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適合健身半年以上,訓練痕跡依然不明顯的朋友閱讀。 大家在健身房里鍛煉,可能有不同的鍛煉目標。 不論是想減肥,還是被體檢嚇到。 如果能練出美國隊長般的肌肉,改善體型,總歸是不錯的。 雖然健身房里不少人的體型可以超越美國隊長,但事實上大部分都是使用藥物。普通的健身愛好者,如果自己瞎練,基本不可能練成。 話又說回來,如果在健身房里呆了一年半載的,還練不出肌肉,顯然是浪費時間。不妨根據(jù)身體感覺,改進訓練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教會大家分析身體的感覺、變化,判斷自己是否走上增肌正軌。 借用馬克思一句話:訓練凝結在身體中,就形成了肌肉。 那訓練如何才能“凝結”在身體中。 1、肌肉要感覺酸痛 科學增肌的最佳強度:運動完成后,肌肉應該酸痛三天,且只酸痛三天。 請注意,此處說的酸痛,必需在正常、連續(xù)訓練期間存在的酸痛感覺。如果說是很久不運動,那么只要隨便動一下,身體就會酸痛好幾天,不是說這種類型的酸痛。 肌肉酸痛三天,說明訓練強度足以“撐裂”肌肉,刺激肌肉生長。如果酸痛不到三天,對肌肉的刺激不夠,達不到增肌門檻,訓練蒸發(fā)跑了; 如果酸過了三天,那是訓練強度太大,肌肉無法恢復,肌肉會趨向于精干。那不叫凝結,是焊死壓縮。 2、每次只能訓練1小時(每周3-4次) 大家都知道,每組動作,盡全力只能練8下(8RM)的運動強度,增肌效果最明顯。 這一點,其實誤導了很多新朋友。 所謂8RM練肌肉最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你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 健身新手很難做到,肌肉力量并不是完全用在負重上,而是分走很大一部分去維持平衡穩(wěn)定,這部分平衡的力量可就“飄”走了哦,不會凝結成肌肉。 假設最佳增肌負重是80公斤,由于你發(fā)力不準,擔心握不穩(wěn)杠鈴,擔心杠鈴晃,實際用的負重只有50公斤,另外30公斤被晃走了。你自己還認為是8RM的強度,其實是20RM的強度,練了白練。 1小時的訓練時間,和肌肉酸痛三天的后果,必須要同時滿足,這正是增肌訓練的精髓。 如果訓練2小時才能讓肌肉產(chǎn)生酸痛感,就是典型的運動強度不夠,運動量來湊。增肌效率很差。要知道,就算逛街2小時,這腳也會酸痛幾天,這樣的酸痛,和增肌沒有任何關系。 請大家牢記:如果1小時的訓練,還不能達到肌肉酸痛三天的效果,則說明訓練一定出了問題。要改進,請教練也行,自己去琢磨APP也行,但必須改進動作,把每一公斤負重都準確地壓在肌肉上。 在1小時內,你練多少組,組間休息多久,可以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安排。 結果導向,例如:如果肌肉不酸痛,你自然會增加組數(shù),或者增加重量,減少休息時間。 3、合理補充蛋白質 很多教練都強調:三分練、七分吃。 不過,對于健身新手,初始階段吃東西要求并不高。 基本上,每天只需額外增加10塊錢的高蛋白食物。 推薦的食譜很簡單,每天正常進餐,再多吃兩個雞蛋白、多喝一、兩盒牛奶或酸奶,10塊錢就足夠。 雞蛋白是非常優(yōu)質的增肌補品,至于蛋白粉、增肌粉之類,沒有特殊情況不用吃。 但不要多吃高熱量食品。 雖說蛋白質、脂肪、糖三類食物都能提供能量,但是,蛋白質可以輕松轉化為脂肪和糖,而脂肪和糖,卻很難轉化為蛋白質,僅可通過三羧酸循環(huán)間接轉化為部分非必需氨基酸,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能通過食物蛋白攝入。 蛋白質修復增粗肌肉,是訓練凝結成肌肉的物質保障。 當然,具體攝入多少蛋白質,因人而異,建議采用以下判斷方法: 準備一把卷尺,每天測量腰圍,盡可能保持腰圍不變。 在訓練強度足夠的前提下,如果腰圍有增長,請減少飯量;反之,如果腰圍在下降,不妨再多吃一些。 至于常見的“每公斤體重需攝入2克蛋白質”理論,可以暫不理會,等訓練水平提升后自然會增加飯量。 做到以上3點,就等著訓練凝結成肌肉吧。3個月有感覺,6個月見效果,1年脫胎換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