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歸來不看岳,王家歸來不看院”,在中國恐怕沒有哪一家民宅有王家那么大了! “華夏民居第一宅”、“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三百年來王家大院一直以低調又不失高昂的姿態(tài)散發(fā)魅力。 即使身處古建遍地的晉中,也掩蓋不了它的光芒。
拋開歷史談建筑如同走馬觀花,無法領略這座院落的獨特與偉大。 行走在院落間,猶如置身民間建筑博物館,被精心設計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皆訴說著不念過往、不負當下、不畏將來的故事。
比故宮還要大十萬平米
高達25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比故宮整整多了十萬平!
依山而建,坐落于靜升鎮(zhèn)北坡上的大院,五巷六堡一條街,共有231座院落、2078間房屋。 現(xiàn)在沖上熱搜擁有一二十套的“房姐、房哥”,與之相比簡直弱爆。
秉承“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一座城”的家國理念,大院整體布局繼承等級森嚴西周時期形成的前堂后寢風格。 在對外滿足交往空間,對內保留家的私密性同時,也體現(xiàn)著內外男女有別、尊卑貴賤有序的宗法制度。
五座被喻為“龍”、“鳳”、“龜”、“麟”、“虎”的古堡,雖然規(guī)模大、建造年代不同,但戶戶相連,風格整體統(tǒng)一。 對外開放的紅門堡和高家崖,組成主要建筑群落,東西分布一橋相連,一眼望去氣勢恢宏。
25000平米的紅門堡,是堡又似城。 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形成一個很規(guī)整的“王”字,是本族姓氏更是家族的延續(xù)。
35座院落,342間房屋的高家崖,是王家鼎盛時期王汝聰、王汝成二兄弟建成。 遵循長兄在上的原則,哥哥的門第比弟弟高;又因受以官為尊思想的影響,高官位的弟弟家門比哥哥家寬。
一切規(guī)劃謹遵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家訓,一座院落、一條巷子、一扇門、一片瓦,皆有講究與寓意。 這就是王家大院,留給大家大的、可見的、能觸及的,建筑不再冰冷變成具有歷史性、文化性、民族性,“匯江南河北之大成”的寶藏。
雕刻博物館 “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王家大院的氣派與富貴在大之余還在于精。 當你步入院中,仿佛走進雕刻藝術館,以至于建筑的高大規(guī)整,院落的珠聯(lián)璧合被忽略。 磚雕、木雕、石雕布滿整個大院,將大量采用了世俗觀念認可的各種象征、隱喻、諧音,雕成各樣花鳥魚蟲、山石水舟、人物畫像。
在三雕之中,雖然會出現(xiàn)相同圖案樣式,但在圓雕、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技法加持下,雕出層次分明、章法緊湊、風格不一的飾物。
從門前到院內立柱、墻壁,單是一個獅子、猴子就多種表現(xiàn)形式。 圓雕石獅形象鮮明,體魄雄偉,氣勢非凡,具有很強的建筑感、重量感。 從側面看脊柱呈S線,獅子顯得矯健而充滿躍動之勢,豪放飛動之時彰顯威武不屈、看家護院的本領。
進院之后樂善堂前面的影壁上,是磚刻的高浮雕獅子滾繡球。 凹凹凸凸之間構造出介于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相結的形象,起伏變化間給人強烈的、鋪面而來的視覺沖擊感。 民間俗語“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精美的裝飾為家族消災驅邪,召喚好事的降臨。
而這僅是雕刻藝術的一部分,一不經意就忽略的石雕柱礎,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每層花紋不一寓意不同。 最上層雕有鼓,指“天圓地方鼓在上”,意指天;二層雕有錦緞,寓意“錦繡前程”;三層雕有蝙蝠和祥云,意為“福祥雙至”;四層雕有夔龍,為“鎮(zhèn)宅避邪”之物;最下層雕有回紋,指“子孫不斷”。
抱著仙桃、大猴背小猴的石雕,則在寄托家族代代封侯、升官發(fā)財。
像大門之上門楣上的“喜鵲鬧春”木雕,采用雕、刻、嵌、描等多種裝飾技法,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枝葉花朵,工藝之精美令人嘆服。
各類雕刻真正達到“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之妙。 在體現(xiàn)“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藝術性同時,也將儒、道、佛思想與傳統(tǒng)民俗文化凝為一體。
這些石雕、磚雕、木雕,共同譜寫出中國意韻的風景畫,也將王家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
從小販到豪門大佬
“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歷經680多年,傳至二十六世,終成如今面貌。 如此豐厚家業(yè)不是憑空而降,靠辛勤種地、賣豆腐積累而成。 積善人家,必有余慶。小本生意小門小戶,慢慢將銅板變成銀票,窯洞變成城堡。
安身立命的房子成為這份家業(yè)的最好見證,幾代人一邊做著修葺、完善,一邊制定起自己的族規(guī)家訓。 洪門堡的一處匾額上,題寫“規(guī)圓矩方”四個大字,矩上多一點,不是筆誤而是有意為之,意在王家做人做事都要“規(guī)矩多點再多點”,約束好自己。
高家崖大門上寫著“寅賓”二字,則告誡人們要日出而作。 清晨三時至五時,寅時也;寅時之賓,日出也。寅賓者,恭恭敬敬,迎候日出。
這種教誨深入骨髓,一聯(lián)、一匾皆有寓意,可謂生活處處皆學問。
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 憑借打拼從農到商再到官的王家,在鴉片戰(zhàn)爭后逐漸走向衰敗,王汝聰、王汝成兄弟二人有四子四孫皆因抽大煙家敗人亡。 過繼過來的唯一曾孫,最后把家院賣掉用來度日。 曾富甲一方的百年大家族,終究逃不過興衰起落的時代規(guī)律。
雖風云流散,繁華不在。 但寫滿故事的王家大院已成為文化遺產,開放與維護同步進行,力圖把晉商的進取與匠心精神傳遞給大眾。 讓今天的我們明白財富如過眼煙云,拼搏終會留下痕跡,一庭、一院、一室,榫卯、瓦片都是光輝歲月的見證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