某一天無意之中按到FX3卷片扳手下面那個按鈕時,我才發(fā)現(xiàn),先進科技可以讓人如此激動!取景器里面紅色的+、-號以及綠色的o,讓我這個一直靠估計曝光,時常為過曝欠曝懊惱不已的騷年,一下子找到了正確曝光的終南捷徑。 
 有意思的是,后期國內可見的FX3 super2000,都不是日本制造了。大約在1985年左右,江光引進技術以及散件,開始在國內組裝FX3 super2000。那時,yashica已經(jīng)被kyocera收購,這類低端產(chǎn)品也因為本國生產(chǎn)成本高而轉移到中國或者東南亞。而江光廠在組裝完這幾萬套散件后,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出了“鳳凰DC303”,從此開始了DC303的各種變形、加后綴、改卡口時代…… 手上已經(jīng)沒有CONTAX的T*鏡頭了,就圖上這枚YASHICA LENS,還是很久以前扔柜子里的發(fā)霉鏡頭,幾年前擦洗干凈后裝在機身上做擺設的。這個五一有點時間,拿出去拍了一卷。還是那句話“標頭無弱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