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jīng)是一個羞澀的小女孩,是男人身后的家庭主婦,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向世人證明,女性擁有無限的潛能。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創(chuàng)立于1877年12月6日的《華盛頓郵報》,在1963年8月失去了它的掌舵人。
菲利普·L·格雷厄姆由于嚴重的抑郁癥,開槍自殺。他的妻子凱瑟琳·格雷厄姆被迫出任華盛頓郵報的董事長。
沒人看好這個46歲的缺乏光彩的女人。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凱瑟琳出生于美國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尤金·梅厄曾經(jīng)擔任過美聯(lián)儲主席和世界銀行第一任行長。
在一次破產拍賣會上,梅厄通過中間人以82.5萬美元購下了《華盛頓郵報》。
盡管性格內向,膽小怕羞,但凱瑟琳從小就勤奮好學,愛好寫作。她從芝加哥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了《華盛頓郵報》,擔任讀者來信版主編。
后來,她遇見了她的丈夫,一位才華橫溢、年輕有為的律師。
結婚后,梅厄秉持著女人不適合做新聞的觀念,將《華盛頓郵報》交給了菲利普打理,并把大部分股權也給了他。
從此,凱瑟琳安心在家做家庭主婦,帶著四個孩子,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左為菲利普·格雷厄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果生活就是這么平淡過下去,沒什么懸念的話,她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女人。
但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她感覺天塌下來了。
可是生活還得繼續(xù)。
上任伊始,凱瑟琳開始向身邊的成功人士學習新聞的基本業(yè)務和經(jīng)營手段。
并任用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才,提拔《華盛頓郵報》下屬的《新聞周刊》記者本·布萊德利擔任報社總編輯。
另外著手改變報社傳統(tǒng)老舊的風格。一些保守派逐漸離去,報社的政治立場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華盛頓郵報》劇照
有兩件事情改變了《華盛頓郵報》,也將凱瑟琳推上了事業(yè)的頂峰。
1971年6月,《紐約時報》不顧政府禁令,披露了五角大樓有關越戰(zhàn)的絕密文件,被尼克松政府告上了法庭。
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同樣拿到文件的《華盛頓郵報》面臨著是否要對這一事件再繼續(xù)報道的抉擇。
凱瑟琳最終選擇披露了這些材料。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自闖入水門飯店民主黨全國總部而被捕。絕大多數(shù)傳媒只把此事當做不入流的小新聞。
但《華盛頓郵報》卻進行深入調查,終于發(fā)現(xiàn)共和黨政府試圖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破壞民主黨的競選活動。
凱瑟琳又是力主支持記者們,將“水門事件”率先捅了出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凱瑟琳接任《華盛頓郵報》時,只想守住這份家產,等孩子們長大了再接過手去。
她萬萬沒想到這一干就是30年,將郵報發(fā)展成為一家包括報紙、雜志、電視臺、有線電視和教育服務企業(yè)在內的龐大的新聞集團。
所以說,不被絕境逼一下,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