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三叉神經(jīng)痛的事兒。 先講一個這樣的醫(yī)案故事。很清晰的說明了脾一虛,百病欺。其中三叉神經(jīng)痛,也喜歡欺負脾虛的人。 有一個57歲姓徐的男子。 有一次到外頭參加體育比賽,出了滿身大汗。在回來的路上,乘車時特意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小風一吹,覺得挺爽。 到家不久,就感覺受風一側的頭面有些疼痛,牙齒也跟著疼。 開始不太劇烈,可以忍受。但半個月后,疼痛開始加劇,晚上根本睡不好覺。患側的臉面竟然有些浮腫。 到醫(yī)院檢查。確診為三叉神經(jīng)痛。西藥吃了一大堆,效果幾乎是沒有。 后來就轉投中醫(yī)治療。 刻診,脈象濡緩,舌苔白膩,舌體胖大,患側顏面浮腫。 醫(y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 配伍:麻黃12克,炒杏仁15克,薏苡仁40克,生甘草9克。 一共開了兩劑。水煎溫服。用藥后,一定要避風,取微汗。 結果患者服用兩劑后,疼痛大減,患側顏面的浮腫也消失了,舌苔有所恢復。 這時效不更方,原方再投兩劑。隨后諸證悉平。 這張醫(yī)案故事的醫(yī)家是曾經(jīng)的河南滑縣的臨床前輩。 患者脈象濡緩,舌苔白膩,舌體胖大。從舌脈看,是有脾虛濕盛的問題。 脾虛有濕,脈道為濕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脈濡緩。脾濕上犯于舌,導致舌苔白膩。脾虛,氣血不足,舌體失養(yǎng),加上痰濕阻滯,導致舌頭就胖大了。 脾虛有濕,濕邪彌漫各處,自然包括頭面。因為出汗,腠理舒張,再加上吹風,引起風邪襲入。風邪和體內的濕邪搏結在一起,阻滯氣血運行,引起顏面的浮腫、疼痛。 風邪和患者體內濕邪,相互勾搭,狼狽為奸,引起發(fā)病。汗出當風的行為,在其中就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 就得想辦法把身體里的濕邪去掉,還得把風邪散出去。 當時醫(yī)家用的是經(jīng)方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是出自《金匱要略》里頭的經(jīng)方,床應用不多。其中,薏苡仁健脾利濕,解決脾虛的問題,能把業(yè)已形成的濕邪去除。重用40克。麻黃能解表發(fā)汗,把外感的風邪散出去,并通過發(fā)散的辦法,把一部分濕氣也驅趕出去。 杏仁可以理通肺氣。肺是水之上源。肺氣一通,一身水液的代謝恢復如常,有利于改善體內濕邪彌漫的狀態(tài)。 通過一番調治,患者風濕之邪得到清散,面部的疼痛和浮腫,自然就消失了。 表面上看,患者發(fā)病是源于汗出當風。這里病根兒卻在于脾虛濕盛。 為什么別人汗出當風沒事,說到底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脾虛濕盛在這里,很關鍵。 脾虛是引起一切問題的病根兒。脾虛才有濕邪彌漫。脾虛才讓肌表衛(wèi)氣虛弱,更容易被外風所襲。 脾一虛,百病欺。打開窗戶涼快一會兒,都容易患上三叉神經(jīng)痛。 如果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而膩,伴隨消化不良、乏力懶言等問題,在汗出后不要大吹冷風。這個體質,這個身體內環(huán)境,容易像上文醫(yī)案里的患者一樣,讓風濕搏結于體內,引起各種你意想不到的病痛。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這個經(jīng)驗也是值得參考的。適應癥是面部疼痛、浮腫,苔白膩,舌體胖大,脈濡,發(fā)病和外感風邪有關系。 本文理論依據(jù):《金匱要略》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
|
|
來自: 健康必靠中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