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州唐鎮(zhèn)曾建有骕骦亭、骕骦橋(今鎮(zhèn)中心醫(yī)院處)。今唐鎮(zhèn)"骕骦坡"傳說是唐成公經(jīng)常放牧骕骦馬之地,隨州有以"骕骦"注冊命名的"骕骦"牌大米、面粉(湖北省著名商標)。 骕骦,漢語詞語,意思是:良馬名。 良馬名 。本作"肅爽"、"肅霜",亦作"骕騻"。 《左傳》云, 唐成公有兩骕騻馬。"今本《左傳》作"肅爽"。 骕骦 sùshuāng ㄙㄨˋ ㄕㄨㄤ [steed mentioned in ancient literature] 良馬名。本作“肅爽”、“肅霜”,亦作“骕騻” 《左傳》:唐成公有兩骕骦馬。一云骕骦,馬色如霜紈。 又,《楊家將演義》:(骕骦馬)碧眼青鬃,毛卷紅紋,四蹄立處,高有六尺。 唐侯有名馬二匹,名曰“肅霜”。“肅霜”乃雁名,其羽如練之白,高首而長頸,故以為名,后人又加馬傍曰“鹔鹴”,乃天下稀有之馬。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鸥Α肚刂蓦s詩》 《后漢書·馬融傳》:“登于疏鏤之金路,六驌騻之玄龍?!?李賢 注:“驌騻,馬名。 《左傳》云, 唐成公有兩驌騻馬?!苯癖尽蹲髠鳌纷鳌懊C爽”。 《晉書·郭璞傳》:“昆吾挺鋒,驌驦軒髦?!?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五:“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程善之 《古意》詩:“羽林孤兒騎上頭,驌驦寶馬吉光裘?!?/span> 鹔鹴 su(第四聲) shuang(第一聲) 古書上說的一種水鳥 鹔鷞 解釋: 1.亦作"鹔鹴"。 2.鳥名。雁的一種。頸長,羽綠。 3.馬名。 4.鼠名。即飛鼠。 5.見"鹔鹴裘"。 6.傳說中的西方神鳥。 7.謂露凝為霜。古人以為鹔鹴飛則隕霜。 鹔鹴” 綿云茫茫,鹔鹴幾行。 雖則叆叇,震翅之暢。 自晝始之,道亦尤長; 舉暮落之。已眠于灌上。 綿云皚皚,鹔鹴一行。 雖則叆叇,震翅之晃。 自晝始之,道亦有半; 舉暮落之,已眠于灌中。 綿云蒙蒙,鹔鹴獨行。 雖則叆叇,震翅之脹。 自晝始之,道亦臨近; 舉暮落之,已眠于灌下。 鹔鹴(sù shuāng):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鳥。鹔,鹔鷞也。五方神鳥也。東方發(fā)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鳳皇?!墩f文》 1.《后漢書·馬融傳》:"登于疏鏤之金路,六~~之玄龍。" 李賢 注:"骕騻,馬名。 2.《晉書·郭璞傳》:"昆吾挺鋒,~~軒髦。" 3.唐 杜甫《秦州雜詩》之五:"聞說真龍種,仍殘老~~。" 4.《楊家將演義》:"(骕骦馬)碧眼青鬃,毛卷紅紋,四蹄立處,高有六尺。" 5.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肆以~~無聞,則捐金市駿,而冏寺馳聲。" 6.程善之 《古意》詩:"羽林孤兒騎上頭,~~寶馬吉光裘。" 7.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唐侯有名馬二匹,名曰"肅霜"。"肅霜"乃雁名,其羽如練 之白,高首而長頸,馬之形色似之,故以為名。后人復加馬傍曰骕骦,乃天下希有之馬也。" 杜詩中的馬——由《秦州雜詩》其五談起 文/周沛 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云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 此為《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五,這組詩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攜家離開華州,前往秦州之后,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又剛剛發(fā)生了鄴城之敗,詩人一路前來,所見的皆是戎馬倥傯、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蕭條景象,因而不免觸景傷情,思緒萬千。 