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蟬大俠)上一期蘆老師講到“生地”和“死地”。當(dāng)你的念頭在“一”這個位置停住,不從那個孔里跑出來,這就是“生地”,一旦跑出來了,到了二、三、萬物的層次,那就是“死地”,即《道德經(jīng)》第50章說的“出生入死”。 所謂“生地”“死地”,并非我們理解的生存和死亡的概念,而是念頭得到控制(德)或失去控制(失)的狀態(tài)。萬物、三、二、一,說的都是念頭的不同狀態(tài)??赡芎芏嗯笥褧柫耍核鼈兎謩e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 只有了解這一點(diǎn),我們才能找準(zhǔn)自己在時間軸上的位置,大概判斷自己處于哪個層次,為接下來的修行打下基礎(chǔ)。 今天,我們就來看蘆老師是怎么解讀的。 師說(本文節(jié)選、改編自蘆福安老師的《<道德經(jīng)>心法》講課稿,經(jīng)蘆老師授權(quán)分享,點(diǎn)擊直接觀看:完整視頻)
萬物是個什么樣的層次?我們身邊絕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萬物這個層面,因?yàn)槲覀冇幸活w萬物被“改造”過的心,看萬物的那個心,所以我們就安住在“萬物”這個層面(執(zhí)著、契合于萬物)。 “三”這個層次的人呢?他們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語言,就是“知足”。因?yàn)橛啵杂辛藷?,意識到煩惱是從欲望太多來的,就有一個“知足”的說法。 那“二”呢?處在“二”這個境界的人,知道了煩惱是從分別來的,所以他們就有一個代表性語言——“難得糊涂”,不要分得那么清,不要什么東西都要分個對錯,所以他的煩惱又減少了一層。 萬物、三、二,都還在“一之下”,都處于“失”這個境界。而這個境界最高層次的人,正好借用前面講的那個“孔”,“孔德之容”的孔,就是說在“失”這個層面,達(dá)到最高境界的人是孔子。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了解這個“一”是什么意思。 “一”在《道德經(jīng)》里有很多的說法,一個代表性的說法就是“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知雄守雌”(28章),還有什么“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39章),還有“將欲歙之,必固張之”(36章)等等,這都是“一”這個范疇。 包括那個“慈”“儉”“后”(67章),為的就是平衡“勇”“廣”“先”(67章),都是屬于“一”的范疇。
為什么說孔子達(dá)到“失”這個層面的最高境界呢?我們看《易經(jīng)》里有一句話,叫“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易·系辭傳》),孔子打破了“上”“下”這個界限,就像“知白守黑”一樣,知上守下,這就屬于“一”的范疇。 但可惜,孔子達(dá)到的境界是自下而上,接近了“一”,只是“形之下”,而“一”的上面才是“形而上”。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51章),就是這個“形”,“形名”的形,但孔子是自下而上接近了“一”,就像我們一樓的“天花板”,卻是道家二樓的“地板”??鬃邮冀K沒有翻到“一”上邊去,所以說,他見了老子以后,回去以后三天沒有說話,他就知道了,老子的境界要比他高得多。 孔子僅僅是知道了“一”的重要性,這個“一”比二、三、萬物要高了一個層次,但再強(qiáng)調(diào)一遍,他是自下而上接近“一”的,是形而下的,他還沒有翻到“一”之上,即形而上,“形而上者謂之道”(《易·系辭傳》),孔子還沒有達(dá)到道的境界。
翻到“一”上面去之后,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悟”,開悟以后再“悟后起修”,然后一點(diǎn)點(diǎn)地往上,最后達(dá)到“無”的境界。 當(dāng)然,這個“無”是無意識的,我們只用了一次就給忘掉了,因?yàn)槲覀內(nèi)松谝荒?,我們誰也記不住,記不住這是什么情況,就是這個意思。 點(diǎn)擊看蘆老師完整視頻:《<道德經(jīng)>心法》主講:蘆福安 編者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聽起來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按老蟬的理解,這不過是把一個念頭拉長了來說而已。當(dāng)我們一個念頭閃過,快如電光火石,普通人甚至很難注意到,就更甭提控制了。 所以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養(yǎng)功夫,只有這樣,方能做到念念分明,此所謂“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下一期,蘆老師將通過四個關(guān)鍵問題,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念頭對我們的身心會造成何種重大影響?“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的那一刻,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咱們下期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