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華夏古文明極簡史(春秋之前 )

 若悟369 2021-12-14

晚期智人大約在4.5萬年前后來到東亞地區(qū)。在幾萬年的時間里,他們以狩獵、采集、捕魚為生,活動足跡遍布了東至江浙、南至兩廣、東北至黑龍江、西至陜甘、北至內蒙的廣大地域。公元前80世紀之后,黃河、長江中下游的居民率先進行了農業(yè)革命,馴化了黍、粟、水稻和豬、羊、狗、雞等等。他們因語言、習俗、血源關系、分布地域、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大致分成了六個不同的氏族文化區(qū)。他們分別是:關中、河南、山西南部一帶種植黍米、馴養(yǎng)豬羊為生的中原族群,以仰韶文化為主要特征;黃河下游、淮河一帶半耕半漁為生的東夷族群,以大汶口文化為主要特征;長江中下游種植水稻為生的苗蠻族群,以河姆渡文化為主要特征;在甘肅、陜北一帶以牧羊為主的羌戎族群;在山西北部也是以放牧為生(具體馴養(yǎng)了什么尚不清楚)的北狄族群;還有在浙閩沿海一帶以捕漁、狩獵為主的百越族群。

六大族群中,生產(chǎn)技術和社會組織最先進的是中原和東夷兩個族群。大約在公元前40世紀開始,他們逐漸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傳說中的伏曦氏、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等等就是當時各個氏族的名稱。中原和東夷兩個族群都以農耕為主,又彼此相鄰,因而最早發(fā)生了領地沖突,也最早實現(xiàn)了族群融合。剛開始時,各個族群的人口都很少,占據(jù)的土地面積卻很大,真正的是地廣人稀,只要你有力氣,有耕不完的土地供你盡情揮灑。但后來隨著人口的增長,舊部落分化出新的部落,像細胞一樣不斷地向四周擴散,人們對土地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到公元前30世紀時,東亞各族群因對土地的需求而開啟了爭奪戰(zhàn)。與此大致同時,西亞兩河流域的各城邦也在為爭搶土地打得熱火朝天。而古埃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開啟了第一王朝。

公元前28世紀左右,中原族群向東擴張到了今河南省東北部,處在前端的是強大的神農氏族。他們發(fā)明了可以翻整土地的耒耜,以神奇的農業(yè)技術聞名于世。與此同時,東夷族群的斧熢氏(又名補熢氏)也從東從西擴展,與神農氏在今山東西南、河南東北一帶遭遇,從而爆發(fā)了東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場大戰(zhàn)(載于《孫臏兵法》、《戰(zhàn)國策》等典籍中)。神農氏取勝,抑制住了東夷各部西進的步伐。但神農氏也很難再往東推進,雙方大致以今濮陽、荷澤為界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因為神農氏族在戰(zhàn)爭中的突出表現(xiàn),得到了中原各部的一致?lián)泶?,當上了整個中原族群的首領。當中原內部各氏族出現(xiàn)土地糾紛時,雙方都會請神農氏的首領出面調解或裁決,對擅自侵奪他人土地者進行懲罰。當然,神農氏作為首領也不是白當?shù)?,其他部落都要定期向他進貢一些牛、羊、黍、粟等農牧產(chǎn)品,算是交納保護費。

大約過了一百多年,神農氏族的實力出現(xiàn)了衰落,各部落開始破壞規(guī)矩,為爭奪財富和土地相互攻打。而神農氏卻沒有力量去制止,于是他們也就不向他交保護費了。那些實力很強的氏族不交保護費也就算了,連那些實力弱小的氏族也不交費,這讓神農氏的首領炎帝非常惱火,于是對那些弱小的氏族發(fā)起攻擊,用武力強迫他們交保護費,但卻不對他們履行保護職責。這種只收費不干活的做法引起了各個小氏族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派人向陜西渭河流域的軒轅氏族首領黃帝求助,請他出面主持公道。軒轅氏也屬于中原族群,他們以善于制造車、船而聞名于世,此時正處在實力上升的階段。黃帝是一位非常精明強干的領導人,很善于團結部眾,在20歲時就被推舉為氏族首領。那一年也被稱為“黃帝元年”。按照北宋昭雍《皇極經(jīng)世》的推算,黃帝當上首領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697年。

軒轅氏族此刻正在尋機向東發(fā)展。當黃帝收到河南各氏族的請求后,立即組織了一支氏族聯(lián)軍,向炎帝發(fā)起進攻。戰(zhàn)斗主要發(fā)生在一個名叫“阪泉”的地方,經(jīng)過三次大戰(zhàn)后,炎帝損失慘重,便主動投降認輸,放棄了要求各氏族向他進貢的權利。各氏族經(jīng)過協(xié)商,共同推薦黃帝為整個中原族群的首領,尊其為“天子”。大家統(tǒng)一向天子進貢,由他發(fā)號司令,協(xié)調內部關系,抵御外來侵掠。至此,中原族群演變成了頗具社會組織性的炎黃集團。

