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并急速擴張,而西夏、金等政權(quán)先后在蒙古進攻下滅亡的13世紀前期,南宋統(tǒng)治者卻未有統(tǒng)一清醒的認識,不思進取或圖存,仍然偏安一隅,因循守舊,勉強維持著對南方的統(tǒng)治。金亡之后不久,蒙古窩闊臺發(fā)兵攻伐南宋,開始了對南宋的進攻,但前后經(jīng)過四十多年才最終滅亡南宋。本期將先介紹南宋中后期的農(nóng)民起義斗爭,然后介紹長達數(shù)十年的蒙宋戰(zhàn)爭和南宋的最終滅亡。 南宋孝宗統(tǒng)治時期雖然是南宋政治較為清明的時代,但官府橫征暴斂和官僚地主對土地的兼并并未因此停止,因此仍然爆發(fā)過小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如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郴州(治今湖南郴州)李金因宋廷向民戶強制銷售乳香(原產(chǎn)于東非、阿拉伯半島等地,入藥,此推銷與南宋市舶貿(mào)易有關(guān))而發(fā)動起義;淳熙六年(1179年)湖南陳峒發(fā)動起義反抗宋廷以“和糴”為名搜括民間糧米。而淳熙六年廣西李接(一名李楫)因賦役苛重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規(guī)模較大,殺死南宋九州巡檢,攻克容(治今廣西容縣)、雷(治今廣東雷州)、高(治今廣東高州市東北)、化(治今廣東化州)、貴(治今廣西貴港)、郁林(治今廣西玉林)等州諸縣,發(fā)布檄文,宣告起義軍十年不征賦稅,各地百姓紛紛響應(yīng)。群眾稱李接為李王,而稱南宋軍隊為賊。到這一年底,李接起義被殘酷鎮(zhèn)壓。 到紹定年間(1228—1233年),史彌遠當權(quán),大量印制紙幣會子,導(dǎo)致會子幣值暴跌,物價飛漲,加之史彌遠所用官吏貪暴無厭,再一次激起農(nóng)民的反抗。福建路建寧府(治今福建建甌)、汀州(治今福建長?。┘敖衔髀返内M州(治今江西贛州)等地都是山區(qū),南宋實行食鹽官賣制度,價格既高,品質(zhì)又因摻假而極差,因此出現(xiàn)了大量販賣私鹽的人。汀州晏彪等人領(lǐng)導(dǎo)百姓起義,就被污蔑為“鹽寇”,在汀州等地堅持斗爭達四年,至紹定三年(1230年)冬被鎮(zhèn)壓。與晏彪起義同時,紹定元年(1228年)江西南安軍、贛州爆發(fā)張魔王(本名不詳,?—1234年)、陳三槍(?—1234年)等人領(lǐng)導(dǎo)的起義,活動于江南西路、福建路、廣南東路等地,堅持斗爭長達六年,到端平元年(1234年)終被鎮(zhèn)壓下去。福建路在此后不得不廢罷按戶強賣官鹽的制度,江南西路減輕了部分州軍的上供銀、米數(shù)量。 南宋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南宋朝廷對國內(nèi)防范嚴密,進行鎮(zhèn)壓的軍事力量強大;二是地主階級致力于宣揚封建倫理綱常,從精神上束縛了廣大農(nóng)民群眾;三是南宋一直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民族矛盾也導(dǎo)致南宋農(nóng)民起義不能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的甚至全國性的農(nóng)民起義。 宋理宗是由權(quán)臣史彌遠(1164—1233年)策劃所立。起初,寧宗子早夭,立宋太祖后裔趙曮為太子;趙曮死后,又立宋太祖后裔趙竑(?—1225年)為太子。宋太祖后裔趙與莒為孝宗次子沂王嗣,本來不是寧宗所打算的繼承人,但是趙竑沒有城府,在家中說要在登基后將史彌遠流放到瓊崖(今海南),被史彌遠探知,史彌遠遂于寧宗病死之時發(fā)動政變,脅迫寧宗的楊皇后立趙與莒(寧宗死前不久改名為趙昀)為帝,史稱宋理宗(1205—1264年,1224—1264年在位)。改封趙竑為濟王,出居湖州(治今浙江湖州)。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軍民數(shù)千人欲擁立趙竑為帝,盡管很快就被趙竑本人告發(fā),趙竑還親自率軍鎮(zhèn)壓了這次變亂,但趙竑仍然難逃被史彌遠黨羽害死的命運。直到史彌遠死后,理宗才得以親政。 宋理宗親政后,次年(1234年)改元端平,恢復(fù)被史彌遠破壞的政府制度,并提倡理學(xué),整頓吏治,史稱“端平更化”。但這次改革并沒有解決太多實質(zhì)問題,如南宋軍事制度問題,只是浮于形式。而就在此時,蒙古與南宋戰(zhàn)爭的爆發(fā)也帶來了南宋空前的危機。 宋理宗趙昀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在蒙古對金戰(zhàn)爭中,已經(jīng)多次侵入附近的宋境,多有殺掠。尤其在窩闊臺定計滅金時,拖雷、速不臺一支軍更攻入漢中,大肆破壞。