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妖附身的妲己入宮之后,第一個干掉的是執(zhí)掌司天臺的太師杜元銑,他直接被斬首示眾了,而被斬的理由則是妖言惑眾。事情的起因是終南山玉柱洞煉氣士云中子發(fā)現(xiàn)了妲己的妖氣蹤跡,所以趕來朝歌打算除掉千年狐妖。他與紂王一頓神侃,把紂王侃得身心舒泰,接著獻出了法劍。大腦短路的紂王色迷心竅,一見妲己受害立馬命人焚燒了法劍。云中子知道天命不可違,在司天臺留下了一首詩詞,直接返回了終南山??啥旁妳s因為云中子的詩詞喪了命。這讓人很困惑,為什么杜元銑會是第一個被除掉的重臣?他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司天臺
司天臺的業(yè)務也就是后世欽天監(jiān)的業(yè)務,主管天文歷法,監(jiān)察日月星辰變化。在正常的社會中,這是一個清水衙門,沒什么太大的權力,但在封神世界中,司天臺可是一個重要部門,可以監(jiān)測國運,可以監(jiān)測紫薇帝星,可以觀測上天垂象。杜元銑是老臣,主管司天臺,官職是太師。云中子的詩詞就寫在司天臺照墻上:
“妖氣穢亂宮廷,圣德播揚西土;要知血染朝歌,戊午歲中甲子?!?/p>
杜元銑一看到這首詩詞立馬引起了共鳴,他的職責就是監(jiān)測天象,妖氣入侵紫薇他自然是觀測到了,所以他結合近日發(fā)生的事兒,立馬猜測云中子所說的妖就是新入宮的妲己。他自己想到:
“此必前日進朝獻劍道人,說妖氣旋繞宮闈,此事倒有些著落。連日我夜觀乾象,見妖氣日盛,旋繞禁闥,定有不祥,故留此鈐記?!?/p>
所以杜元銑還是有一些真本事的,他真的能觀測到妖氣。這就很不簡單了,要知道朝歌朝廷里的大臣們基本都是讀書人出身,治國理民的本事不小,處理怪力亂神的本事就無能為力了。雖然有許多截教中人投入了殷商朝廷 ,但大多數(shù)是地方的武官守將,并不在朝堂之上。所以杜元銑還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罹難
憂國憂民的杜元銑嘔心瀝血地寫了一份可感日月的奏章,主要內容是:
“聞陛下火焚木劍,不聽大賢之言,致使妖氣復熾,日盛一曰,沖霄貫牛,禍患不小。臣竊思:自蘇護進貴人之后,陛下朝綱不整,御案生塵;丹墀下百草生芽,御階前苔痕長綠。朝政紊亂,百官失望?!?/p>
杜元銑并沒有指名道姓地說妲己是妖怪,只是有些影射,完全可以做其他的解釋。但杜元銑的奏章還是激怒了妲己,妲己屬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上一次差點被云中子要了老命,哪里還敢任杜元銑折騰?!拔kU要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妲己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她的反擊也很凌厲:
“前日云中子乃游方術士,假捏妖言,蔽惑圣聰,搖亂萬民,此是妖言亂國。今杜元銑又假此為題。皆是羽黨惑眾,架言生事;百姓至愚,一轉此妖言,不慌者自慌,不亂者自亂;致使百姓皇皇,莫能自安,自然生亂。究其始,皆自此無稽之言惑之也。故凡妖言惑眾者,殺無赦!”
妲己的話有道理嗎?在中國的歷史上當然有道理,也是儒家堅持的正理?!抖Y記·王制》中談到了四殺,也就是四種必殺的人,分別是: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這里的第四種人就是裝神弄鬼,妖言惑眾的人,遇到了就應該殺無赦。所以按照封建法規(guī),杜元銑就應該被處死,一點兒也不冤枉。于是杜元銑便被斬首示眾,以儆效尤了。
余波
杜元銑死了,從此之后,在朝歌朝堂上再也沒有人指出妲己是妖物了。按理聞太師的道行很高,應該能發(fā)現(xiàn)妲己的異常的??墒锹勌珟煶D暾鞣ピ谕?,很少呆在朝歌朝堂上。再一個也可能天意不讓聞太師發(fā)現(xiàn)妲己的異常,有意在聞太師觀察時屏蔽了妲己的異常。除了聞太師還有姜子牙可以發(fā)現(xiàn)妲己的異常,他可以除掉琵琶精,應該也能除掉妲己,可即便姜子牙有這個能力他也不會去做,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興周滅商。姬昌也能發(fā)現(xiàn)妲己,同樣道理他不會那么好心去提醒紂王。伯邑考進獻的白猿發(fā)現(xiàn)了妲己的異常,但他倆立馬被處死了。所以沒有人再能發(fā)現(xiàn)妲己的身份。
尾聲
心向商紂的大臣只有杜元銑一個人能夠觀察到妖氣,并能向紂王進諫。所以他才成為了第一個被除掉的人。杜元銑一死,妲己在紂王身邊便站穩(wěn)了腳跟,從此可以任意行事了,才能讓封神大戰(zhàn)順利展開。所以杜元銑必須死。另一方面,從儒家理念來講,杜元銑妖言亂國也是必須被除掉的。雖然杜元銑說的是真話,但沒有順應天意,是逆天而行,所以他必然失敗。杜元銑死后被封為了“博士星君”,看來上天對他的能力還是認可的,也算沒白吃苦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