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的新聞不大令人樂觀,不安和不確定性愈發(fā)涌進我們的生活。 放眼世界與身邊,信任變得越來越難,分裂、沖突、矛盾反而隨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尋找個人生活的秩序?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又能否彌合分歧,實現(xiàn)合作? 看理想人格心理學(xué)節(jié)目主講人王芳說,“'期待’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真是尋常日子里的光”,雙贏可能很難,但如果每個人都優(yōu)先考慮個人的利益,最后迎來的一定是雙輸。 今天的文章將從社會困境入手,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安定。 01. 幫助他人、為他人犧牲,符合進化論嗎?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趣的關(guān)于進化心理學(xué)的書,名字叫《當我們一起向獅子扔石頭》(威廉·馮·希伯 著)。 “一起扔石頭”是個什么操作?在幾百萬年前,氣候的變化讓我們的祖先類人猿的棲息地從樹冠變成了稀樹草原,草原沒處躲沒處藏,生存壓力一下大了很多。而我們的祖先呢?孱弱的小身板、緩慢的奔跑速度、可憐兮兮的戰(zhàn)斗力,卻要面對到處都是隨時可以吃掉自己的巨型捕食者。 當天敵就要撲到面前,躲也沒處躲、跑也跑不了的時候,該怎么辦?答案是:聯(lián)合起來,共同防御,一起向獅子扔石頭,這樣的方法足以抵御比單個個體力量強很多的捕食者的攻擊,這就是所謂的“投石假設(shè)”。 如果一個群體可以像這樣相互協(xié)作,而不是致力于內(nèi)斗或者“自掃門前雪”,生存機會肯定更大,而且不僅對于群體,對于群體中每一個個體來說都是這樣。換言之,合作、相互依賴、守望相助增加了個體和群體的生存幾率,于是受到了進化選擇。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的過程中,人類的“社會腦”得以飛速發(fā)展,社會性也經(jīng)由自然選擇烙在了我們的骨血里。 合作顯然利人利己,那么幫助他人呢?這看起來好像有些違背進化的準則,因為從生物性的角度來看,為他人提供幫助固然可以增加他們的繁殖成功率,然而對助人者來說,奮不顧身地幫助他人可能讓自己深陷危險之中,進而蒙受一定的損失,比如導(dǎo)致自己的繁殖成功率下降。 如果你幫助的人是和你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那沒問題,因為幫助ta就相當于幫助了你自己的基因留存,但是我們也經(jīng)常幫助沒有血緣關(guān)系甚至素不相識的人,這好像就不太符合進化的原理了。 確實,這一度成為了進化心理學(xué)中難以解釋的所謂“利他主義難題”(problem of altruism)。后來,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理論來解決這一難題,就是“互惠式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論(Trivers, 1971)。 “互惠式利他”的意思就是雙方都能獲益。想象一下,在遠古時期,有兩個獵人比鄰而居,他倆每天都出去打獵,但是能不能有所收獲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有一天其中一個獵人滿載而歸,另一個卻兩手空空。 這時第一個獵人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把打到的肉全部留下自己吃,但實際上是吃不完的,而那時候又沒有冰箱,那么吃不完的肉就要腐爛然后丟掉。另一種選擇則是,他可以拿出一部分分給他的鄰居,這樣他自己的損失其實很小,但對于鄰居和鄰居的全家來說可能是救命的一餐。 而到了下個禮拜,可能情況就倒過來了,鄰居滿載而歸而你兩手空空,他也會把剩余的食物分享給你。就這樣,互惠式利他令兩個人都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益,經(jīng)濟學(xué)家稱之為雙贏(win-win)。 這種雙贏就為互惠式利他行為的進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做出互惠式利他行為的個體,通常比那些自私的個體擁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這也在提示著我們,友善待人是進化的本能,善意其實會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進而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huán)。 但是,雙贏固然好,在合作的過程中還是有可能出現(xiàn)一些問題,其中最麻煩的就是參與合作的個體經(jīng)不起個人獲益的誘惑而背叛合作。 02. 公地悲劇與囚徒困境 2000年,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代表作如《閃靈》《肖申克的救贖》,他干了這么一件事——他把新寫的一本小說的一部分貼到個人網(wǎng)站上供讀者下載閱讀,但是他設(shè)置了一個規(guī)則,你有兩個選項:免費下載或者花1美元下載。 