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大精深的中醫(yī),簡化以【河圖洛書】為道,“河圖”是大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記錄,“洛書”是客觀認知的升華,故“河生洛用”?!竞訄D洛書】是宇宙緣起圖,囊括先秦諸子,儒釋道三家,也包括醫(yī)卜星相等方術。河圖洛書的演化在中國古代是社會各階層廣泛運用的一種文化思想理論體系,政治家、統(tǒng)治者、軍事家用其運籌帷幄、治國安邦;老百姓則將其養(yǎng)生、預測、醫(yī)家療疾…大凡精通者,當為圣哲,都是〈河圖洛書〉母系統(tǒng)的衍生運用。且不談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大系統(tǒng),單就傳世之書,任何事不干,花幾輩子的心血、中醫(yī)書是看不完的。何談運用,何談靈活?何談精深?我們要怎樣學好中醫(yī),怎樣從浩如煙海傳世之書學習中醫(yī)的精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清望得遠,與學佛一樣“一門深入”一通百通。中醫(yī)緣起是道一一大自然客觀規(guī)律?!逗訄D洛書》就是大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記實與認知后的升華,原來中醫(yī)就是如此簡單!河圖洛書是古圣哲無量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中醫(yī)理法方藥的“象圖”。岐伯說了:“夫陰陽者,數之以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從象的角度來學中醫(yī)是岐伯老師教給大家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我們有很多同學,被書本折騰了一輩子,還是難覓中醫(yī)真諦,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需恭敬心與敬畏心來學習,信愿行是學習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你思想復雜,中醫(yī)就復雜,你思想簡單,中醫(yī)就簡單,越是簡單的越接近宇宙真諦。萬花筒中總覺多,它的真實一二三。象思維模式【河圖洛書】是邁向傳統(tǒng)文明的“通行證”。
有人疑惑中醫(yī)理論怎么與算命、風水相通,其實這正是東方文明智慧之處。因宇宙真相只有一個,如傳統(tǒng)文明不相通,各說各的道,世界上豈不是存在各種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yī),西醫(yī)究竟能不能結合,我認為提這個問題是滑稽可笑的,因為真理不存在數個,盡管法門很多,它最終絕對是萬法歸宗。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有起點不同,比如一個從中國起步,另一個從美國起步,目的地都是一致的(治病救人“到羅馬”,途中結合是捆綁“夫妻”,都到羅馬時沒有什么結合不結合,水流千里歸大海。
現代人時髦,新鮮,喜歡研究“成分”,“原素”來解釋中醫(yī)之理,以木運(以氧氣“類比法”為木。下同理…),火運(氫),金運(氮),水運(炭),還有更多等等,力求以現代“科學”去圓“中基”夢,不失為一個活躍思維模式。中醫(yī)所有答案都在大自然中:如物質發(fā)生能量,能量發(fā)生動運,運動過程中引起能量相對守恒為生理,運動過程中引起能量失衡為病理,所有“因素”使失衡的能量恢復正常為醫(yī)理或藥理。能量失衡超越《本能》閾值,將由功能性疾病轉化為器質性疾病,是量變到質變。
我要向各位前輩、老師、同學們回報的是“類比法”,把人體直接看成是一個《河圖》氣化體,人的左右手是一個“信息通道”,從而探知《河圖人》的生理,病理態(tài)勢、提供方藥直接依據。
寸口脈分寸部、關部、尺部三分段。正對腕后高骨處為關部、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兩手亦同。它們分候的五運是:左寸候火、左關候木、左尺候水中真陰;右寸候金、右關候土、右尺候水中真陽(亦名相火)。左為陰中陽,生生不息,從水生木、木生火,生極而降,降到對側根部相火。右側為陽長陰,由相火生土,土生金,降極而升,升入對側根部為水。此為左右《河圖脈》升降之大律。
脈氣生于土,手太陰肺經起于中土,中土“谷神”納腐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故中土之脈除應其它四運,顯其本運之脈必有土氣之緩滑之象,以證氣血化生有源,方為正常之脈象,又稱平脈。
水生趨于下而封藏于地下,應于冬令。故脈見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之流利,稱石脈。然必沉濡而滑,是謂土氣,乃水之平脈。若水脈澀沉而緩,提示氣滯氣瘀;如水脈深沉而快,說明水中有熱;若脈洪大(指舉按有余來至大而去且長,騰上滿指)而快,說明水足;若脈弱小而數,則示水氣虛,有濕熱。水氣寒其脈象多深沉而軟,猶如天上云,大地陰暗;水氣不足其脈多深沉而僵或微細。
木應春之升發(fā)之性,其脈如草木初生,指下弱軟輕堅,正直而長、如按琴弦稱弦,然必和滑而緩,是謂土氣,為木之平脈。若脈象弦大證明木風亢盛;若脈弦而遲,則證明人體陰陽俱虛;若脈弦數示木部濕熱。
火應夏季,仍木之生,其脈來強去弱,如鉤之象,稱鉤脈。然必虛滑流利,是為土氣,為火之平脈。然必虛滑流利,是為土氣,為火之平脈。若脈洪大而數,提示陽氣亢盛,內火熾熱;如火部沉緩,則示陽虛火不足。
中土應四方四季,稟中央濕土,常兼四季化生萬物,其脈和緩,指下不疾不遲,稱為緩脈。然和緩之中,又當見其軟滑,是謂土氣,稱土之平脈。若土脈洪大而滑,說明土運不全,內有濕痰;如脈沉緩,提示土陽虛,若土陽虛到一定程度則會出現無脈癥。
金部脈,主萬物收成之脈,雖主收斂而全于皮毛,是以不能沉實,但得浮弱之象于皮毛間,指下輕虛,重按而散,故金脈多浮,稱之為毛脈。然必得浮弱而滑,是為土氣,為金之平脈。若金脈浮而遲,說明體內有寒,金氣不宣,若脈虛而數,提示熱癥。若洪大而數,提示熱盛,常常有發(fā)熱癥狀;若金脈輕浮則為表癥,若沉重則為里癥。
診脈時被脈診者雙手放至要自然放松擺放,雙方決不可“拉家常”,以放松入靜至為重要,盡其所能把脈診者看成是一個“河圖氣化體”去感悟其異常等極微細的變化。把脈次數最少為《河洛》的大衍之數55次以上…。哪兒虛,哪兒實,哪里升不了,哪兒降不了,收藏的不收藏,發(fā)散的散不了…,只要指下活潑,內經說切診要“巧”,我們必須經常練習,熟能生“巧”,你自然就能“聽見”《河圖脈》向你俯首稱臣,向你數說真實情況。
我們要注意的是放棄所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心中沒有什么“六祖脈”,“八祖脈”,“二十八脈”等,如果放不下你會落到猜脈的巢穴。其實“聽脈”最直觀、是最具體的“巧門”。這樣,整個中醫(yī)的理法方藥學起來一點都不難,【河圖脈】就象自然界的路,河,路的大小,河流的直灣,路上的車輛人流多寡速度,堵塞等就一目了然,氣感強的人練至純熟能感同身受,這樣指導用藥效如桴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