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桂 1.簡述葉桂對溫病學的主要貢獻及對后世的影響。 首創(chuàng)衛(wèi)氣營血辨證綱領,揭示溫熱病的傳變規(guī)律,建立溫熱病的治療大法,總結出“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使溫熱病的治療方法漸趨完善。重視察舌驗齒之法對溫熱病及其病變部位、津液存亡、病情預后轉歸等的診斷價值,被后人奉為溫病診斷之準繩。 ![]()
2.試論述葉桂的胃陰學說。 葉氏結合溫病容易耗損胃陰的特點,系統(tǒng)探討胃陰的病因病機,總結胃陰虛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四種:一是素體陽盛,五志化火傷陰;二是五味偏勝,過食辛辣溫燥之品;三是素體陰虛,或年老陰虧,復加外感溫熱燥邪,劫耗胃陰;四是熱病后期肺胃陰傷。胃陰虛常見于溫病、咳嗽、肺痿、血證、泄瀉、嘔吐、虛損、不食、便秘、失音等多種病證。倡導以甘平或甘涼濡潤為主的濡養(yǎng)胃陰之法。在具體用藥上,葉氏本仲景麥門冬湯之意化裁,喜用沙參、麥冬、石斛、扁豆、山藥、粳米、甘草之類。 3.試述葉桂陽化內風說的主要內容。 認為“陽化內風”的病機是肝風內動,為“身中陽氣之變動”,“非外來之邪”。 產(chǎn)生肝風的病因病機,或由于腎陰虧,水不涵木,或由于平昔怒勞憂思,五志氣火交并于上,或由于肝血腎水兩枯,陽擾風旋,或由于中陽不足,陽明絡脈空虛,總與厥陰肝木有關。針對“陽化內風”的病機,提出了“滋液息風”、“鎮(zhèn)陽息風”、“和陽息風”、“緩肝息風”、“養(yǎng)血息風”、“介類潛陽”等多種方法。重視人體之正氣,認為養(yǎng)血、滋液、緩肝及甘溫益氣諸法,都在于培補人之正氣,再用鎮(zhèn)陽、和陽、潛陽之品以調和陽氣之變動,從而達到息風的目的,至于全蝎、蜈蚣、地龍、鉤藤等息風之品,反而少用,這正體現(xiàn)了葉氏治病求本的思想。 4.試論述葉桂久病入絡說。 葉氏認為,從病之新久,有在經(jīng)、在絡,在氣、在血之分而言,“其初在經(jīng)在氣,其久入絡入血”。痛勢沉著、形堅似梗,或癥積有形,著而不移,是為絡病的顯著特征。絡病之痛有虛實之分,瘀實則痛而拒按,絡虛則痛而喜按。對于絡病的治療,辛潤通絡法是其用藥大法,強調絡以辛為治,蓋辛則通,使血絡瘀 滯得行,氣機調暢,邪去正安。有辛潤、辛溫、辛香、辛咸通絡等法。久病入絡,當以丸劑緩攻為上,即葉氏“久病當以緩攻,不致重損”之義。 ![]() 5.試論述葉桂對虛損病證的治療特點。 (1)甘藥培中,以護養(yǎng)脾胃為關鍵。 (2)血肉填精,主張酌取質重味厚、填補滋養(yǎng)的血肉有情之品治療下?lián)p。 (3)安谷精生,治中損貴在“安谷”,理下?lián)p重在“精生”,中、下兼顧。 |
|
|
來自: 禪指號乾坤 > 《中醫(y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