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人的書法,廣泛吸收前人經(jīng)驗,尤其汲取魏碑書法營養(yǎng),成就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唐朝楷書藝術高峰! 唐代杰出書法家輩出,僅僅楷書四大家,唐代占有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學柳公權的書友都知道,在柳公權書法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一幕(右圖)。 也就是說,柳公權所書的幾部經(jīng)典之作,都是裴休撰文。這位柳公權的“好搭檔”、“好閨蜜”,他的書法在唐代也是很不簡單的!除了撰文,當時是的不少寺剎都請其題額。 其撰寫的《圭峰禪師碑》,得到了米芾的高度評價,認為是唐碑中首屈一指的佳作。 裴休行書《本寺帖》 ●裴休(791年—864年 [1] ),字公美。河內濟源(今河南濟源)人,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唐朝中晚期名相、書法家,浙東觀察使裴肅次子 。 裴休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唐穆宗時登進士第,歷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宣武節(jié)度使、荊南節(jié)度使等職。曾主持改革漕運及茶稅等積弊,頗有政績。晚年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少師,封河東縣子。咸通五年(864年),裴休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 裴休博學多能,工于詩畫,擅長書法。其撰寫的《圭峰禪師碑》,貌似柳體,然而風格較柳體更為遒媚勁健。米芾有評:“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p> 裴休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 裴休擅長書法,以歐陽詢、柳公權為宗?!杜f唐書》記載:“裴休長于書翰,自成筆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釋典?!倍洳凇度菖_別集》也稱:“唐世學書甚盛,皆不為釋典所用。梁肅、房融其書不稱。惟裴休深于內典,兼臨池之能?!?/p> 史載裴休的真書、楷書遒媚,行書“尤有體法”,率意天成,卻又法度嚴謹。據(jù)《書林紀事》描述,他“鎮(zhèn)太原時,太山建化成寺,寺僧粉額陳筆硯以俟休。休神色自若,以衣袖墨書之,極遒建”。 裴休《法華經(jīng)》 ●在裴休求學期間,有人將一只鹿送給他的兄長裴儔,裴儔與弟弟裴俅將鹿煮好,讓裴休一起來吃。裴休說:“我們這些窮書生,平時連素菜都吃不飽,今天吃肉,明天該吃什么(意指難以下咽粗茶淡飯)?不應該改變自己的飲食。”最后只有他沒有吃鹿肉。 據(jù)《金山寺志》等有關資料記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裴休送入佛門,取號法海。后成為金山寺的一代祖師。
裴休小楷《大唐重建惠山寺碑記》 ● 裴休喜愛珍寶古玩。他掌理綸誥(皇帝的詔令文告)時,一位表親被調為曲阜邑宰。當?shù)剞r(nóng)民在開墾荒地時,挖出一件古盎。此盎的容積大約三斗,短脖鳥足,圓口方耳,古樸笨重。將上面的泥土洗凈以后,在盎的腰部隱約顯現(xiàn)出九個古篆字,曲阜縣令也不認識。兗州有個書生姓魯,能用八體寫字??h令將這個書生找來,拿出盎讓他辨認。他說:“這是大篆,不是現(xiàn)今通行的字體,我曾經(jīng)學過。這九個字是齊桓公會盟于葵丘時鑄造的?!币卦讓λf的話感到很驚奇,等到拿來篆體字的書籍來對照檢驗,覺得字跡的筆畫相似。邑宰將盎送到裴休家里。裴休認為這是春秋時的器物,非常珍愛,視同國寶。他在工作之余,特意請親朋好友前來觀賞,此盎之后便被人們稱為京城里的至寶。 后來,裴休主管貢舉,以為學生要求觀賞他收藏的盎。一天,裴休擺下酒宴,請學生、弟子到家中聚會,將盎拿出來,擺在院子,大家圍著鑒賞。只有中書舍人劉蛻認為,這不是春秋時的器物,而是近代偽造的贗品。裴休不悅,向他詢問原因。劉蛻說:“我自幼學習《左氏春秋》,書中記載齊桓公九次召集諸侯,樹立威信,奠定霸主地位??鹬耸堑诎舜巍S謸?jù)《禮經(jīng)》記載,諸侯在五月下葬,等結成同盟的諸侯到了,就開始進行埋葬,然后舉行拜祭,拜祭以后是早、晚哭喪,哭喪以后確定謚號。然而葵丘會盟確是齊桓公生前的事情,但那時他還沒有得到謚號,所以這是一件近代偽造的贗品。”裴休這才恍然大悟,命令人把盎打碎,然后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圭峰禪師碑》 明故宮拓本 欣賞 此版本尺寸29厘米×30厘米,大中九年裴休撰書,明拓本,壬申自跋,二十七開,一冊。“同中書”之“同”字未損,《歐齋藏碑帖目錄》著錄。 《圭峰禪師碑》全稱《唐故圭峰定慧師傳法碑并序》,又名《圭峰定慧禪師碑》,簡稱《圭峰碑》。公元855年立,此碑由唐代書法家裴休撰文并書,柳公權篆書額。碑現(xiàn)存陜西戶縣草堂寺。此碑筆筆謹嚴,清勁瀟灑,結構尤為精密,取法于歐、柳,是唐碑珍品。
【1】 《圭峰定慧禪師碑》
【2】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并序;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裴休撰并書;金紫光祿大夫守工部尚書上柱國
【3】河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柳公權篆額;圭峰禪師,號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釋迦如來在世八十年,為無量人天聲聞菩薩說五戒、八戒、大小乘戒、
【4】四諦、十二緣起、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世諦第一義諦、無量諸解脫三昧總持門、菩提涅槃,常住法性,莊嚴佛土,成就眾生,度天人教,菩薩一切妙道,可謂廣大周密。
【5】廓法界于無疆,徹性海于無際,權實頓漸,無遺事矣。最后獨以法眼付大迦葉,令祖祖相傳,別行于世。非私于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顧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
【6】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自迦葉至達摩,凡二十八世。達摩傳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為五祖,又傳融為牛頭宗,忍傳能為六祖,又傳秀為北宗,能傳會為荷澤,
