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溫補脾腎法治愈肢端冰冷一例 岑某,37歲,男。 初診∶1973年12月1日。 主訴及病史;素體陽虛,常自覺肢冷怕涼,每至冬季,雖南方氣溫常在10℃以上,畏寒之感仍很嚴重,即在室內(nèi)亦覺四肢不溫,以點溫計測定較常人一般低1~1.5℃左右。因此每屆天寒必著棉衣棉鞋及手套始能免于凍傷。平時肢倦易疲,飲食不多,小便清長,夜間尿頻尿多,大便微溏。 診查;見患者手足皮膚不澤,肢端蒼白冰冷,微有發(fā)青,手掌及足遮微有汗?jié)瘢直臣白惚掣稍锒?,一般均無痛感。唯寒冷過度,時微有疼痛。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沉而緩,兩尺無力。 辨證;予思此四末涼冷之證,源于脾腎虛寒,陽氣不足,不能溫四肢之故。 治法∶法當以溫補脾腎為先,方用附桂理中丸加減。 處方∶熟附子9g吉林參12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6g 二診∶服藥4劑后,自覺精神有加,疲勞感減輕,食欲好轉(zhuǎn),胃納增加,畏寒已減;唯肢冷尚不見明顯改進。舌脈同前。乃加重前方劑量再服。 處方;熟附子15g吉林參15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 三診;服藥4劑后,諸癥明顯好轉(zhuǎn),為鞏固療效,再服前方藥8劑。然后服自擬之甘泉片,以臟補臟,每日15片,日3次分服。先后堅持服藥1年,體重增加,食欲明顯改善,睡眠良好,精神倍增,夜尿減少,四末冰冷基本消失,冬日不再凍傷。 【按語】肢端冰冷,以冷為主,色多蒼白很少見紫藍也,一般疼痛甚微,中醫(yī)認為主要因于脾腎陽氣.不足,所以溫補脾腎之劑長期服用常可收功。近年來此證已引起國際上之重視,日本漢方醫(yī)家稱之為"冷癥",與我國虛寒實為一證也。冷感可見于全身各部位,或一處或五六處不等。發(fā)病的原因與體質(zhì)關系密切,環(huán)境因素亦為重要原因。特別是近年來生活模式的改變,如空調(diào)冷氣的廣泛應用,電冰箱的普及,冷飲、冷食、冰涼水果等使此證驟然增多。山木巖氏認為此證形成緩慢,主要是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毛細血管痙攣,熱中樞受到抑制所致。治療宜辨證用方,常見有氣滯痰郁、氣滯血瘀、脾腎陽虛、心腎陽虛等型,常用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桂枝人參湯等劑治療。 十、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愈偏頭風一例 譚某,女,33歲。 初診∶1984年12月5日。 主訴及病史;10余年前始發(fā)左側(cè)偏頭痛,一般多與月經(jīng)來潮相一致。每次發(fā)作前日先有頭沉頭脹、精神郁悶不舒,繼之左側(cè)眼眶、太陽穴則見劇烈之頭痛,并逐漸向全頭部擴散,脹痛欲裂,痛苦不堪。常同時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用麥角胺咖啡因始見緩解。此次發(fā)作,系在分娩之后,因加工毛衣,每每勞動至深夜2點而誘發(fā)。 診查∶見患者顏面發(fā)青,口懶言而且慵張,頭眩暈而體蜷臥,兀兀欲吐,不敢轉(zhuǎn)側(cè)。口唇與上肢發(fā)麻,左眼眶及太陽穴脹痛劇烈,舌質(zhì)淡紅而胖,苔白而膩。脈弦而數(shù)。 辨證∶為偏頭風。考慮為風痰阻絡所致。 治法∶治以化痰熄風,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處方∶制半夏9g天麻9g茯苓12g陳皮3g白術9g甘草3g大黃9g 二診;患者服藥1劑即瀉下三四行,立覺胸膈寬松,情志舒展,頭痛大減。服藥2劑頭痛頓止。予思"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然患者此病由來已久,且又周期性反復發(fā)作,非加搜風通絡之藥不足以取效也,乃修改前方,繼服善后。 處方∶半夏9g天麻9g川芎9g白芷9g細辛3g地龍9g僵蠶9g茯苓12g白術9g蔓荊子9g陳皮3g 按語偏頭痛中醫(yī)稱為偏頭風,其病機為邪氣流連、阻遏經(jīng)絡、氣血壅滯、血脈痹阻,發(fā)為頭痛;其病因或為痰濕,或為風火,或為氣郁。其治法當以祛風通絡為主,并以除痰化濕、清熱熄風、疏肝解郁等法作針對病因之治療。在臨床治療中,古今醫(yī)家均重視與頭風害目之鑒別,以其誤診誤治易致眼盲也。張戴人治一婦頭偏痛五七年,尋至失明,投大承氣始得緩解。傅仁宇《審視瑤函》專立有左右偏頭風癥一章,指出"左右偏頭風,發(fā)則各不同,左發(fā)則左壞,右發(fā)則右壞,人多不為慮,致使失光明"。近代何拯華有頭風害目之病案,何廉臣釋作腦充血,以為新發(fā)明之病理。均以偏頭風與頭風害目為一病也。實則不然,蓋偏頭風即今之偏頭痛,頭風害目指今之青光眼而綠風內(nèi)障。兩病癥狀類似,病理迥然不同?!堆劭讫埬菊摗分赋鼍G風內(nèi)障"初患頭旋偏頭痛,額角相牽是綠風,眼眶連鼻時時痛,悶澀生花黑白紅"。眼內(nèi)生花黑白紅實講的是如虹之視。即是說綠風內(nèi)障之初起雖有偏頭痛,必有視蒙、眼痛、虹視,且為常見癥狀。如輔以測眼壓等??茩z查,庶幾可免誤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