但同時,蒙古也遣使到襄陽(治今湖北襄陽),希望聯(lián)宋滅金。南宋派出使者到蒙古,蒙古答應(yīng)在滅金之后將河南之地歸還南宋。攻蔡州時,宋軍先攻入城中,并開城門引蒙古軍攻入。但滅金之后,蒙古只歸還蔡州(治今河南汝南)、陳州(治今河南淮陽)等一小部分土地,拒不歸還河南。對此,南宋卻未據(jù)理力爭,而是承認既定事實。但是在蒙古軍主力北歸后,宋理宗又聽朝臣建議,在端平元年(1234年)夏攻入開封、洛陽(端平入洛),但很快就被蒙古軍擊敗。蒙古使者王檝(檝同楫)隨后問罪于南宋,要求宋依宋金故事,向蒙古稱臣、納歲幣。宋理宗接見王檝,但并未與其達成協(xié)議,于是宋蒙之間的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同年秋,窩闊臺已經(jīng)決定派其次子闊端(1206—1251年)攻川蜀、三子闊出(1206—1236年)攻荊襄。 端平二年(1235年)六月,蒙古闊出等率軍渡過黃河,開始對荊襄的戰(zhàn)爭。蒙古軍攻占唐州(治今河南唐河縣),十月又克棗陽(治今湖北棗陽),直指襄陽。此時,先前由投降南宋的金國將士組成的“北軍”,不滿南宋對其壓制,紛紛叛宋降蒙。次年二月,襄陽南北二軍內(nèi)訌,蒙古軍攻占襄陽。南宋自岳飛時經(jīng)營襄陽,至此已有百年,城池堅固、府庫充實,而落入蒙古之手。隨后幾年里襄陽在蒙古與南宋之間反復(fù)易手。蒙古軍雖然一度攻占襄陽,但南下進攻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市區(qū))的一支蒙古軍被宋將孟珙(1195—1246年)擊敗,未能達到渡江的企圖。南宋在江北的諸州府受到蒙古軍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蒙古幾次南侵都被南宋擊退,相持在信陽(治今湖北信陽)、襄陽、光化軍(治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一線。在淮西,蒙古軍對廬州(治今安徽合肥)、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等地的幾次攻勢也被擊退。 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蒙古闊端率軍攻下沔州(治今陜西略陽),隨后南進,在青野原(今甘肅徽縣南)敗于宋將曹友聞(?—1236年)。次年九月,蒙古軍又自興元(今陜西漢中)南進,兵逼大安軍(治今陜西寧強大安鎮(zhèn))。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急命曹友聞回防,并未采納曹友聞控險而守的良策。結(jié)果曹友聞被數(shù)倍于己的蒙古軍包圍,奮戰(zhàn)而死,川口也被蒙古軍奪取。于是蒙古軍得以長驅(qū)直入川蜀,十月破成都。隨后不到一個月,川蜀五十多個州都被蒙古攻占。蒙古軍在蜀地大掠之后雖然撤軍北還,但川蜀已經(jīng)門戶洞開,因此連年遭到蒙古的侵掠,南宋在西線處于明顯的劣勢。 就在蒙古與南宋交戰(zhàn)時,蒙古使者王檝再次于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到南宋,提出劃江為界,又要求每年納歲幣銀、絹各二十萬。次年宋遣使到蒙古。嘉熙四年(1240年),王檝又來商議歲幣之事。嘉熙年間,由于南宋抗蒙形勢好轉(zhuǎn),如嘉熙三年(1239年)孟珙收復(fù)襄陽,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1199—1253年)治蜀,革除積弊、修筑城池、興置屯田等,因此南宋中斷了議和的進程。 蒙古在滅金之后,尚未準備完全滅亡南宋,而是先經(jīng)營金國故地,在河南等地留蒙古漢軍戍守,且耕且戰(zhàn),又在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沔州等地筑城,于是蒙古和南宋處于僵持狀態(tài)。加之1241年窩闊臺的去世到1251年蒙哥即汗位為止,蒙古內(nèi)爭不斷,未能集中力量對宋開戰(zhàn)。蒙哥即位后,最初又主要用兵于西南邊陲,到1256年(宋寶祐四年)基本攻占大理全境。 這段時間里,宋理宗就如同北宋的徽宗,享受宋朝最后的“盛世”。他將理學(xué)尊為南宋最高統(tǒng)治思想,為后世明清統(tǒng)治者所利用。理宗又任用丁大全、賈似道(1213—1275年)等人為相,貪賄公行,勾結(jié)后妃,國政更趨衰落。 1256年,蒙哥召開庫里臺大會,宣布將親征南宋。他命弟阿里不哥(約1219—1266年)與子玉龍塔失(?—約1268年)鎮(zhèn)守漠北,自己親率大軍,于第二年到達六盤山。1258年(宋寶祐六年)夏,蒙哥親率西路軍入川,另命宗王塔察兒(成吉思汗弟帖木格孫)率東路軍由河南出兵,攻荊襄,又命這時在云南的兀良哈臺率軍取道黔、桂,預(yù)期北上湖南,約定三路軍在長沙會師。 