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托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中國歷史上很普遍的現(xiàn)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托孤大臣,歷史上托孤大臣為何總無好下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托孤于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我們更近的咸豐皇帝托孤于當(dāng)時(shí)的在任軍機(jī),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我們熟知的托孤后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就是在權(quán)力交給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們要么一人獨(dú)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么干脆鬧分裂搞斗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由此看來歷史上的托孤大臣大都沒好下場,但為什么白帝城托孤得到善終? 當(dāng)年劉備稱帝后,因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假托為關(guān)羽報(bào)仇之名,親率七十萬大軍征討東吳,但沒多久就被東吳陸遜打敗。劉備兵敗逃到白帝城,沒多久劉備就一病不起,他自知來日無多,于是就開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此時(shí)劉備心里非常清楚,他剛剛建立起來的蜀國政權(quán),以諸葛亮為首的朝中大臣對他雖然十分忠心,但是對自己的兒子忠心不忠心他就不知道了。不過劉備此時(shí)能夠選擇的最佳托孤對象,也只有諸葛亮。于是劉備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后事。 諸葛亮趕到白帝城后,帶來了劉備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劉備見到諸葛亮后,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有幾句心腹話要對丞相說,你們其他人先退下。其他人退出后,劉備首先談到了繼承人劉禪的問題,諸葛亮感嘆說: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意思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聽到后,寬心地表示“審能如此,吾復(fù)何憂(若真能如此,我也就沒什么擔(dān)心了)! 白帝城托孤事件。這是歷史上口碑最好的一次托孤。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克盡職守,第一是為完成囑托,第二也為自己賺得了“鞠躬盡瘁”的歷史鑒定,以至后世把他當(dāng)作偶像爭相模仿。我對諸葛亮本人也是由衷佩服的,原因首先是他講義氣,盡其所能地完成了哥兒們交給的任務(wù),這一點(diǎn)并不次于關(guān)公,享受后世香火一點(diǎn)都不過分。其次是他極具政治才能,劉備并沒有選錯人,最難治的蜀漢是三國之中治理的最好的,實(shí)屬不易。 有人會說,劉禪弱智啊,多虧有諸葛亮,要不早亂套了。請問,劉禪弱智的證據(jù)在哪里?諸葛亮壓根兒就沒有讓劉禪管過一件事,拿什么判斷他是否弱智,只能說他膽小、窩囊,這個倒很明顯地被看出來。只能說是劉禪沒有治理國家和臨危決斷的經(jīng)驗(yàn),這正是拜諸葛亮所賜啊,你不給他機(jī)會,他拿什么有經(jīng)驗(yàn)。 總的來說,諸葛亮在歷史上是被廣泛認(rèn)可的,公、忠、能三項(xiàng)全能,歷史上并不多見,他的“忠”更是千古佳話。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是幸運(yùn)的(和劉禪搭檔),功和名自己收著了,泔水缸卻有人幫著頂。因此說白帝城托孤是劉備給諸葛亮最善意的套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