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兩代祭祀先祖的地方——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
去年年底,我們參觀了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以前坐車經(jīng)過阜內(nèi)大街經(jīng)常看見它,并沒有進去過。說到廟,人們自然想到佛教的寺院,其實廟本是供奉祖先的地方,漢代以后,逐漸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隨著佛教的傳入,佛教寺院被稱為寺廟。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集中祭祀中華祖先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的一座皇家廟宇,與太廟(位于天安門東側(cè),1950年改名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孔廟(位于東城區(qū),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合稱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 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參觀入口(廟門) 北京太廟是明清兩代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18年(1420年)。清兵入關(guān)后,多爾袞將太廟中明朝帝王的牌位移入北京歷代帝王廟奉祀,把太廟變?yōu)?/span>祭祀自家先祖的地方。 參觀北京歷代帝王廟時,有人問為什么清代的康雍乾沒有入祀。其實北京歷代帝王廟是祭祀中華始祖和前代帝王的地方,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清朝的統(tǒng)治,祭祀歷代帝王成為歷史,清朝的帝王也就無緣入祀了。 在京城建廟祭祀前代帝王,始于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在長安修建了三皇廟、五帝廟,周武王、漢高祖廟,分別祭祀。 明朝定都南京后,洪武帝朱元璋下詔建歷代帝王廟,創(chuàng)一廟之中合祭歷代帝王之制。入祀的帝王除三皇五帝之外,還有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位。牌位的排列則仿太廟,“先祖居中,左昭右穆”,歷代帝王按朝代先后順序視為輩分,排列位次。 明太祖朱元璋 南京的歷代帝王廟已不存,《明會典》載有平面圖。 南京歷代帝王廟入祀帝王排列順序 北京歷代帝王廟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入祀的帝王與南京的舊廟相同,后因蒙古族韃靼部入侵,嘉靖帝遷怒于元世祖忽必烈遂將其罷祀。及至順治二年,多爾袞恢復(fù)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還新增加了元太祖成吉思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世宗完顏雍等入祀,他們都是北方諸族的帝王。 清康熙帝在入祀帝王上則明確提出華夏漢民族和北方諸族帝王并重,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帝王并重的大歷史觀,下諭旨“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yīng)盡入廟崇祀”。但他認為,明朝的滅亡過不在崇禎,前代君王的昏庸是禍根。崇禎“雖勵精圖治,終不能補救”,故可祀崇禎,不祀萬歷(神宗)、泰昌(光宗)、天啟(熹宗)。所以亡國的崇禎皇帝也入祀了,而萬歷等則被排斥在外。 雍正作為治國守成之君,對將治國守成的君臣入祀格外重視。他在位十三年間,五次親祭,廟宇進行大修,并親書碑文,闡述治國守業(yè)的重要性。 清雍正帝《歷代帝王廟碑文》拓片 乾隆在位五十余年間七次親祭歷代帝王廟,五次賦詩,四次撰寫碑文,十余次頒布諭旨,重點闡述“統(tǒng)緒論”,即中華治統(tǒng)從開端肇始就像一條完整線條,未曾中斷過;以及“法戒論”,即不可盲目推崇入祀帝王,效法其功德,引戒其教訓(xùn),法戒并重,方為祭祀要義,使歷代帝王廟祭祀理念趨于盡善。到乾隆年間,幾經(jīng)調(diào)整,入祀北京歷代帝王廟的帝王最后確定為188位。 北京歷代帝王廟入祀的帝王有188位之多,卻沒有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這與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暴君有關(guān),入祀帝王隔過一個秦朝,不能不說是缺憾。三國時期也只有蜀國劉備入祀,也許是因為劉備有漢朝血統(tǒng),千秋功罪后人評說吧。 歷代帝王廟的建筑布局為中軸對稱,建筑錯落有致,空間開敞、莊嚴肅穆,處處顯示皇家廟宇的氣派和恢弘,為中國古建筑精品,疊加了明、清兩代建筑藝術(shù)的成就,專家稱它為“明代的骨架,清朝的衣服”。在這里我們可以領(lǐng)略中國古建筑藝術(shù)的風(fēng)采。 歷代帝王廟建筑布局圖 歷代帝王廟全景(圖片) 進入廟門,是廟宇的前院,正對著的景德門單檐歇山頂,四周繞以漢白玉護欄,內(nèi)頂部繪“金蓮水草”天花彩畫。景德門是歷代帝王廟的儀門,三啟門,門上有九九八十一只門釘,只有皇帝親祭才能走中間的大門。 景德門,歇山頂為黑色琉璃瓦 進入景德門正面是景德崇圣殿,它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筑,其中供奉著歷代帝王的牌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51米),進深5間(27米)重檐廡殿頂,金絲楠木柱,地面墁金磚,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景德崇圣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雍正、乾隆年間進行過兩次大修,但整座大殿木結(jié)構(gòu)從未拆改,是難得的明代原構(gòu)。