一、觸景傷情:經(jīng)行皆關(guān)情、因草思戰(zhàn)馬 南使,指的是唐代管理牧場的官員。據(jù)《唐六典》卷五載:唐時有六十五監(jiān)牧,“皆分使而統(tǒng)之”,其中“南使十五監(jiān),西使十六監(jiān),北使七監(jiān),東使九監(jiān)”,各使分司管理不同區(qū)域的廐牧與馬、牛等牲畜。另據(jù)《元和郡縣圖志·關(guān)內(nèi)道》“原州”條載:“貞觀中自京師東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州之南,蘭州狄道縣之西,置監(jiān)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jiān)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原州即今寧夏固原縣,秦州在原州以南,正是南使所轄范圍?!缎绿茣け尽穼﹄]右監(jiān)牧諸使亦有記載,指出:“諸坊若涇川、亭川、闕水、洛、赤城,南使統(tǒng)之”;又唐張說《大唐開元十三年隴右監(jiān)牧頌德碑》中有這樣一則舊事:“朝廷宴樂,上顧謂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監(jiān)牧都副使張景順曰:'吾馬幾何?其蕃育,卿之力也’”,都說明,當時的秦州一帶屬于南使的管轄范圍,是唐王朝蕃育飼養(yǎng)馬匹的重要牧場。 杜甫西來,跨隴山、過隴關(guān),途經(jīng)昔日牧場,惟見漫山遍野瘋長的秋草,不禁遙想往日駿馬萬匹的景象。天馬一詞,用漢代典故,此處代指駿馬?!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校骸俺?,天子發(fā)書易,云'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漢樂府中還有《天馬歌》,中有“天馬來,從西極”之句,亦指此事,后即以天馬指代駿馬。仇注從張遠之說改首句為“西使”,即因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天馬事而改之,無非亦是要強調(diào)此地與良馬間的關(guān)系。 秦州之地既然適宜駿馬的蕃育與生長,為何此時卻只見滿山秋草,那成千上萬的群馬去了哪里?詩人旋即給出了答案?!案≡七B陣沒”,浮云亦為駿馬之名,典出《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曰浮云”;同時,浮云又可用來形容馬匹數(shù)量之多,但這如云的良馬如今已消失無蹤,導致它們消亡的原因正在于——連陣而沒?!顿Y治通鑒·唐肅宗乾元二年所載,是年三月,九節(jié)度之師潰于鄴城,“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zhàn)馬萬匹,惟存三千”,“苑馬萬匹,皆連陣而掃地盡矣,故甫傷之”(蔡夢弼語)。 但對此浦起龍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三、四,正形其多。言馬群如云,秋原盡掩,忽然沒去,見草色青青滿山也。諸解不悟'沒’字為出沒之沒,而扯入鄴城軍潰,誤矣”(《讀杜心解》卷三之二)。 郭曾炘對浦氏之說曾作出批駁:“按浦說似有意標新,'沒’可作出沒解,'陣’明是戰(zhàn)陣,以'連陣’替'連群’,恐未安”(《讀杜札記》)。