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年,在學校一起玩得開心的小伙伴忽然要去歐洲上學。一位朋友的兒子從那所嶄新的國際學校轉學去了加拿大,這是他們從大洋彼岸回歸北京不到兩年之后。 朋友的孩子報了語文、數學、英語好幾個培訓班,一個學前班的小朋友也在為幼升小的入學考試做準備,報了一個輔導班。 親戚家的兒子國際象棋比賽得了大獎,同學的女兒大提琴拉得真棒。 明年孩子就要小升初了,到底是什么政策?要等到什么時候才出來? 學校老師在微信群里提出了新學年的新要求,特別叮囑對薄弱的科目要盡早去校外補習。 孩子在學校和小伙伴關系怎么樣?班里有沒有易怒的家長? 這里,忽略家有中考生、高考生的媽媽,彼時的父母,焦慮達到了峰值。 看到這些如爆炸般的信息,家有寶娃的媽媽不焦慮都不對了。而這遠遠不是奔涌而來的各種消息的全部。 我要靜靜。先來一碗百合蓮子羹,緩緩惱人的秋燥。 望著藍天白云,想一想,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希望孩子過幸福的生活,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不是讓TA進入一所好學校。我們認識的基礎在于好學校必然等于幸福生活。 我們今天投入全副精力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孩子們認為的幸福生活嗎?那一定是我們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必然不錯。但生活中的所謂上,不僅僅是考試的好成績和一所好大學。幸福生活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其中的重要一點在于,過TA自己要的生活。 孩子們從出生就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能力,我們替TA做了無數的選擇,千萬不要掉入一個直線的陷阱:花錢補習=好的學習成績=好學校=好大學=好工作=幸福生活。 所有的機動性在孩子的教育上都納入了這條直線。孩子的時間不斷地被壓榨,提前學習、超量學習成為共識。 孩子們長大了,生活會越來越好,一定是大概率事件。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以今天我們的思維能力,幫孩子選擇最適合TA的學校和學習方式,盡我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有每日每時的努力,更要有靜待花開的從容。 不要期待社會和學校為你的孩子做出樣樣順心的安排,好的教育總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家里有焦慮的媽媽,希望有不那么焦慮的爸爸,或者,不那么焦慮的爺爺奶奶,生活還要繼續(xù),孩子們一天天在長大。 適度的焦慮可以使我們警醒,但不要傳染過分的焦慮給孩子。 當我們奮力奔跑的時候,要時時記得看一下我們?yōu)槭裁幢寂??跑向哪里?/span>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均系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來自“搖搖晃晃地長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