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這其中一共有56個民族,而這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是最多的。 專家認為我們之所以被稱為漢族,是在漢朝后人們給自己的稱謂。自從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我國就正式進入了封建禮教和王權(quán)雙重統(tǒng)治的封建制度國家。 那么在漢朝之前我們叫什么名字呢?這個名字又有著什么樣的含義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漢族之前稱華夏 我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國家,我國的文化更是長達5000年以上,可以說是整個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國家了。而我國的歷史出現(xiàn)的時期實際上是在部落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包括堯舜禹在內(nèi)的三皇保證了部落之間的和平。而禹皇則是開創(chuàng)了家天下的時代,這個時候被稱之為遠古時代。 隨后的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則是先秦時期,這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并起。各個國家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稱謂和文化,就像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人們就以鳳凰為圖騰,稱自己為楚人。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自稱為始皇帝,開啟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這時候也出現(xiàn)了我國的第一個民族—華夏族,這也是漢族的前身。 華夏族的意義 在漢朝之前的時期,我國的人民自稱為華夏族,那么華夏到底什么意思?華夏兩個字蘊含著怎么樣的民族文化呢?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陌,罔不率俾。”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qū)還是邊塞蠻族,都要對周朝俯首稱臣,對周天子心懷敬畏。 在古代,人們認為夏字是從夏水,也就是漢水得名的,人們常認為華和夏字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fù)。而在《尚書》中華夏的意思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原地區(qū),這是華夏一詞最早的意思解釋。 而華夏族也就成了中原人士的代名詞。自古以來,中原所代表的往往是繁華的城市,肥沃的土地和先進的文化。中原也成了古時人們最為向往的土地。 到了唐朝,經(jīng)學(xué)家們又給了華夏兩字完整地注釋,唐朝經(jīng)學(xué)家孔穎達認為禮儀之大稱之為夏,華美之服稱之為華。因此華夏一詞又成了中原文化的代表。 而華夏兩字從商周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所代表的一直都是中原地區(qū),到了近代華夏才從中原變成了整個中華的意思?,F(xiàn)在我們也常常以華夏民族自居。 漢族是怎么取代華夏族這一稱謂的 實際上華夏族的名稱直到現(xiàn)在也仍然被人熟知,華夏這兩個字也逐漸變成了整個中國的代名詞。 那么有的人就不太明白,漢族又是如何替代華夏族的呢?中國歷史朝代這么多,又為什么偏偏稱自己為漢族呢? 首先我們來談?wù)劃h族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替代華夏族這個稱謂的,這還要從漢朝的成立和發(fā)展開始說起。漢族最開始的實力是孱弱不堪的,被異族打得叫苦連天。 當時的百姓們飽受匈奴人的侵犯,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漢武帝大力發(fā)展軍事,雖然有窮兵黔武之嫌,但確實給了匈奴一個下馬威。以霍去病為首的將領(lǐng),直接把匈奴的漠南王庭打沒了。 漢武帝劉徹更是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敢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币虼税傩諅冎饾u地相信了漢朝的實力,安居樂業(yè)的百姓們都以漢朝人自居。 長此以往人們就逐漸把華夏族這一稱謂所舍棄,慢慢地稱自己為漢人。而這個稱呼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并沒有被掩埋,而是隨著歷史流傳到了今天,漢族這個稱呼也保留了下來。 因此漢族這個稱謂也一直沒有更改,主要原因就是歷朝歷代的君王實際上都是以漢人自居的。漢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戰(zhàn)功彪炳、持續(xù)時間又長的國家,受到了很多朝代的尊重。 因此漢朝給后世朝代帶來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給百姓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可謂不強。各朝各代以漢朝制度、軍事體制為標榜的也不在少數(shù),而漢族的稱謂也就如此地確立了下來。 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傳承上,歷朝歷代許多君主都以漢朝作為標榜。很多君王也都自己為漢人,因此漢族這個稱呼也就逐漸地被人接納,一直沿用到了現(xiàn)在。 無論是漢族還是華夏族都不過是一個稱謂,我們所要銘記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稱謂。而是這個稱謂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和民族精神。 |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