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伊瑤 朗讀┃小莫 指導┃梁山伯 編輯┃丄學號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父母教孩子,到底有多難? 有個高贊回答:實在不會的請放一放交給孩子的老師。老師上課前備課里有個環(huán)節(jié)是備學生,了解當前學生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水平,知識掌握水平,認知水平。 其實現(xiàn)在我們大人所熟悉的知識,也是經(jīng)過了小時候反復地聽講,思考,訓練,才慢慢掌握的,而孩子也只是重復這個過程而已。 父母總是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來輔導和教育孩子,孩子卻總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覺得自己的愛和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父母則變得焦慮暴躁,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說:愛的質量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細節(jié)處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質量地愛孩子。 所以,花時間去教孩子,不如先花時間去懂孩子。 ![]() 一 不懂孩子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湖北襄陽的王女士,因為給三年級的兒子講數(shù)學題,反復講解怎么都不明白,情緒越發(fā)急躁,當晚突然感覺心臟一陣不適。幸虧及時就醫(yī)才未釀成大禍。 湖北武漢一名14歲男生因在教室與同學玩撲克,在教學樓被母親大聲訓斥,并扇了兩個耳光,男生默立兩分鐘后,轉身爬上欄桿跳樓墜亡。 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讓全國都震驚了。一個媽媽費盡心血培養(yǎng)出的“完美”學霸,竟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媽媽。 每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都有他們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因為家長不懂孩子,才會一點點孵化出難以想象的悲劇。 陪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只是把重點放在單方面的要教會,而不去弄懂孩子的真實的狀態(tài)和能力,是他的情緒不對,還是孩子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消化這個知識點。這樣不會解決根本問題,只會讓自己和孩子更加崩潰。 孩子犯了錯誤,在那么多同學的面前被媽媽訓斥,扇耳光。這種暴力式教育就是不顧孩子的感受和自尊,肆意地發(fā)泄情緒。如果多懂孩子的感受,耐心地引導,不至于釀成如此悲劇。 而吳謝宇的媽媽則是一種冷暴力式的教育。忽略孩子真實的需求,一廂情愿地去打造讓自己滿意的“完美”的孩子。表面有多“完美”,內心則有多壓抑。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博士侯瑞鶴就曾寫道: 完美主義傾向的家長,會讓孩子陷在永遠都沒有辦法讓家長滿意的消極情緒之中。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學會偽裝、逆反,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對今后成長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以不懂孩子為前提的教育和愛,會一點點的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痛苦的種子,結出有毒的果實,侵蝕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 二 先去懂孩子,才能輕松的教 知乎上有個問題:“四歲的孩子,老師留作業(yè),半頁數(shù)字描紅,孩子自己不想寫,該不該逼他?” 有個高贊回答: 面對錯誤的教育方法,家長應該勇敢說不,讓幼兒寫字就是超前教育,這個階段練字,低效,沒用! 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適當?shù)姆攀?,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學東西才會更高效。 電影《怦然心動》中少女朱莉的爸爸很懂自己的女兒,并且尊重女兒的想法。 鎮(zhèn)上有一顆梧桐樹,朱莉經(jīng)常一個人坐在樹上,沉浸遠處美好的風景中,在這里,她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和滿足。 有一天,一群人說奉命來這里砍樹。 朱莉舍不得這棵樹被砍掉,無論下面的人怎么勸她都不下來。 最終是爸爸的耐心開導,朱莉才安全的下來,那顆樹還是被砍了。 為這件事朱莉哭了整整兩個星期。 直到有一天,爸爸為朱莉帶來了一幅畫,畫上正是她牽掛的那顆梧桐樹。 爸爸:“我希望你永遠記得你在那顆樹上的快樂?!?/span> 朱莉的眼眶含著淚和爸爸擁抱了在一起。 爸爸的理解和愛,讓朱莉成長成一個勇敢,熱情,能在愛情里保持理智,且懂得識人的極具人格魅力的女孩。 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遇到挫折,有時是很難排解的,如果父母能多去讀懂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才會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導。 這樣,在孩子心目中,父母便是可以依靠信任的,值得尊敬的人。有助于維系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越良好,教育便會越輕松。 ![]() 三 做有智慧的父母 培養(yǎng)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 教育沒有捷徑,只有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 所以先花精力去讀懂自己的孩子,做有智慧的父母,再去教育。 01 蹲下來,傾聽,理解并尊重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大人永遠不懂孩子的世界? 有一個回答說得特別好: 因為大人從來沒有真正蹲下來,陪孩子看世界,而是要求孩子來將就他們的世界。 少一些說教,嘮叨,控制的語氣,降低一點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 多一些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多去觀察,傾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接受他們的小情緒。 這樣才會讀懂他們內心真實的世界,陪伴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02 用心研究孩子每個階段的特點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共同的煩惱,家里有個磨蹭娃! 其實磨蹭是孩子的必經(jīng)階段。 兒科醫(yī)生和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jié)律的: 2歲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這個概念; 到了2歲半,孩子對“時間”、“先后”這些詞才有了初步認識; 2歲半到3歲,可以分得清“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4歲的孩子,能夠描述出在幼兒園里干了些什么,但不能具體說出在什么時間干了什么事,這一點孩子要到5歲才能做到; 6歲的孩子更進一步,但對于半小時、20分鐘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么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面,其實還不能把握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jié)奏。 既然磨蹭是孩子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和包容他們的節(jié)奏,耐心地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多去了解孩子每個年齡段的成長特點,越了解,心態(tài)越平和,越會摸索出高效的方法去管教。 03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挖掘出閃光點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何況是孩子。 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會讓孩子有更大的成長空間,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其實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定一條魚的能力,那他終其一生都會自以為是個笨蛋。 仔細觀察,用心挖掘,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點。 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孩子的興趣所向,可能就是其潛能和天賦發(fā)出的信號。 從孩子的性格入手。性格無論好壞,內向和外向都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 從家庭氛圍入手。孩子會在輕松愉快中發(fā)揮天性和創(chuàng)造力。 隨時記錄孩子日常的一些行為,歸納總結個性和特點定向培養(yǎng),才能因材施教。 做自己孩子的伯樂,耐心地等待他們發(fā)光發(fā)熱。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需要家長一點點用心去滋養(yǎng)。 ![]() 四 父母須懂孩子 懂孩子,父母的心態(tài)才會穩(wěn)定平和; 懂孩子,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會越發(fā)親密; 懂孩子,孩子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為人父母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夠放空自己的焦慮,花更多的精力去懂孩子,再去教。當懂孩子變成了一種習慣,那將會輸出源源不斷的高質量地愛來澆灌孩子的成長。孩子出類拔萃的背后,都是父母的有備而來的努力。 作者:伊瑤,波瀾不驚,淡定處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