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畫展”是中國最高規(guī)格、對所有藝術家都意義非常的藝術賽事,其評選標準一直都是藝術家們所關注、猜測并研判的熱門話題。雖然很多藝術家因為全國美展的“肯定”走向全國乃至享譽國際,但一些簡單的評選標準一直沒有準確答案: 畫越大是不是越容易獲獎? 每個地區(qū)的獲獎比例是多少? 評委和年輕畫家有代溝嗎? 清華大學副教授向帆團隊在對近7屆的全國美展油畫作品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后,終于發(fā)掘出一些與入圍獲獎相關度很高的因素。
最早的探索起始于一個簡單問題: 什么顏色最容易獲獎? 很多藝術家在一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偏愛的色彩會發(fā)生變化。比如梵高盛年時期的作品色彩艷麗,而臨終并不是那么明艷;年長的畫家并不偏好深色。規(guī)律到底是什么: 1. 全國美展的油畫作品越畫越大? 答:是的。全國美展的入圍作品尺寸都有所明顯的增長,2009年的作品尺寸最大,今年稍微回落一點。從第9屆(1999年)開始,作品尺寸逐年增大。 2. 畫得越大越容易獲獎?
也許是的。近兩屆的獲獎作品大多在高寬180x180cm左右, 而入圍作品的尺寸在160X175cm左右。雖然也有小畫獲獎,總的來說獲獎作品的平均尺寸的確是大于入圍作品的。 3. 有多少畫家曾經(jīng)多次入圍或獲獎?
答:多次入圍人數(shù) 共計1232人次,占總數(shù)的是51%。這個數(shù)據(jù)讓我們再次情不自禁潛入“多次”獲獎的畫家名單,提起更新的問題:他們是誰?他們的作品是怎樣的? 更值得追問的是:為什么要連續(xù)10年以上多次獎勵一個類似的作品?這到底是鼓勵一個藝術家以不變應萬變直至其自動休筆,或是以國家榮譽培養(yǎng)一個藝術家的風格確立?對于一個年輕藝術家來說,他如何可能畫出容易獲獎的作品呢? 4. 那么,什么樣的主題容易獲獎?
答:歷屆入選作品命名也許可以透露創(chuàng)作的主題。最熱門的中文詞匯是:家園(18次)、暖冬(8次)、無題(4次)。目前大概有10個以新中國建立為題材的作品。 5. 沙發(fā)在油畫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嗎?
答:在歷屆美展上,我們的確看到了好幾幅跟沙發(fā)有關的獲獎作品。通覽全部的入圍作品,沙發(fā)一直都多多少少都會出現(xiàn)在作品中,或隱或現(xiàn)。 6. 年齡越大越容易拿獎嗎?
答:這的確是個趨勢 。雖然并不是越老越容易獲獎,但是獲獎作者的確在持續(xù)的高齡化中。最近兩年的獲獎年齡中值都是46歲。這也是因為每隔5年一次的全國美展讓獲獎人年齡以5歲為基本單位增長。 7. 那么,評委都很老嗎? 答:從幾屆的評委名單來看,評委與作者之間的代溝在逐漸縮小,由24歲減少到11歲。代溝縮減也許可以讓我們期待評委和畫家之間的時代審美差異減小,作者年齡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8. 這些情況評委都知道嗎?評委是誰? 答:評委并不都是油畫家,而是美術評論、理論家及油畫家。這些成為評委的油畫家并不是獲獎次數(shù)很高的作者。例如俞曉夫、韋爾申、楊飛云這幾位曾經(jīng)多次獲獎的藝術家,僅僅做過一次評委;多次成為評委的是:全山石、張祖英、孫為民、邵大箴等幾位先生。 9. 到底,到底怎樣更容易獲獎? 有些與入圍獲獎相關度很高的因素已經(jīng)在前文中被揭示出來,例如:大畫幅、獲獎經(jīng)歷、暖紅調(diào)、中年審美、家園故土等因素; 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這些因素也許是:少數(shù)民族、軍隊、年輕女性、領袖、歷史題材、草根、多人物……,這些關鍵詞的疊合可能會提高題材的入圍度。比如《八女投江》,既是年輕女性、又是軍隊、歷史性題材這種疊合性的內(nèi)容還是常見的。 10. 獲獎,到底有沒有規(guī)律? 隨著數(shù)據(jù)挖掘與視覺化成果逐漸出現(xiàn),有些假設的規(guī)律被證實,有些被推翻。任何大型文化性樣本的自動計算分析,都有它本身的局限,自動計算分析并不會代替人的本能和經(jīng)驗,但這種研究方法值得視覺文化研究領域的期待。 |
|
|
來自: 新用戶6186fIL5 > 《書畫收藏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