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初,性本懶。懶乘以時間等于惰,惰乘以時間等于怠。 管理者如果不去管理人性,那么你得到的結果就是:不可能做不到太難了搞不定沒辦法! 二戰(zhàn)期間,美國軍事統(tǒng)帥巴頓在一份報告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犧牲的盟軍戰(zhàn)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傘時,降落傘失靈而導致摔死的。巴頓很憤怒,叫下面的人叫趕緊查辦此事,不能讓戰(zhàn)士沒有死在戰(zhàn)場,在跳傘時白丟了性命。 但下屬也很無奈,他已經找過廠家無數(shù)次了,廠家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下屬也將溝通的情況如實告訴了巴頓。 巴頓聽到下屬的反饋后,愈發(fā)生氣,后來讓下面的人把這位廠長找來,并且讓廠長背降落傘包從高空中跳下去。 巴頓還告訴這位廠長,要不定期抽傘包讓廠長跳,最后的結果就是,從此戰(zhàn)士們再也沒有因為降落傘失靈而發(fā)生事故。 管理者不懂人性 做不好管理 制度和機制出來了以后,要看這個制度和機制是否打動了員工,沒有打動,該制度和機制就是一個擺設。 有一段時間,華為伙食補貼直接打到工資里,海外員工舍不得吃,都想多攢點錢回來買房子,結果很多員工的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 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任正非責令人力資源部門修改了相關政策,無論員工吃多少,公司補一半,吃得多就補得多,吃得少就補得少。 結果大家都挑好的吃,員工吃飽了飯干活就更有勁了。后來一算,公司的伙食補貼反而減少了。 “利益、人性、效率”是華為所有管理的魂。在理解了利益、人性和效率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機制才能打動人心,才能實現(xiàn)企業(yè)和員工雙贏。 人是圖利的 趨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繁衍生存的基礎。 無利不起早,出門三分利,有錢能使鬼推磨,威逼利誘,都是在描述“利”的重要作用。 任何不尊重員工利益訴求的管理行為,最終都只能被證明是失敗的。 所謂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離不開利益和身份這個重要的前提。 真正聰明的管理行為,是利用員工對利益的追求,統(tǒng)一員工的目標,從而結成利益的共同體。 和尚給眾僧分粥,僧多粥少,如果自己先挑,一定會挑最多的,公平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這就是人性;但如果自己最后挑,讓眾僧先挑,他就會分的盡量公平,讓自己不吃虧,這就是利用人性。 利,既包括物質上的收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滿足。 許多管理者只會用物質上的利益來激勵下屬,這種方式后患無窮,一旦公司的發(fā)展陷入停滯,管理者就無法再滿足員工的訴求,此時員工心態(tài)的改變已經即成事實,最后的結果就是揮淚換人。 因為,加薪帶來的滿足感和激勵作用,不會超過三個月,過了這個時間,激勵因素就變成了保健因素,一旦停止或者缺失,員工就會牢騷滿腹,看不到希望。 精神上的利益訴求,需要調動,更需要滿足。兩者比較,調動精神上的需求,更為重要, 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學會營造氛圍,營造上進、學習、參與和結果導向的團隊環(huán)境,同時有意識地制造壓力感,讓員工從單純地關注物質,到關注精神上的回報。 精神上的滿足感是長久而充實的,如果一個人只盯著物質利益,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滿足感極度缺失。 所以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運用,核心并不在于了解員工需求從而滿足它,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的需求,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達到激勵的效果。 這才是真正的激勵之道。 人是需要被認可的 無論什么年齡階段,無論做到什么位置,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認可。 不僅需要親人的認可,朋友的認可,同事的認可,領導的認可,更還需要對手的認可,敵人的認可,包括下屬的認可。 當人取得成就的時候,認可讓人體現(xiàn)價值;當人遇到挫折的時候,認可讓人燃起熱情和希望;當人付出的時候,認可讓人感受到回報。 認可似乎就是動力的源泉,一旦認可缺失,就會喪失安全感和存在感,就會形成落差,內心會感覺沒有寄托,進而失去前行的動力。 所以,無論是上下級之間的管理,還是同事間的合作,認可都是極為重要的前提,不可或缺。 泰戈爾曾經說:指責別人最容易。指責的容易,對應的就是認可的難,人都需求被認可,偏偏認可他人成了最難的事情。 這和人性有關——人都是自我的。所以我們常常過多看到自我的亮點,而忽略別人的付出;我們常常關注自我的需求,卻忽略他人的感受;我們需要彰顯自己,也就常常無意識地貶低別人。 事實上,員工被認可后帶來的向上的動力,遠遠大于被批評后帶來的向下的阻力,因為前者是順應人性,后者是和人性較勁,前者的力量是兩個人的合力,后者的力量是一個人的力量再減去被批評帶來的阻力,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位置越高,越孤獨,越需要認可。所以下屬要學會認可上級,讓他有成就感;而管理者也要意識到,你對面的員工,和你一樣需要認可,這就是人性的使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