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父母之后 ,家長們面對著這個嶄新的生命,為自己賦予了種種責任—— 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保證他健康、安全地長大; 教會孩子道理、培養(yǎng)習慣、督促學習,幫助他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有道德、有教養(yǎng)的人。 為了給孩子最好的,家長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盡力做一個完美的父母。 然而,只要是人,就會存在局限性。不管是來自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影響,還是自身認知思維的不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犯錯、無能為力的時候。 這是很正常的。 放棄對完美的幻想,做普通的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努力做得好一點,就已經(jīng)足夠。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誠實的父母。 誠實的父母,意味著對孩子誠實和對自己誠實。 對孩子誠實: 承認自己情緒失控 而不是說“我是為你好” 情緒管理,一直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重難問題。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經(jīng)常上演: 家長因生活、工作中的瑣事身心疲憊、心情差,在面對孩子不聽話、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就很容易爆發(fā),朝孩子發(fā)脾氣、大吼大叫。 為了維護作為父母的絕對正確性,家長往往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打著“愛”的旗號,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在這樣的解釋中,年幼的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不好,父母才會生氣,每次父母發(fā)脾氣,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內(nèi)心充滿愧疚感,被動地為父母的情緒負責。 慢慢地,孩子開始變得敏感,學會察言觀色,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努力表現(xiàn)好,乖乖聽話、懂事,以此換來父母的開心和滿意。 這對孩子的生命力是一種壓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fā)展。 就像電影《狗十三》中,十三歲的女孩李玩養(yǎng)的一只寵物狗被爺爺不小心弄丟了,她很傷心,不顧一切到處尋找。 大人們找來一只很像的狗騙李玩找到了,但李玩深知那不是自己的狗。大人的不理解、欺騙,加劇了李玩的憤怒和叛逆。 在尋找狗的過程中,爺爺不小心摔傷了腿,從沒出過門的奶奶出門迷了路,再加上家里長久以來凝固不舒適的氣氛,爸爸把這些都歸咎于李玩的不懂事,一時怒火中燒,打了李玩一頓。 深夜,感到愧疚的爸爸對李玩說: 不誠實的父母,把自己的錯誤、不當?shù)男袨槎冀忉尀椤?span>愛”,弱小的孩子在“愛”的捆綁下,背負著原本不屬于他的責任,失去了孩子的天真,被迫長大。 做誠實的父母,應(yīng)該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思考情緒來源,努力做出積極的調(diào)整,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如果沒有控制好情緒,對孩子發(fā)了脾氣,要誠實地告訴孩子原因,跟孩子道歉。比如: 家長足夠誠實,能夠直面內(nèi)心,承認是自己的問題,及時道歉,對孩子的傷害會減輕很多,也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滿足不了孩子時,告訴他真實原因 而不是否定他的需求 很多人童年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跟父母說想要某樣東西時,會受到指責: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兒童時期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或者家長滿足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便會影響孩子成長后的思維模式和人格發(fā)展。 提出要求得不到滿足,反而被批評不該要、不懂事,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匱乏感,伴隨一生。 當他們長大后,面對一些好的事物,經(jīng)常會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擁有;不敢表現(xiàn)出自己真實的欲望和需求,委曲求全,活得很壓抑。 家長能滿足孩子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滿足。因條件有限,或是不想滿足孩子,應(yīng)該誠實地告訴孩子原因: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也許會傷心,但會明白是客觀條件限制,不會自我否定,心理得以健康發(fā)展。 不管能不能滿足孩子,家長都應(yīng)當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你的需求是合理的、好的,你值得一切美好、珍貴的事物;現(xiàn)在無法滿足的需求,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xiàn)。 這樣的教育,才能養(yǎng)出自我價值感高、積極樂觀的孩子。 有些家長有了孩子后,就放棄了自我成長,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課題、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著孩子來完成。 他們把自己和孩子綁在了一起,仿佛把孩子培養(yǎng)得優(yōu)秀成功,就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家長,往往內(nèi)心缺少安全感,容易焦慮,控制欲過強,對孩子期望很大、要求嚴格。 電視劇《小歡喜》里,宋倩就是這樣一位家長,離婚之后,她把全部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女兒英子身上。 為了幫助英子備戰(zhàn)高考,她辭去了“金牌物理老師”的工作,全身心圍著女兒轉(zhuǎn),對英子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嚴格管控。 她把英子房間的一面墻換成了玻璃,拉開簾子,隨時可以看到女兒的學習情況;剝奪英子學習以外一切興趣愛好,沒收樂高,禁止英子參加天文館義務(wù)解說······ 高考的時候,英子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結(jié)果被宋倩私自修改了志愿。得知真相的英子崩潰了,跑到海邊想要跳海。 看著女兒痛苦的樣子,宋倩哭著說: 英子歇斯底里地喊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聲: 一個身體只能容納一個人格。當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孩子背負著兩個人的人生課題,身心都會不堪重負,容易出問題。 當父母足夠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不把孩子當做實現(xiàn)自己愿望的工具,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才能身心健康,活出真正的自我。 這樣有邊界的親子關(guān)系,會更加健康、親密。 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家長需要找到自己焦慮、不安的來源,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對現(xiàn)有生活不夠滿意? 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辦法克服和解決問題,和孩子共同成長。 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不苛求完美 曾經(jīng)有家長咨詢說: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 其實,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狀態(tài)不佳,沒有心思照顧孩子的時候,大可以誠實地接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有不想做、做不到的時刻。 在這些時候,可以讓自己休息一會兒,或找家人幫忙,等到精力恢復之后,再來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 拒絕孩子的時候,溫和地告訴他原因: 如果家長對拒絕孩子感到愧疚,選擇壓抑自己,強顏歡笑,這種時候的能量是很低的,甚至會表現(xiàn)出負能量,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容易生氣,因自己的“犧牲感”導致控制欲增強,陪伴質(zhì)量大打折扣。 而且,家長勉強自己,不是心甘情愿全情投入,孩子也很難和父母之間產(chǎn)生鏈接。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家長的“不完美”,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真實的成長環(huán)境:外部世界不可能總是面面俱到,各種需求都能滿足。 孩子有機會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體驗“挫折感”,也是一種成長的收獲。 因此,家長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通過放空、休息,以一種更好的狀態(tài)面對孩子,對親子雙方都是更好的選擇。 點個【在看】,和您共勉,希望我們都能成為誠實的父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