此時,東夷族群中也出現(xiàn)了一位英雄人物,那就是蚩尤。東夷族群在他的領導下變得強大起來。與炎黃集團比起來,東夷的科技和人口方面更具優(yōu)勢。他們很早就掌握了冶銅技術,青銅器也進入了研制階段,士兵都裝備了銅制兵器。而炎黃集團的主要兵器還木頭和石器,只有高級將領才配備金屬兵器。此外,東夷的人口也比炎黃集團要多,僅蚩尤麾下的九黎族就有81個部落。而炎黃集團大約有20多個部落,人口約為前者的1/4。東夷族群向西推進過程中,首當其沖的仍是處在炎黃集團東端的神農氏。

自從與黃帝干了一場之后,炎帝神農氏元氣大傷,哪里還是東夷集團的對手。他們被驅趕著向西遷徙,全部地盤落入了蚩尤的九黎族手中。炎帝于是向曾經(jīng)的對手黃帝求助。此刻黃帝剛當上“天子”沒多久,如果不能帶領大家抵抗住蚩尤的進攻,他將威信掃地,“天子”也就做不下去了。于是黃帝二話沒話,立即向整個中原族群發(fā)起了全民動員,將凡屬能拿得動武器的男人都征集到一起,組成一支龐大的軍隊,前去阻擋蚩尤的進攻。由于蚩尤具有先進兵器和人數(shù)優(yōu)勢,在戰(zhàn)爭的前半段,炎黃聯(lián)軍一直被追著打。戰(zhàn)爭先是在河南東部一帶進行,后來轉到了山西南部,再后來又轉到了河北一帶。黃帝的策略是以防守為主,邊打邊退,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他們每退到一個地方,就迅速占據(jù)高地,挖好深溝,壘起土墻,引蚩尤來攻。炎黃聯(lián)軍則躲在土墻后面放箭,不與蚩尤短兵相接。就這樣,蚩尤每攻下一個據(jù)點都要付出很大的傷亡,有生力量不斷減少。當炎黃聯(lián)軍退至河北的涿鹿時,黃帝覺得時機已到,便發(fā)起了全面反攻,一舉擊潰了九黎族大軍,并殺死了蚩尤。

此戰(zhàn)過后,東夷族群一分為二,黃河下游靠近河南的那些部落歸附了黃帝。其他東夷部落則往東南方向遷徙,到達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一帶,直到商朝末年仍獨立于中原王朝之外。對于已經(jīng)歸附的東夷各部,黃帝采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對待他們。一方面叫人把蚩尤的頭像畫在旗幟上,到各氏族中去展示,以警告那些不安分的人,這就是榜樣。同時對東夷各部采取懷柔措施,將他們和中原氏族一視同仁,并與他們的首領結為父子關系,以至于后來各氏族都說自己是黃帝的后代。

黃帝去世后,帝位在各氏族部落之間內傳來傳去。多數(shù)時候是原炎黃族群的人擔任,有時也由原東夷族群的人擔任。像著名的太昊、顓頊、少昊、虞舜就出自原東夷族群。天子是由各個氏族部落共同推舉產(chǎn)生的。能得到大家認可的人既要有超強的能力,還得有高尚的品德,必須做到大公無私。至于各氏族交納的貢品,天子不能自己獨享,只能用于公益事業(yè)。如果有人發(fā)現(xiàn)天子只顧及本族的利益就會遭到公開譴責,而沒有臉面繼續(xù)做下去。由于族群大多,彼此間利益糾葛不斷,要協(xié)調好大家的關系不是件輕松的事。所以,“天子”是一個很辛苦卻沒有多少好處的苦差。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擔任。各氏族首領之間互相推讓,實在推不掉而被迫擔任,也會想辦法把位子提前“禪讓”出去,讓給某位賢能無私的人。

但這種“明君在位”的禪讓制度使炎黃集團在社會經(jīng)濟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一些家族開始積累私有財產(chǎn),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同時,強大起來的炎黃集團也開啟了向外擴張的步伐。他們先是進攻西北的戎狄,吞并了他們很多部落。后又進攻南方的苗蠻族群,將“三苗”從江、漢趕到了甘肅、陜南一帶。戰(zhàn)爭獲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這些戰(zhàn)利品都是由天子來負責分配的,他的職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以至于出現(xiàn)了帝位父子相傳的現(xiàn)象。天子之位終于成了人們爭搶的目標。唐堯做了七十年的天子后,想挑選一個繼承人。他開會征求眾氏族首領的意見,只有放齊一人支持唐堯的兒子丹朱繼位,其他人分別推薦了共工、夏鯀,大家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一點都不給唐堯面子。最后,他為了平衡各方勢力而接受四岳(東、西、南、北四大區(qū)域的首領)的意見,將名不見經(jīng)傳的虞舜確定為帝位繼承人。

