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原文朗讀】 無能:未能做到。 自道:道自,說的就是自己。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但我一件都沒能做好呀!仁德的人不憂愁,大知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老師說的這種君子,正是他自己呀?!?/span>在上一章中,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告訴我們要說到做到,如果說的比做的多,那就應該引以為恥。到了本章,孔子就開始做自我批評了。他檢討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說,真正的仁者沒有憂愁和煩惱,真正的知者沒有疑惑,真正的勇者沒有懼怕的東西。而我卻沒有做到這三點呀,因為我有時候很憂愁,有時候很迷惑,有時候也很害怕,所以我離“仁、知、勇”的標準還有差距呀! 為什么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我們可以與老子的思想進行對照。《道德經》第13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說,我為什么有憂愁有迷惑有懼怕?是因為我有這身臭皮囊,我還有自己的私心雜念。如果丟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么可憂患的呀!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孔子的謙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孔子對自己真實狀況的客觀評價??v觀孔子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就像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鄰家小老頭,他也是我們普通人中的一員,他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有耍小聰明的時候,有發(fā)牢騷的時候,有時候愁眉苦臉,有時候彷徨迷惑,有時候怕這怕那。雖然孔子自我謙虛說做的還不夠好,但子貢卻不這么看,子貢說“夫子自道也!”子貢深知老師的為人,他對其他同學說,老師真是太謙虛了,其實這三點他全都做到了。從這一章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在上上章中,孔子夸贊蘧伯玉即使到了八九十歲,還能毫不懈怠地堅持道德修養(yǎng)。這說明,道德的修養(yǎng)是永遠沒有止境的,這大概就是孔子說這番話的深層含義。

點擊下方圖片,有機會得到張武忠老師親筆簽名的著作! 
【張武忠老師公益課程】 
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