如果一段時間以后,所有下載了小說的人里有超過75%的人支付了1美元,他就繼續(xù)上傳新的部分,然而如果支付的人不到75%,他就斷更。 史蒂芬·金創(chuàng)造了一個典型的社會困境(social dilemma),非常類似于生態(tài)學(xué)家加勒特·哈?。℅arrit Hardin)提出的經(jīng)典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這個情境里,如果多數(shù)人采取對個人最有利的行為方案,最后結(jié)果就會對所有人不利。 對某個具體的讀者而言,自己不付錢讓別人去付錢是最有利的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最后所有人都沒得看。 被史蒂芬·金“坑”掉的作品《The Plant》 最后,這本小說斷更了,史蒂芬·金到現(xiàn)在都沒有填坑。所以,所謂的“社會困境”就是指個人理性導(dǎo)致集體非理性的情況,換句話說,看似對個人來說的理性選擇,最后導(dǎo)致了每個個體的境遇都比原來更糟。說到底,人口膨脹的問題、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職場內(nèi)卷,還有雞娃,全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困境。 在各種社會困境之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名的一個——有兩個同案的嫌疑犯一起被警察抓獲,接受單獨審訊,他們可以選擇合作(保持沉默),或者選擇背叛(出賣另一個人)。 如果兩個人合作的話,雙方將共同獲益(雙方判一年就出去了);但如果一個人選擇合作而另一個人選擇背叛,那個背叛的人將獲益(戴罪立功,立即釋放),但選合作沉默不招供的人就將蒙受損失(被判十年)。而如果兩個人都選擇背叛呢?則雙方一起損失,各蹲五年。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 很顯然,如果單純就看結(jié)果,每個人都想要個人利益最大化,那你的首選就是背叛。但是對方也是這么想,也會選背叛,最后呢,就會雙輸。也就是說這時候,對于個人利益的理性計算反而將引向集體的災(zāi)難,所以合作才是雙贏的唯一解。 但是困境就在于此,每個人都明白能從合作中受益,但同時又可能受不了誘惑。個中關(guān)鍵是對對方的不信任,這個對方可能是你第一次碰到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你的另一半,你的客戶,或者另一個國家。 當無法確定對方怎么選的時候,就很可能預(yù)期對方會選擇背叛自己,于是自己先選擇背叛對方,最后兩個人雙輸。 這非常像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沖突,比如“雙減”之前很多家長經(jīng)常在一起吐槽,過多的課外輔導(dǎo)班剝奪了孩子的童年、花費了過多的金錢,并一致同意沒必要送孩子去輔導(dǎo)班。然而回到家,一番思前想后,還是偷偷給孩子再多報了兩個班,因為會想:萬一就我家孩子不上了,別家孩子還上呢?那最后我家孩子就要吃大虧。 每個人都這么想,最終一起被綁架到了那個集體利益受損最大的選項上。 再比如,國家之間搞軍備競賽,也許兩個國家都已經(jīng)不堪重負,但也都無法承擔削減軍備帶來的代價。如果你合作而對方偷偷背叛,你就將處于劣勢地位。于是雙方都瘋狂地增加軍備,但誰也無法占得優(yōu)勢,這種信任的缺乏將導(dǎo)致一系列競爭性行動的升級,最后沒有人會贏。 03. 囚徒困境的出路 怎么辦呢?如果是由某個既定系統(tǒng)導(dǎo)致的囚徒困境,需要改變的是那個系統(tǒng),或者通過扭轉(zhuǎn)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和行為來破除現(xiàn)有困境。比如已經(jīng)卷到不行,那么大家一起集體“躺平”,局就破了。 如果存在明確的互動對象,比如兩個個體或者兩個群體之間在進行長期博弈,也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囚徒選擇,有一個經(jīng)研究檢驗、最為有效并能導(dǎo)向最終勝出策略的方法: 三十多年前,研究者組織了一場“囚徒困境錦標賽”,參賽選手不是人,而是電腦程序,也就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了各種策略,然后放到一起PK。比如,有的是極度自私的策略,即每一局都背叛;有的是極度良善的策略,比如不管怎么樣永遠都選擇合作,就相當于生活中的那種“大惡人”和“大圣人”。 那么,好人和壞人最后誰能統(tǒng)治世界呢?一開始是壞人,純良好人死得很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當好人都沒了,剩下的全是壞人,一通互相傷害之后很快就團滅了。也就是說,純粹無條件的暴力和純粹無條件的妥協(xié),都注定會以失敗告終。 