此前的寶祐元年(1253年),余玠因受到讒言含冤而死。蒙哥入川前先派蒙古軍發(fā)動攻勢,基本攻占了西川,他在1258年冬順嘉陵江而下,逼近合州。而此時已經(jīng)到達荊門的塔察兒,無功,受到蒙哥的責備。而此時被奪了兵權(quán)賦閑在藩府的忽必烈,得到部下的指點,主動提出愿意隨蒙哥出征。蒙哥得到消息很高興,便命令忽必烈取代塔察兒作為東路軍的統(tǒng)帥,進取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 宋合州守將在嘉陵江畔的釣魚山(今重慶合川區(qū)東北)筑城,遷合州治于此,城池極為險要,三面臨江,依山而建。蒙哥自1259年二月至六月圍攻合州,不能攻克。七月,軍中流行疾疫,蒙哥死于軍中(一說為南宋炮矢所中,受傷而死),蒙古軍遂撤退。 釣魚城護國門,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忽必烈在1258年冬從開平(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元上都遺址)出發(fā),次年夏到達鄂州。雖然他還沒到鄂州時,已經(jīng)得到蒙哥的死訊,但他仍然親率軍隊到鄂州組織圍城。此時,兀良哈臺所率的數(shù)萬由宗王騎兵及西南各族人組成的軍隊,已經(jīng)逼近長沙。此前,兀良哈臺軍由貴州(治今廣西貴港)攻靜江府(治今廣西桂林),不能克,于是轉(zhuǎn)而北上,逼近潭州(今湖南長沙),忽必烈派軍隊到岳州接應(yīng)這支疲勞之師。而從重慶到來的宋軍乘夜進入鄂州城。城中宋軍得知蒙哥已死,守衛(wèi)更加嚴密,忽必烈不能攻克。十一月,忽必烈妻察苾告知忽必烈漠北宗王正在爭奪汗位,忽必烈得知后倉促返回。 但根據(jù)另一種說法,則是賈似道認為忽必烈即將攻打臨安以滅宋,而未意識到蒙哥已死或者認為這是假消息,所以與忽必烈議和,并同意劃江北給蒙古,并稱臣納貢。隨后賈似道欺騙宋理宗,謊稱蒙古退兵。本文在此兩說并存。 無論兩說中哪一種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但是蒙古退兵是確實發(fā)生了。隨后忽必烈回到開平稱汗,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有關(guān)情況我們將在后面介紹。而南宋則得到喘息之機。 蒙古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宋景定元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派郝經(jīng)(1223—1275年)來南宋告即位事,并敦促南宋履約,但郝經(jīng)被賈似道扣押(一說賈似道此舉是為了遮掩先前在鄂州與忽必烈的約定)。次年,南宋瀘州(治今四川瀘州)守將劉整(1212—1275年)遭忌害而率瀘州軍民投蒙古,忽必烈于是以郝經(jīng)被扣為由下令攻伐南宋,但是此時他和阿里不哥的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無暇攻宋。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死,因其子早夭,其侄趙禥(音 旗)被養(yǎng)為子,即位,史稱宋度宗(1240—1274年,1264—1274年在位)。宋度宗智力低下,即位后耽于酒色,國政完全交給賈似道掌管。宋理宗雖然政績平平,但他在位時曾準許重新經(jīng)營在1236年被攻破的襄陽,后來整修襄陽與樊城,這一舉措為后來抵抗蒙古進攻作了重要的貢獻。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劉整向忽必烈提出攻打襄陽以滅宋的建議。此時忽必烈開始準備對宋的全面進攻,但川蜀之地多為余玠所修山城,難以攻破,兩淮則防備嚴密,也不利于攻取。惟有中部的襄陽,一旦突破,宋軍防線將斷為東西兩段,而由江漢而下,也可以直接向臨安進軍。于是從至元五年(1268年,宋咸淳四年)開始,忽必烈派阿術(shù)(兀良哈臺子,1234—1287年)等準備圍攻襄、樊二城。襄、樊二城被圍三年,而賈似道蒙蔽宋度宗,又阻遏對襄陽的援救。到宋咸淳八年(1272年,元至元九年)正月,忽必烈從西域調(diào)來炮手,加強對樊城的進攻。在火炮猛烈轟擊下,樊城被攻破。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1298年?)不得已降元。南宋軍事重鎮(zhèn)襄陽的失陷,加速了南宋防御體系的瓦解。
