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奈爾大學的學者賈斯汀·克魯格和大衛(wèi)·鄧寧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過一篇經(jīng)典論文,該論文指出,智力水平越低的人,越會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學生參加了從法學院入學考試題改編而成的測試,成績最差的學生把自己答對的題數(shù)高估了50%。與此同時,那些成績最好的人略微低估了自己答對的題數(shù)。這個實驗的結(jié)果,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學渣常常覺得自己考得不錯,而學霸老覺得自己考砸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知者無畏”,為什么人總是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呢?賈斯汀·克魯格和大衛(wèi)·鄧寧對此的解釋是,首先這是一個人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問題,低能力的人有一種“虛幻的傲慢”(illusory superiority),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這種認知偏差來自他們沒有能力認識到自己能力的匱乏,他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業(yè)績,而且高估程度與實際能力成反比;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從其他人那里獲得關于自己技能與能力的負面反饋,因為人們不喜歡講壞消息,這使得人較少獲得正確的能力反饋。再次,即便有人能得到負面反饋,他們還必須準確理解這些負面反饋,由于能力原因,人通常不能準確判斷與理解根本原因,而只是追蹤到表面原因。比如,把事情弄砸了,有些人總是歸結(jié)到任何一個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適是很容易的,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表現(xiàn)與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覺得沒有必要試著改進。 我認同這兩位學者所說的,人總是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但我覺得這兩位學者還是太過于精英立場了,他們的批判只是指向低能力者: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最無法認知自己的智能欠缺。這里面智能輾壓的鄙視鏈也太明顯了吧?對此,我略持一點不同意見。確實,普通人往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但精英也好不到哪里去。普通人認知錯位只影響自己,但精英認知失調(diào)可能會影響很多人。在知識大遷移時代,很多人的確熱愛學習,也的確進步飛速,但當他們爬完開悟之坡,未必會成為大師,反而會因為自己一眼看出普通人的愚蠢又變得沾沾自喜,以為自己開始真正與眾不同,卻不知自己成為了在另一個高起點的愚蠢人類。也許他能看到別人的愚蠢之處,卻看不見自己的。我們總是更愿意相信他人是愚蠢的,而自己是明智的。這種對他人的愚蠢的確信,讓多少人與自己的愚蠢長期共存而不自知。我甚至悲觀地認為,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傾向于高估自己的吧?能夠真正了解并承認自己不足的人,其實并不多。甚至整個人類族群都自以為凌駕于萬物之上而過分傲慢、盲目自信??偸歉呖醋约阂谎?,應該是人類的普遍天性。人類有虛幻的優(yōu)越感,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棒。正如馬云說的,AI本來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然而卻翻譯成人工智能,背后的原因,就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其實很多事情對于人類來說很難,對于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人類對自身智能的高估,意味著對崛起中的AI的低估。真是令人憂慮,人類這么愚蠢,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又會走向何處? 我們?nèi)祟惽f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fā)展,但人類的智慧并沒有成長。這場席卷世界的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里的微生物,而不是威風凜凜的獅子。世間人有千萬種,愚蠢起來各不同,人類的愚蠢史可能是比人類文明史還要久遠。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能做到真正了解地球,所以,我們相信征服自然、控制病毒這些事情很容易辦到。為什么人類這個學渣總覺得自己考得不錯呢?宇宙中那個憂心忡忡、老覺得自己考砸了的學霸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