但是在這之中,有一種策略傲視群雄笑到了最后,它的名字叫“tit for tat”(Axelrod, 1984),翻譯成中文或許可以叫做“以牙還牙,同時投桃報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它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就三個原則:第一,永遠先選擇合作;第二,在對方背叛后同樣選擇背叛;第三,寬恕,如果對方愿意重新合作,那就回到互惠式合作。 這一策略百戰(zhàn)不殆的秘密,概括來說就是“先以你希望對方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ta,然后以ta實際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ta”(Trivers, 1985)。 也就是說,你先付出合作的善意,如果對方也選擇合作,那就一直合作;在對方?jīng)]有背叛之前絕不先背叛對方,但如果對方選擇背叛,就也馬上選擇背叛;而一旦對方回到合作,就予以寬恕。 這是能夠引導(dǎo)對方進行合作的最佳策略。這個策略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先合作,這是成功的關(guān)鍵,這也證明了孔子所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確性。 同時說明,對于每個人來說,最有利的做法都是假設(shè)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然后才能開啟合作互信、不斷加強的上升態(tài)勢,最終達成互惠合作。我們也看到,雙贏一定要靠善意開啟,但又不能完全依靠無底線的退讓。 但是,這種“以牙還牙”策略也不是沒有陰暗面,比如雙方都是這種策略的執(zhí)行者,一開始可能會合作愉快,然后就一直合作下去。 但是如果其中哪一方不小心“擦槍走火”,或者因為無心之失而背叛了對方,那么就會開始一系列永無止境的報復(fù),還擊、再還擊。正如歷史上曾經(jīng)多次發(fā)生的,兩個群體之間無休無止地爭斗和復(fù)仇,于是它好像也并非萬能靈藥。 因此,后來又提出了一種變體,叫“寬容的以牙還牙”策略,也就是偶爾原諒對方單次的失誤,比如隨機對1/3的背叛行為寬宏大量,既往不咎,就可以打破那種以暴制暴的循環(huán),同時又不至于讓背叛者利用。 04. 在生活中,如何合作?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真實的生活中,生活可要比這種高度抽象、規(guī)則明晰的游戲復(fù)雜得多了。 在社會層面上,我們進化出了道德,后來國家出現(xiàn)后又發(fā)明了法律,來約束那些肆意背叛的人。而在個人層面上,我們會跟很多人互動,但肯定不會也不用盲目地去玩這個游戲。我們可以精心挑選自己的玩伴,比如選擇那些你知道在過去一直比較合作的人,也可以選擇那些別人告訴你能信得過的人,還可以選擇那些從各種角度讓你相信他們會合作的人。 不過,這一切是有前提的:首先,互動是長久的而不是一過性的,如果囚徒困境只玩一次的話,最佳選擇毫無疑問就是背叛,騙一個是一個。第二個前提是大家互相認識,并且有“名聲”這件事情,大家可以通過口耳相傳把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排除在外。 然而,社會變遷帶來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我們從熟人社會走向生人社會了,你不得不越來越頻繁地與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而且我們之間互動的輪數(shù)也在縮短,很多人都是在短期交往甚至只打一次交道就江湖不見了。 于是,名聲網(wǎng)絡(luò)也變得不那么有效了,因為你們可能難得有共同的熟人,聲譽監(jiān)控機制失靈了,即便背叛也很可能逃避懲罰,后果就是我們看到可能各種導(dǎo)向私利的背叛行為比原來的鄉(xiāng)土社會變得更多了。我們之前講過的暗黑式的行為方式的蔓延,或許也和這一點有關(guān)。 在這個過程中,就急需要建立起另一些機制,比如個人征信系統(tǒng)、社會契約等,來彌補傳統(tǒng)聲譽監(jiān)控機制的缺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提供購物評價、就餐評價、酒店評價的網(wǎng)站都是在起到聲譽監(jiān)控和口碑傳播的功能,能夠有效降低剝削和欺騙的風險。 社交媒體也是,現(xiàn)在如果有人干了很過分的事,在社交媒體上一曝光,直接“社死”。 但是這也帶來了弊端,進化而來的聲譽監(jiān)控系統(tǒng)也是那個“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反應(yīng)過于靈敏的警報器,很可能“用力過猛”引發(fā)過度反應(yīng),致使一些輕微的行為付出了與之不對等甚至個人不可承受的代價。 特別在虛擬世界中,畢竟對于網(wǎng)絡(luò)“執(zhí)裁者”來說,對著一個陌生人輕飄飄地打出一些詆毀的話,成本太低了。 如何在缺乏信任的社會中尋找合作,是需要思考的事。 *本文摘選自看理想App節(jié)目《致獨特的你:人格心理學(xué)40講》,內(nèi)容有刪減和調(diào)整,小標題由編輯添加。完整觀點和講述請移步至相關(guān)節(jié)目收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