就在此時,南宋國內(nèi)矛盾重重,財政陷入危機,百姓貧苦不堪,政、軍內(nèi)訌不止,南宋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宋朝已經(jīng)到了滅亡的邊緣。而此時漠北的海都與忽必烈之間戰(zhàn)爭不斷,忽必烈看到滅宋之戰(zhàn)曠日持久,有暫緩攻宋之意。阿術(shù)從戰(zhàn)爭前線回到元廷,告訴忽必烈南宋滅亡已是指日可待,這最終堅定了忽必烈滅宋的決心。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宋度宗死,年僅四歲的度宗嫡長子趙?即位,史稱宋恭帝(1271—1323年,1274—1276年在位)。九月,元軍以伯顏(1236—1295年)為統(tǒng)帥由襄陽攻荊湖,東西兩翼攻淮西、兩川。伯顏一路攻郢州(治今湖北鐘祥),擊敗在漢水上阻截的宋軍,攻入長江,一路直下沿江各州。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在南宋朝臣的壓力下,賈似道不得不率軍與元軍交戰(zhàn)。二月,兩軍在池州(治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qū))東北的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市義安區(qū)西北長江江心洲)交鋒,宋軍有精兵十三萬,船只舳艫相接,沿江達百里,卻在遭到元軍攻擊后大亂而敗退,死者不計其數(shù),賈似道逃往揚州。元軍乘勝攻占建康(治今江蘇南京)、鎮(zhèn)江(今江蘇鎮(zhèn)江)等地,上游的江陵也被元軍占領(lǐng)。當時兩淮雖然還在南宋手中,但南宋不少將領(lǐng)已經(jīng)準備降元。七月,宋將張世杰(?—1279年)等率萬余艘戰(zhàn)船在焦山(今江蘇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焦山)反攻元軍,遭到火攻失敗,南宋再無力抵抗元軍的進攻。九月,伯顏派遣元軍數(shù)路直指臨安。次年正月,南宋左右丞相等官僚都已從臨安逃走,太皇太后謝道清(1210—1283年,宋理宗皇后)、太后全玖(宋度宗皇后)與宋恭帝降元。 就在宋恭宗降元前夕,益王趙昰(度宗庶長子,1269—1278年)、廣王趙昺(度宗三子,1272—1279年)被護送出臨安,轉(zhuǎn)移到溫州。此前,知贛州文天祥(1236—1283年)組織義軍前往臨安“勤王”,遭到阻撓,后被派到伯顏軍中與元軍談判,被伯顏囚送北方,途中在鎮(zhèn)江逃回東南,繼續(xù)抗元斗爭。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文天祥、陸秀夫(1235—1279年)仿宋高宗故事,在溫州(治今浙江溫州)擁立益王趙昰,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此時南宋仍握有東南地區(qū),江北揚州仍在堅守。端宗朝廷召揚州李庭芝(1219—1276年)南下,但李庭芝在出城后揚州守將降元,李庭芝被俘而死。文天祥率軍由福建入江西,在江西收復(fù)了贛州諸縣,兵圍贛州。元廷派李恒率軍進攻文天祥,景炎二年(1277年)夏文天祥兵敗,撤退到嶺南。次年,文天祥在海豐(今廣東海豐)被元軍俘虜,后送大都。宋亡后,忽必烈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視死如歸,遂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283年1月)在大都(今北京)就義,年四十七。 就在文天祥轉(zhuǎn)戰(zhàn)江西之時,端宗由于受到元軍追擊,多次下海逃亡,從浙江、福建沿海逃到廣東。景炎三年(1278年),年幼的端宗不堪逃亡之苦,在今廣州湛江硇(音 撓)洲島病故,葬于今我國香港大嶼山。端宗弟、度宗第三子廣王趙昺即位,改元祥興。陸秀夫等將趙昺轉(zhuǎn)移到新會崖門(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qū)南)。 此時,南宋各條戰(zhàn)線已經(jīng)基本崩潰,東川在恭宗降元之后基本被元軍占領(lǐng);至景炎三年(1278年),重慶也被元軍攻占。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釣魚城守將以不可屠城為條件降元,此前宋軍曾固守釣魚城長達三十余年。 祥興二年正月,元將張弘范(張柔子,1238—1280年)率軍圍攻宋軍于崖山,二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宋軍淡水、物資供應(yīng)都被阻斷,最后戰(zhàn)敗,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原圖摘自陳振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16頁。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元朝初期的內(nèi)容,感謝大家的關(guān)注和支持。 歷史地理小知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