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些親情會以最美好的形式留在我們心中,而我們卻常常忘記了走進他們的世界。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幾個禮拜前老婆的大姑去世。大姑姑生前對她很好,此事對她的觸動很大。我跟老婆聊到此事時,她說到:“我感到非常遺憾和后悔,現(xiàn)在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和膚淺,之前的我總是那樣虛張聲勢,從來沒想過和她們交流并了解她們的生活,而如今對于大姑姑來說我已經(jīng)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其實,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直至故人離去時卻未能走進過他們的世界,是人生中一件多么令人遺憾且永遠無法彌補的事情。  小時候的我們,被親情關愛和保護,并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屬于自己的簡單快樂。再長大些的我們,與親情漸漸有了一些疏離,見面時也不再如以前一樣自然,有時還會產(chǎn)生一絲尷尬。無論是什么原因,我們變的開始拒絕與親人們溝通,討厭逢年過節(jié)的聚會等場合,也不樂意鄰里之間的串門,更不會在閑時打上一個電話,似乎我們已經(jīng)足夠強大且無需幫助。但我們始終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曾給親人們帶來過些什么?再大些后,經(jīng)歷過生兒育女和社會磨礪的我們或許不再自視清高或不食人間煙火,才漸漸變的不再面目可憎,同時也漸漸理解了親情。你是否曾想過一個問題:親情,拿什么證明它曾經(jīng)來過?我想,既不是血緣,也不是角色或者稱謂,更不是形式上的相聚,而是“我曾走進過你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有你有我,有我們共通的幸福與煩惱。正是因為曾走進過你的世界里,才讓我們之間有了內心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溫存,也有了永遠抹不掉的痕跡。 有些人喜歡用定期的聚會、串門等形式來詮釋親情,有些人喜歡用逢年過節(jié)發(fā)一條短信息來詮釋親情,這種形式當然沒有問題,但卻一定遠遠不足以詮釋親情。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更加容易變的浮躁和膚淺,而親情似乎也變成了一片情感的重災區(qū)。在這里,缺少了原有的濃厚溫情,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和妒忌。這種錯誤的詮釋親情的方式,只會讓親情變的更加疏遠,除此之外毫無它用。當然,這只是一少部分現(xiàn)象,而且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或許你認為自己和他們并不生活在一個世界,或許你認為這只是個稱謂而已,或許你無暇顧及這些情感。又或許,你自認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但你永遠無法否認的是,人之所以可以感知到幸福一定是因為情感,人之所以感受到活著一定是因為內心的柔軟。后來的我漸漸明白,那些曾經(jīng)在逢年過節(jié)時看到的親人們的標準式笑臉,或是透漏出些許尷尬的神情,又或是欲言又止的話語里,其實藏匿著拒絕。這種拒絕是真實存在的,來源于你我的行為和態(tài)度,或是戒備或是隔閡或是其它因素,它在親情之間構筑了一道無形的墻,以至于親情無法在其間通融。真正的親情無需用任何形式詮釋。親情就是親情,我們是否走進彼此的世界就已經(jīng)足夠。而你的親情,正在如何詮釋呢? 年前跟老王去了一趟他們老家,寶雞隴縣的沙盆溝村。幾天里,我跟著老王幾乎走遍了家鄉(xiāng)周邊的親戚。從大姑夫家出來時,老王說小時候家里人多勞力少,大姑夫每次到家里都一直在幫忙干活,幫襯了我們太多,如今我常年不在也都是他們一家經(jīng)常關照我媽。而如今大姑父由于年齡大生病導致腿腳不利索,也很少干活和外出了。從大姨家出來后,老王說大姨和大姨夫對他們家特別好,在得知父親病重的消息后第一個來到家里幫忙,直到父親下葬后又陪了母親幾日后才回家。大姨家的大兒子孝順懂事,但前些年生病離世了,小兒子常常賭博不聽管教,多虧還有二女兒對他們老兩口孝順有加,成了老兩口繼續(xù)活下去的動力和寄托。小姑父家出來時,老王給我了拿了幾罐小姑父自釀的蜂蜜,說小姑父一家人熱情忠厚,主要靠著養(yǎng)蜂維持基本的家用,每次我回去時都邀請我們全家一起吃飯。當然,也有些親戚家老王是不去的,比如小舅家。前些年姥爺跟小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小舅一家人常常沒有好臉色。有一年冬天,小舅一家把自己的土炕燒得生旺,卻沒有給姥爺?shù)耐量焕锾硪话巡窕穑鲲垥r也從不端上一碗。老王實在氣不過,跑過去跟小舅打了一架,于是兩家到現(xiàn)在也沒有來往。老王說,如果說有點后悔的話,那就是因為他是我媽的弟弟,多少會因此影響了我媽的感情。 走進彼此的世界,其實并不難,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閑時的電話,說些雞毛蒜皮的家常話就已足夠.人生不長,有些事情我們確實無法選擇,但一定可以做到讓情感填滿內心,善良、真誠并無悔的走過人生這一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