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呼吸科專家杜教授,最近后臺有很多朋友私信問我:得了咽炎怎么辦? 今天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張張仲景治嗓子的千年奇方,而且又是一個小而精的方子,寥寥數味藥材,卻能管大用,為后世中醫(yī)人用藥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用藥之妙,如將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效。 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還是先從具體的病例入手:王女士是個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素來身體較弱,平時愛咳嗽,且痰比較多,后來兒子結婚,因瑣事太多,心力憔悴,辦完喜酒后,明顯覺得嗓子疼,吞咽困難,連吃飯喝水都不敢,而且還有點怕冷,頭疼,自己覺得是因為兒子結婚的事兒上火所致,就自己用了胖大海、菊花、金銀花等能去火的中藥材,沒成想,不僅效果不好,反而越來越重。后來實在沒辦法了,才投中醫(yī)調治。 通過觀察其咽喉,發(fā)現咽喉部位不紅不腫,顏色如常,舌淡苔白,脈緊。得知其自行去火治療后,更覺哭笑不得,患者體內無火可去,治療牛頭不對馬嘴。于是藥用三味:半夏、桂枝、炙甘草,三者等分,研細末,攪拌均勻,每次取3克,每天3次,水煎服。服藥時,不可著急,需慢慢下咽,讓藥汁和咽喉充分接觸。很快,患者咽喉疼痛、怕冷頭痛等癥狀全部消失。 醫(yī)圣祠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也是覺得嗓子疼,八成就是上火了,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qū),其實寒邪也能讓我們嗓子疼,而這位王女士就非常典型,不是上火而是寒邪郁滯少陰經脈,導致陽氣不通,滯澀作痛。少陰經,循于咽喉,寒邪客于少陰經,則咽喉部位陽氣不通,不通則痛的道理大家都懂,加上陰寒之邪令津液失布,化為痰濁,痰濕阻滯成結,于是就形成了咽喉部位的疼痛、異物感;因為沒有熱邪,咽喉部一般不紅不腫,顏色如常;又因寒邪作祟,所以惡寒、脈緊,舌淡苔白;痰阻咽喉,這才容易咳痰氣逆。 回想一下自己還有身邊的人,是不是有很多素體陽氣不足,動不動就怕冷,手腳冰涼,畏寒,易外感,有容易嗓子疼的人!遇上這種情況,千萬不能一刀切,認為只要嗓子疼就是上火了,而要考慮是不是寒邪所致。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了,為什么有些人用清熱去火的藥治嗓子疼卻不好使——因為治反了!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這三味藥的配伍方案:半夏、桂枝、甘草。其中半夏化痰散結開郁,桂枝溫陽散寒,炙甘草和中。其實這個方子是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面記載的半夏散及湯,醫(yī)圣老人家用一輩子的經驗精簡打磨而成,小方而大用。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半夏是有小毒的,現在一般用制半夏,對藥理藥性不熟悉的人,一定要在中醫(yī)師辯證指導下借鑒應用。 最后再跟大家強調一下,嗓子疼不完全是上火,還可能是陽氣不通,不通則痛,陽氣通了,嗓子就通了,通則不痛。 |
|
|
來自: 知足常樂lthdcv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