【7】宗,荷澤宗荷澤于宗為七祖,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又傳東京照,圓傳大師,大師于荷澤為五世,于達摩為十一世,于迦葉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
【8】大師本豪家,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偶謁遂州,遂州未與語;退游徒中,見其儼然若思而無念,朗然若照而無覺,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謁荊南,荊南曰:“傳教人也,當盛于帝都?!睆椭]東京照,照
【9】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后謁上都花嚴觀,觀曰:“毗盧花藏,能隨我游者,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三章,深達義趣,遂傳圓覺。在漢上,因病僧付花嚴句義,未嘗聽受,遂講花嚴。自后乃著圓覺、華
【10】嚴及涅盤、金剛、起信、唯識、盂蘭、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抄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鴶⒅?,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凡九十余卷。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
【11】待,冥物我而獨運矣。議者以大師不守禪行,而廣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侈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
【12】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
【13】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郍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
【14】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禪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
【15】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大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龍。遇
【16】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訶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扷,汲汲
【17】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敬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大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
【18】斂,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
【19】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余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20】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師以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圓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師。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征入內殿,問法要,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
【21】院,儼然如生,容貌益悅,七日而后遷于函,其自證為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毗,初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今悉斂而藏于石室,其無
【22】緣之慈可知矣。俗歲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戒深明:形質不可以久駐,而真靈永劫以長存,乃知化者無常,存者是我,死后舉施蟲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
【23】去。其余住持,法行皆有儀則,違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闡真宗,追謚定慧禪師青蓮之塔。則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鑿;且使其教,自為一宗,而學者有所標仰也。門人達者甚眾,皆明
【24】如來知見,而善說法要?;驇r穴而息念,或都會而傳教,或斷臂以酬德,或白衣以淪跡。其余一禮而悟道,終身而守護者,僧尼四眾,數(shù)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傳于后者,紀于別傳。休與大師、于法為昆仲、于
【25】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內外護,故得詳而敘之,他人則不祥。銘曰:如來知見,大事因緣。祖祖相承,燈燈相燃。分光并照,顯說密傳。摧邪破魔,證圣登賢。漸之者入,頓之者全。孰紹孰興,圭峰在焉。
【26】甚大慈悲,不舍周旋。以引以翼,恐迷恐顛。直示心宗,傍羅義簽,廣收遠取,無棄無捐。金湯魔城,株杌情田。銷竭芟伐,大道坦然。功高覺場,會盛法筵。不染而住,淤泥青蓮,性無去來,運有推遷。順世而嘆,眾生可憐。
【27】風號晚野,濤摧夜川而去,溺者誰前。巖崖荊榛,阻絕危懸。輊錫而過,踣者誰肩。不有極慈,孰能后先。吾師何處,復建橋舩。法指一靈,徒余三千。無負法恩,永以干干。大中七年正月十五日兼奏請塔額謚號當日。
【28】號當日 。尉兼右街功德使,驃騎大將軍,行***騎衛(wèi)上將軍*****食邑三千戶王元宥施碑石。大中九年十月十三日建一鐫玉冊官邵建初刻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