況且如果按照浦氏之解,則下文之“草長”、“聞說”、“仍殘”等語便與此句相矛盾,草之茂盛正因無馬龁之,“聞說”、“仍殘”亦可見群馬消亡,因而不必將此視為眼前實景,理解得太過拘泥,當然也不必定將其與鄴城之事相聯(lián),作者也許只是由草盛而無馬的景象聯(lián)想到安史之亂中大量死亡的戰(zhàn)馬,從而生出感傷之意。王嗣奭即云“由來育馬之盛,望如云錦,今已沒于陣,而秋草不以養(yǎng)馬,故遍山長也”,“今昔盛衰之感,念之慨然”(李因篤語),此種解說就顯得較為通達。往日駿馬萬匹,今則凋零無幾,秋草遍山,惟殘老馬數(shù)匹,向空哀鳴。詩人也許真的看到還有若干殘存的老馬,但向天迥立、哀鳴思戰(zhàn)的“龍種”、“骕骦”顯然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含有某種寓意,詩人由馬及人,在良馬身上賦予了寄托,那么二者究竟何指,杜甫此詩又有著怎樣的深意? 二、托物寓意:龍種、骕骦何謂? 龍種、骕骦,皆謂駿馬?!段簳ね鹿葴唫鳌酚小扒嗪V芑厍в嗬铮?nèi)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牧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又《左傳·定公三年》有“唐成公如楚,有兩驌驦馬”,可見,龍種、骕骦之本意,皆為駿馬之名。由此有人即將此篇視為純詠馬之作,認為龍種、骕骦并無喻指,如孫鑛就表示此詩“全詠馬”,并無寓意。但大多數(shù)學者還是贊同借物寓意之說,認為此迥立之馬,已被賦予了人格,只是其所指究為何人,龍種、骕骦是同指一人,還是分指二人,則又不免異見紛陳、聚訟紛紜。綜而言之,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作者自況說,如趙次公就認為“末句蓋言所余之骕骦,以遺而不用于戰(zhàn),故哀鳴思戰(zhàn)斗也。豈非公自況耶?”邵寶等人亦主此說。但前一句既已言明“聞說”,即“聽說”,則非自指可知,再聯(lián)系其辭官西來之寫作背景,故而此說難以成立。 第二種認為“龍種”、“骕骦”各喻一人。黃希謂前者喻指廣平王李俶,也就是后來的代宗,后者為自比。王嗣奭、吳瞻泰謂前指李俶,后喻郭子儀。盧元昌謂前指趙王李系,后喻郭子儀。自比之說前已厘清,此不贅述。而將“龍種”視為李俶或李系,當是拘泥于“龍種”二字字面之意的解法,也與二人不僅身為皇子,又在安史亂中先后任天下兵馬元帥有關(guān)。 邊連寶對此有很好的辨析:“五六句,本是十字句法,而諸家乃以'龍種’喻代宗為元帥,'骕骦’喻子儀,則是兩句開說矣。如此則上句為不完,下句為不接,反成闕敗,盡可不必。蓋良馬便為'龍種,不必出自天潢矣”’,邊說不僅指明了造成二句分指的原因,還為此聯(lián)提供了一種較為通透的理解方式。邊氏所言“十字句法”是說五六兩句實為“十字對”,“十字對”又稱“流水對”、“走馬對”,指的是上下兩句只敘一事,表一意,對偶卻十分工整自然,所謂十字作一句,“十字對”所形成的并非是對立關(guān)系,而是順承關(guān)系,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等名句,都是典型的十字句法。 因而,較恰當?shù)睦斫鈶菍ⅰ褒埛N”與“骕骦”視為一人,即郭子儀。張溍即曰:“'真龍種’、'老骕骦’,皆指子儀言。望其戮力王室,以建大功。末二句正殷勤屬望之意”。據(jù)《新唐書·郭子儀傳》記載: (史)思明自魏來……子儀督后軍,未及戰(zhàn)。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師南潰,賊亦走,輜械滿野。諸節(jié)度引還。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航橋。時王師眾而無統(tǒng),進退相顧望,責功不專,是以及于敗……魚朝恩素疾其(郭子儀)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 郭子儀軍因遇狂風而潰散,魚朝恩趁機將鄴城之敗的責任推到郭氏頭上,向皇帝進讒言,使得郭子儀被召還,失去兵權(quán),但“子儀雖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禍亂未平,不遑寢食”(《舊唐書·郭子儀傳》)。