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云:“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span> 生活中,相信我們很多時候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平時感覺自己的心態(tài)很不錯,做事前把一切都規(guī)劃得很好,但是一遇到事情,立馬內(nèi)心就起伏不定,甚至驚慌失措,把自己的計劃全部打亂,從而迎來失敗。 為何會有這種現(xiàn)象?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做到鎮(zhèn)定自若呢?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遇事容易慌亂這是心的功夫修煉不到家的緣故。 如何才能修心使得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強大?王陽明給出了以下三個辦法。 01 人需要在事上磨 ?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在學習時也遇到過這種疑惑,他問王陽明:“無事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修為很好,心境也不錯,可一旦意外來臨,內(nèi)心就會慌亂,導致手忙腳亂,使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這是什么緣故呢?” 王陽明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yǎng),如此就會養(yǎng)成好靜的毛病,所以一旦遇到突發(fā)事情,心就會亂?!?/span>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一天,蘇東坡坐枯禪覺得心有所獲,便得意地做了一首偈子來表達他的境界,詩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span> 佛印看了以后,評價了兩個字:“放屁”。 ? 蘇東坡聞言氣憤難當,連夜乘船去找佛印質(zhì)問,佛印見到蘇東坡怒氣沖沖的樣子,笑問道:“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讓我兩個字就打過江來了?” 蘇東坡如挨了當頭一棒,馬上就恍然大悟了。 蘇東坡這樣的心境在生活中很多,沒事時,總認為什么都能做,有人遇到挫折了,勸他人要堅強;跟人爭吵時,勸人要大度;不敢去追求愛情時,勸他要鼓起勇氣…… 我們把道理說得頭頭是道,比之哲學家和專家也不逞多讓,可一旦自己遇到了這些事,比誰都消極,小氣,沒勇氣。 ? 之所以會如此,根本原因就是心不夠“定”,就像沒有風吹的池水,看著也很平靜,可當你投進石頭時,它就動了起來。 我們見到很多人在無事時都穩(wěn)如泰山,情緒控制自如,其實都是虛的,只不過因為沒遇到事,沒情緒產(chǎn)生,所以才會內(nèi)心沒有動靜,一旦情緒來了,立馬就會失去自制力,從而做出荒唐的事來。 如何才能真正的心定呢?王陽明給出了解決的方法:事上磨。所謂事上磨。不是要你非要去經(jīng)歷什么驚心動魄的大事,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 任何事情要想做到,除了知道要怎么做,更要自己通過做去磨練,才能真正做到。就像上文說到了,人生需要勇氣,我們不能光知道這個道理,還要去思考,怎么做才能讓自己變得有勇氣呢? 比如,可以通過讀書和鍛煉增加自己的自信,來讓自己變得更有勇氣,唯有真正去做了,那么才能真正在做事時能夠勇敢。 所以說,人必須通過做事來磨礪自己的心境,如此才能“靜時心也定,動時心也定”,做到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02 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功 ? 王陽明對別人的成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傳習錄》試問道:孔子刪述六經(jīng),在他之前周公也能做,那周公為何非要留給孔子? 他解釋說,其實孔子也想做周公的偉業(yè),但孔子所處的環(huán)境是“禮崩樂壞”,他必須要刪述六經(jīng),以正人心。同理,周公也想做堯舜的偉業(yè),但因為當初天下需要禮樂之法來治世,所以他必須制作禮樂。 從中我們能學會什么道理呢?那就是:每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這是無法復制的。 ? 我們想要成功,就不能想著照搬別人的方法,而是需要在身心上用功,走出一條屬于自己個性的路子。 如今的社會上,一旦有個名人出現(xiàn),就會有人給他總結(jié)成功經(jīng)驗。比如馬云、雷軍等人成功后,不少以他們?yōu)闃祟}的成功學出現(xiàn),在職場上大行其道,但翻開一看,不過是一些大而化之、模棱兩可的大道理,聽上去頭頭是道,可是真的學著去做,真正成功的能有幾個呢? 他們的成功并不是自己照搬他們的方法就能復制的,因為每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環(huán)境不同,機遇不同,擅長的領域不同,遇到的人更是不一樣,如果你死板地想去復制別人的模式,這就好比刻舟求劍,徒惹人笑話。 ? 方法是死板的,智慧才是活的。要想自己真正的遇到事情能心態(tài)平和、做出一番成績,如王陽明所說,唯有鍛煉了一顆“明”的心,才能判斷時機,才能在機遇蒞臨時,果斷抓住它。 要想達到這個境界,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生活中要學會跟自己比,不要想著別人如何,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比之前有所長進,不要因為別人比自己差就自得,也不要因為別人比自己厲害就沮喪。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機遇和天賦,靜下心來做好自己,自己通過實踐積累的經(jīng)驗和方法,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智慧。 03 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边@是王陽明在《傳習錄》的一段話,意思是我們感覺內(nèi)心煩躁的時候,就要靜坐,因為懶散不想看書時,就去看書,這是治愈人們?nèi)毕莸囊粍┝妓帯?/span> 總的來說,就是要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雖然這會讓人很痛苦,但在生活和工作中,本就不可能事事如意,你不做這件事,那么還有下一件更痛苦的事情等著你。 而且,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未必只有痛苦,某位哲學家說過一句話:“只要一個人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頂尖,那么讓他去做另一件事,他一定不會做得太差!”一個人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正是磨練你內(nèi)心的最簡便的招數(shù)。 就像工作一樣,自己不想做銷售,又沒別的好工作,又不愿意將就,那么過了幾年,自己還是一個職場小白的狀態(tài),跟陌生人說話就緊張,遇事不知道怎么處理。 ? 但其實換個角度想,可以把這一段工作的經(jīng)歷當作人生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可以了解這個行業(yè)的艱辛,鍛煉口才和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也增長了見識,這些都是收獲和成長。 所以說,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想著一定要做自己滿意的事情,抱著這種眼光去看待事物,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眼界在不斷擴大,遇事更加鎮(zhèn)定,做事也更加得心用手,這樣遇到問題時,處理起來會變得熟練,去從事別的工作,也能手到擒來。 很多道理,懂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遇事時驚慌失措,那么說明你可能“行”得不夠多,知行合一才能成事。希望生活中的大家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