大殿內(nèi)檐天花板以上,仍保留著明代的墨點金彩畫。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將原殿頂黑琉璃瓦更換為黃琉璃瓦,外檐改施金龍和璽彩繪,建筑規(guī)制與紫禁城的乾清宮相仿。 景德崇圣殿,意為對先祖的景仰崇敬 大殿和御碑亭 大殿外檐金龍和璽彩繪 大殿內(nèi)供奉的歷代帝王牌位 大殿內(nèi)乾隆題寫的對聯(lián) 中央供奉的三皇牌位 夏商諸王牌位(夏14位,商26位) 東西配殿和大殿是同時修建的,單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出廊,供奉從祀的歷代文臣武將。原在東配殿內(nèi)供奉文臣40人牌位,西配殿內(nèi)供奉武將39人牌位。因史料不足無法恢復(fù)原狀陳列,現(xiàn)按朝代順序設(shè)“功在社稷,德協(xié)股肱——歷代帝王廟入祀名臣展”。這里有我們熟悉的姜子牙、周公旦、張良、蕭何、諸葛亮、趙云、房玄齡、狄仁杰、郭子儀、范仲淹、岳飛、文天祥、徐達、常遇春等等,也有些并不太熟悉。入祀的名臣下方都有小屏幕點擊可以看人物的介紹。 東配殿 東西配殿中“功在社稷,德協(xié)股肱——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展 漢代名臣
唐代名臣 小屏幕上的人物介紹 配殿里還展出了一些古代文物的復(fù)制品 大殿的東南、正東、西南、正西有四座御制碑亭,均為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馱碑神獸精美各異,碑文皆為帝王御筆。 東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間 東南碑亭內(nèi)立“父子碑”,碑陽為雍正《歷代帝王廟碑》碑文,碑陰為乾隆《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碑文 碑馱神獸為霸下,也稱赑屃,是龍之六子。 正東碑亭亭內(nèi)立乾隆《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記》碑,馱碑神獸為鼉龍。 大殿西南碑亭和正西碑亭 西南碑亭,碑陽為《重修歷代帝王廟碑》,碑陰為《歷代帝王廟瞻禮詩》 碑亭頂上的描金彩繪 正西碑亭與正東碑亭形制基本相同,亭內(nèi)為無字碑。 景德崇圣殿后是祭器庫,用于存放祭祀用品,于2003年復(fù)建。現(xiàn)設(shè)有《回望·選擇——明清皇帝和歷代帝王廟》專題展。 在祭器庫前還布置了以“絕版帝廟,百年新途”為題的圖片展,介紹了北京歷代帝王廟停祀后的變遷。它曾被社團、部隊占用,1931年7月北京幼稚師范學(xué)校從香山慈幼院遷至此。解放后,曾作為北京市女三中、北京一五九中校舍。1979年北京市公布北京歷代帝王廟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wù)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北京一五九中正式遷出,北京歷代帝王廟交由文物部門管理,2004年4月,北京歷代帝王廟修繕工程竣工,2007年7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成立“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 復(fù)建的祭器庫 祭器庫內(nèi)“回望·選擇”專題展 “絕版帝廟,百年新途”圖片展,北平研究院調(diào)查組拍攝的老照片:廟門前下馬牌、石橋、影壁和牌樓 老照片:景德崇圣殿、燎爐、東跨院神廚 1931年7月4日,北平幼稚師范學(xué)校遷至北京歷代帝王廟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歷代帝王廟繼續(xù)作為學(xué)校使用。 原西側(cè)的景德街木牌坊 從展出的老照片看,廟門前原有石橋、下馬牌,還有跨廟前景德街(阜內(nèi)大街)的木牌坊。木牌坊分立于歷代帝王廟東西兩側(cè),“四柱三間七樓”是帝王廟建筑的一部分。1954年1月。這對被建筑大師梁思成譽為北京最精美的牌樓,因妨礙交通被拆除了。同時拆除的還有廟門前石橋,只保留了下馬牌和廟門南面的那面影壁墻。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樓的構(gòu)件、榫卯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保存,首都博物館落成后,該牌樓成為第一件入館展品,其中一座牌樓被安裝于首都博物館大廳內(nèi),其正面進行了重新彩繪,背面基本保留了原貌。 在首都博物館大廳展出的景德街牌樓 基本保持原貌的木牌坊背面 說到北京歷代帝王廟,老北京有句順口溜:“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表樋诹锎蟾攀敲鞒鱾飨聛淼?,那時還沒有建御碑亭,說的碑是廟門前的下馬牌。如今橋和下馬牌只能在照片中看到了。
在景德門后的兩側(cè)各有一座燎爐。東側(cè)為綠琉璃,西側(cè)為灰磚色。東燎爐用于焚燒祭祀歷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西燎爐則焚燒祭祀歷代文臣武將的神帛,東西燎爐均為2003年復(fù)建。 綠琉璃瓦東燎爐 灰磚色西燎爐 前院的東跨院是神廚,西跨院是關(guān)帝廟。神廚是祭祀供品的制作場所,現(xiàn)在布置了《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根脈情緣。關(guān)帝廟是清代建立的,當(dāng)時人們對關(guān)羽的崇拜登峰造極,因此得以在歷代帝王廟中立廟享祀,形成“廟中廟”格局。 神廚中的《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 神廚邊的宰牲亭 關(guān)帝廟 脊吻交錯 關(guān)羽像 北京的歷代帝王廟確實是中國古建筑中的精品,從中也可以學(xué)習(xí)和重溫中華歷史的傳承,加深對華夏文明的理解。 本帖內(nèi)容來自新浪博客>文史板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