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世的《道德經》版本,與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五千言》相比,改動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話中,有160多句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使老子原來的主題內容和思想體系遭到嚴重破壞。 ![]() 馬王堆帛書《老子五千言》 其中僅因為避諱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5個皇帝的名字,而產生的更改就達100處之多。 ![]() 漢高祖劉邦 第一處篡改,它的名字可能是錯的。馬王堆帛書《老子五千言》分為甲乙上下兩卷,“德經”在前,“道經”在后。而傳世版《道德經》,這名字一聽就是滿滿的儒家的味道,一上來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品德。 《老子五千言》在這兩千年間被大量篡改。 現(xiàn)行的《道德經》版本,就是小孩,也能背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的開篇語。 ![]() 馬王堆漢墓出土 然而根據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五千言》“道經”部分與現(xiàn)在的《道德經》相比,有所不同。馬王堆帛書中寫的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因為在西漢的第二位皇帝叫劉恒,按照古人避皇帝諱的傳統(tǒng),也就犧牲了《老子五千言》原文,將“恒”換成了“?!?。而就是這一字之差,傳達的意義可是千里之謬。 “非恒道也”的“恒”字表達的是,世間大“道”是永恒不變的。宇宙的基本原則就是一直在變化。年有四季更替,草有枯榮,人有生死,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 一個“?!迸c“恒”字的區(qū)別,就把老子的哲學完全曲解了。 再舉例一處篡改,傳世版《道德經》寫道“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的雕琢,才能做成器具。這里用來比喻能擔當大事,或者做出大事業(yè)的人,成就都比較晚。 ![]()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只要堅持努力不放棄,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而馬王堆帛書《老子五千言》寫的則是“大器免成”。 這一處的篡改,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儒家學說所倡導的“積極入世”,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儒家主張修身齊家,就是讓你活到老學到老。就算是七老八十,也要有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宏圖大志。 馬王堆帛書《老子五千言》的本意是:人才的形成過程不用過多干預,真正能成就大器的人,他順應自然便能成才。 而今本《道德經》則是強調持之以恒的堅持,有很強的人為干預的意味在其中。 如此一來,還是能夠看出,道儒兩家愛后來經歷了一番博弈,從這一處改動中看到后來《道德經》的多處篡改,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服務于儒家學說。 ![]() 近幾百年來,由于傳世本《道德經》和《老子五千言》原版內容差別越來越大,加之又受到了儒家學派的競爭打壓,很多古今儒派學者給《道德經》的“無為之學”帶上了不上進,消極回避問題的歪帽子。 隨著馬王堆帛書的出土,人們才發(fā)現(xiàn),《老子》根本就不是無為之學。 帛書《老子五千言》中,有83個“無”,5個“無”,而傳世本《道德經》把83個“無”全改成了“無”,徹底淹沒了老子區(qū)別定義使用“無”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書《老子五千言》中的“無”,表示的是虛擬的“沒有”。 而對于“無”,帛書《老子五千言》以“無名,萬物之始也”做出了專門的定義,指明“無”字專門用來描述“萬物初生萌始的狀態(tài)”?!俺跎仁肌庇袃煞N情形,一種是單向的開始,也就是開始之后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一種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盁o”這個定義的目的,就是讓讀者能夠準確理解,與“始”相關的一系列詞組的含義,比如“無為、無知、無事、無道、無德、無不治、無敵”。 也就是為了讓讀者能夠區(qū)別其書中“無為與弗為、無有與弗有、無名與弗名、無敵與無敵”的不同含義。在這個定義中,“萬物”既包括了“天地”這樣大而遙遠的事物,也包括從前的,當下的、未來的、有形無形的、有象無象的、無窮大和無窮小的一切事物。而“無名,萬物之始也”,到了傳世本《道德經》,變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將定義的主體由“無”變成“無”,再將“萬物”改成“天地”。 不僅使“無”應用于“始”的范圍極大地縮小了,原著中83個“無”字的消失,也徹底使“無”的概念及其所討論的內容,令人無從知曉和分辨了。 了解了帛書《老子五千言》中“無”的含義,就能理解老子主張“無為”的真諦?!盁o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有兩層含義。一是探尋事物起始狀況的作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作為,一種是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的作為;二是清零復位,使生命系統(tǒng)清零復位,使系統(tǒng)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的行為。 這樣再去讀帛書《老子五千言》里的這句話,“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就可以正確理解了。 “無知”指的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或使生命內環(huán)境清零復位的知趣 ?!盁o欲”則是指探索未知,或是實踐超級低覺醒狀態(tài)的愿望?!盁o不治”是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問題,消滅在初始狀態(tài)。 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過科學的生命修煉實踐,而使人脫凡入圣,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和生命質量的積極方法。 再看傳世本《道德經》,它把這句話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歷朝歷代直到今時,人們對它的解釋,幾乎都是“常使人民不執(zhí)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于無所作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難怪朱熹都批評:“老子所謂無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極的”。這和其作為我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家,顯然是不相匹配的。 ![]() 宋代理學家朱熹畫像 隨著馬王堆墓穴出土的《老子五千言》,時隔兩千年后,終于還《老子》清白于歷史和天下了。 《老子五千言》的思想之一是,先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真實的世界,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點。順應“道”的邏輯,引導自我走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靠外界條條框框壓制自己、矯正自己。 那么問題來了,你覺得一個人一生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是向《老子》所言的命中注定順其自然的?還是可以通過人為外在條件的加持成就的? ![]() 我命真的由我不由天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