結(jié)合史實,則詩人以向天迥立、哀鳴思戰(zhàn)之“真龍種”、“老骕骦”來喻指郭子儀,相較其他幾種說法,顯得更為有理有據(jù)。 此外,第六句還有一處異文,“仍殘”處又作“空余”,對此諸家皆認為“殘”、“余”義同,殘即為余,如趙次公就解釋說“唐人語以余為殘”,也就是說用“殘”更符合唐人的用語習慣,更能顯示唐人特色。事實上,“仍殘”與“空余”在意義上還是存在些許差異的,且造成這一差異的關(guān)鍵不在諸家所釋的“殘”與“余”,而在“仍”與“空”。從情感色彩上來講,“空余”似比“仍殘”絕望感更強,情緒更低沉,“仍殘”則在情感表達上略顯積極,仍期盼“老骕骦”能到得到重用。末二句承頷聯(lián)之意,不僅凸顯出“老骕骦”“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想要為國殺敵重整河山的愿望,更流露出“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無奈之感,使得整首詩的基調(diào)更加低回不盡,惆悵滿懷。 三、借物詠懷:杜詩中的馬 杜甫不僅愛詠馬、善詠馬,而且其所詠之馬多有寄托,表面寫馬,實則寫人,在寫馬的過程中,詩人寄寓著自己的人生理想、身世遭際、與對時事的復雜感慨。 早年所作的《房兵曹胡馬》,風格豪邁遒勁,贊美胡馬的骨骼痩硬,雙耳尖尖,四蹄奔騰如飛,行動風馳電掣,如此駿馬可與主人同生死共患難。杜甫不喜歡無骨多肉的肥馬,偏愛痩硬挺拔、俊逸有神的駿馬(見《蘇君廳觀韓幹馬障歌》)。這里所描寫的正是這樣一匹神清骨駿的良馬,反映著青年杜甫的銳意進取之心。正如浦起龍所說,此詩“自是年少氣盛之作,都為自己寫照”,這骨力“輕峻”的有德之馬,正象征著詩人自己,他借馬詠懷,抒發(fā)的是自己想要及早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貶官華州后,杜甫的處境和心態(tài)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寫于此時的《瘦馬行》,亦是以馬自喻,詩人借言傷馬,實則是在傾訴自己內(nèi)心的感傷之情。本是驍勇善戰(zhàn)的良馬,只因追逐敵軍時不慎失足跌倒,便被士卒遺棄,無人喂養(yǎng),并因而患病,變得骨瘦嶙峋,皮干毛暗,滿身污泥霜雪,神情慘淡,境況可憐。詩人寫瘦馬的不幸遭遇與哀傷之態(tài),正是對自己命運與內(nèi)心情感的吐露與表達。詩中“全是自傷淪落”(《杜詩說》),“公疏救房琯,至于一跌不起,故曰'歷塊誤一蹶、非汝能周防’。落職之后,從此不復見君,故曰'見人若哀訴,失主無晶光’。身經(jīng)廢棄,欲展后效而不可得,故曰:'誰家愿終惠,更試春草長’。寓意顯然”(《杜詩詳注》卷六),瘦馬的遭際暗喻著詩人自己因疏救房琯而遭貶謫的經(jīng)歷,對瘦馬的同情也正是其自我感傷之情的自然流露。 與《秦州雜詩二十首》同作于秦州時期的《病馬》,亦是自況之作。表面寫與自己患難相依的老馬在歲晚天寒時節(jié)患病,實則是在感傷自己的年老多病,曾為國家盡心效力,如今卻只能流落邊地。 作于廣德二年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與《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則由觀畫引起,不僅通過對比凸顯曹霸畫馬技藝之高超,贊揚其所畫之馬的與眾不同,更由曹霸一生的升沉榮辱來暗示盛唐繁榮氣象的消逝與動蕩衰敗時代的來臨,蘊含著強烈的今昔盛衰之感,在此過程中,詩人也將自己一生的遭際命運暗含其中。浦起龍《讀杜心解》言:“身歷興衰,感時撫事,惟其胸中有淚,是以言中有物”,正道出了杜甫詠馬寫馬詩的普遍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