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章 共欣賞 選自 十年一覺經(jīng)方夢
頭暈/苓桂術甘湯/白術 作者 楊大華 謝天謝地,她終于來了!
這是一個患有頸椎病的中年婦女,面色有些紅,以頭暈為主訴,頸部旋轉時則尤其明顯,但沒有視物旋轉如坐舟車的那種感覺。先是做理療,后來要求吃中藥。2012年10月6日來診。當時舌象沒有特殊表現(xiàn),脈象沉,但不是很弱。給予苓桂術甘湯加澤瀉的顆粒劑,其中還用了蒼術。方中白術用了5袋,相當于飲片50g。開了3天量,每天分3次吃。3天后,患者沒有來復診,我跑了兩次理療室也沒有找到她。到底吃藥如何?我很期盼!在基層,患者吃了幾天藥以后杳無音信是司空見慣的事。有效了,再來復診,我打心里感謝!沒有療效,還來復診,乃至告知并謝絕復診,更讓我感激!時隔9天,她終于來了!但不是本次就診的目標?!岸Q倒是基本不發(fā)作了?!敝未擞肆?。不管怎么說,這個結果對她對我都是福音?!邦^暈半年多了,哪能幾副藥就除根呢?!”我說,“再堅持吃吧!”于是,又開了5劑。此后,又沒有消息了。
按語:現(xiàn)在說說我為什么要用這么大劑量的白術?那是因為看了《河南中醫(yī)) 1997年第3期185頁李華先生寫的“白術為治眩暈要藥”一文。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我偷了個懶把原文粘貼一下,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fā)。
余之宗兄曾病眩暈,據(jù)證情筆者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與之。方中白術之量,初用為15g,藥下數(shù)劑后,諸癥悉減,惟眩暈仍遲遲未盡消失,乃求教于老中醫(yī)姜發(fā)。姜老曰:“方可也。惟白術之量何其小也?宜倍增之?!庇嘁澜现猓霭仔g為30g,再進3劑,眩暈之證即完全告愈。現(xiàn)姜老業(yè)已作古多年,余雖未能有機會再面聆其教,但白術于眩暈證之功效則耿耿于懷,乃遍考歷代醫(yī)籍?!睹t(yī)別錄》白術“主....風眩頭痛”,此為白術治眩暈的最早記載,而《傷寒論》《金匱要略》仲景于其所制之眩暈名方,諸如苓桂術甘湯、澤瀉湯、近效術附湯等亦均重用術。而且二書中凡治療范圍中有眩暈癥狀的方劑諸如五苓散、真武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及后世之《備急千全要方》《外臺秘要》《嚴氏濟生方》《證治準繩》《慎齋遺書》《醫(yī)學心悟)(中醫(yī)診療要覽》等醫(yī)籍所載之治眩名方亦均有白術。其中,《醫(yī)學心悟》之半夏白術天麻湯,原書載白術之量倍于半夏,二倍于治眩名藥天麻,而(嚴氏濟生方》之考術湯、《證治準繩》之白術飲不惟用白術而且均以之為君藥。此豈偶然?筆者多年來每每以白術為主治療各種眩暈證、如以(中醫(yī)診療要覽》之連珠飲(苓桂術甘湯合四物湯)治療排尿性暈厥、低血壓;以之加葛根、川羌、鹿銜草等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之眩暈;加半夏、澤瀉治療內(nèi)耳性眩暈等證,收效均甚為滿意。
體會:①應用白術治眩暈,不必拘于痰飲與火的臨床見證,除肝陽上亢及舌紅無苔,或舌苔黃燥外,其余諸型眩暈均可選用;②應用白術治眩暈用量宜大,成人不宜少于25g,內(nèi)耳眩暈可用至50g;③白術質(zhì)潤氣香,一經(jīng)炒炙,香損質(zhì)枯大失其性。近人研究證實,炙白術其揮發(fā)油損失約15%以上。而揮發(fā)油很可能是白術治眩暈的主要成分。所以白術治療眩暈,最好用生品。(以上是原文)
這個患者也是我第一次用這么大劑量的白術,意外的療效是耳鳴也好轉。其實,不論眩暈還是耳鳴,從古人樸素的病理觀來看,都可以歸納為水飲上沖。在古醫(yī)道那里,氣、血、水、火是致病之源,治病無他,唯除之耳!用經(jīng)方,最好能回到古醫(yī)道的思維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