堯、舜時期,地球正處于間冰期,全球氣溫的升高導致南北兩極和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全球都出現(xiàn)了大洪水。海平面的上升使得黃、淮下游出現(xiàn)了海水倒灌,到處是沼澤、湖泊。降雨量也大幅增加,黃河時常發(fā)洪水導致決口改道。洪水沖毀了房屋和莊稼,連人帶畜都被沖入了大海。帝堯決定派夏族的首領鯀去治水。夏族姓姒,除夏后氏外,還有十一個支系(包括斟鄩氏、斟灌氏、褒氏、費氏、杞氏、有扈氏、有男氏、彤城氏、繒氏、辛氏、冥氏),在黃河中游是一個勢力很大的氏族,所以帝堯才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夏鯀。然而,他的治水辦法很簡單,就是叫人們搬遷到地勢高的地方,在居住區(qū)的外圍用泥土筑一道圍墻,將洪水擋在外面。但黃河下游的地勢普遍都不高,那道土做的圍墻只能擋一下小洪水。當大洪水沖來時,土墻便瞬間崩塌。由于里面的人沒有及時轉移,死傷反而更大。夏鯀前后花了九年時間,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帝堯也并沒有因此而處罰他。但是,當虞舜掌權之后(當時尚未正式繼位),為了打壓夏族,給自己樹立威信,便以“治水無狀”的罪名將鯀給處死了。

雖然處死了夏鯀,但洪水仍在泛濫。虞舜登上帝位后,想任命一位“司空”去治理洪水。結果眾首領你推我讓,誰也不愿擔任,惟恐成為下一個鯀。最后推來推去還是推到了鯀的兒子夏禹身上。夏禹想請契、皋陶、伯益或后稷這些人中的一位擔任司空,自己連愿當副手,以免萬一治水失敗,責任也少一些。但帝舜沒有同意,并警告他如果再治水失敗,你的老爸就是前車之鑒。夏禹只得領命,同時把皋陶、伯益、后稷這些部落首領拉入了治水團隊,讓他們做自己的的副手。帝舜答應了他,并催促他趕快上任(女其往視爾事矣?。?/p>

夏禹帶著一幫人來到洪災區(qū)。他們使用準繩、規(guī)矩等儀器測量水位的高低。經(jīng)過一番深入的實地勘測,夏禹決定放棄以前徹土墻的老辦法,改堵為疏。將一些堵塞嚴重的河段進行疏通。對一些洄灣大的河段則從中間鑿穿,改彎為直,增加水流速度,減少泥沙沉積。將小河之水引入大河,大河之水引入大海。治水工程調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黃河、淮河中下游幾乎所有的氏族部落都參與了這項工程。經(jīng)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水患終于被解決了。在這十三年中,夏禹和大家同甘共苦,一起挖土清淤、開山燒石(古代的爆破法)。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因長期在泥水中浸泡,腿上的汗毛都掉光了。夏禹的表現(xiàn)贏得了中原各氏族的一致愛戴。他的治水團隊也變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以至于帝舜還在位時,夏禹就已經(jīng)是權傾朝野了。帝舜見勢不妙,便把帝位提前禪讓給了夏禹,自己帶著家人跑到南方“巡狩”去了,后來死在了蒼梧,葬在了九疑山(今湖南零陵)。但這一帶是苗蠻族群的地盤,所以有人懷疑他是跑到南方來尋求政治避難的。

夏禹登上帝位后,加強了對各部族的管理。他建立了救災制度,從那些獲得了豐收的地區(qū)征集糧食,救濟那些遭了自然災害的地區(qū),這就避免了饑荒,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同時改進農具,提高生產(chǎn)技術,因地制宜,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推廣種植水稻、發(fā)展?jié)O業(yè),在干旱的地區(qū)種植黍米。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治理后,中原地區(qū)的百姓都變得富庶起來,社會犯罪率很低。人們的安全感、幸福感都非常強。以至于夏禹去世多年后,人們還在懷念他,到處建起了紀念他的廟宇。他被人們尊稱為“大禹”。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名字前面被冠以一個“大”字的,只此一位。

但正因為夏禹的偉大,才使得流傳幾個世紀的“禪讓制”變成了家族“世襲制”。很可能,夏禹在位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為自己的兒子夏啟將來繼承帝位作準備了。他一方面遵循禪讓傳統(tǒng)指定皋陶作繼承人,但皋陶的年紀和夏禹差不多,甚至比夏禹還大。等到把皋陶熬死后,又指定一個年老體衰的的伯益作繼承人。另一方面卻經(jīng)常派夏啟到民間訪貧問苦,以積攢民望。夏禹晚年的時候到全國各地巡查,病死在了浙江的會稽山。年邁伯益沒有能順利繼位,各部首領出于對夏禹的懷念而推舉夏啟繼承帝位,理由是夏啟的賢明不在伯益之下。夏啟便當仁不讓,登基為帝,把都城建在了安邑(夏墟)。伯益沒有異議,倒是與夏后氏同姓(姒)的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被氣得不行,親自帶兵鎮(zhèn)壓。出發(fā)前舉行誓師大會,宣稱有扈氏破壞了“陰陽五行”,自己要代表上天對他們進行懲罰。有扈氏戰(zhàn)敗,全部被罰為牧奴,成了為朝廷專門放牧的奴隸。

夏啟去世后,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太康。但太康在位沒多久就被東夷有窮氏的后羿篡奪了帝位。直到四十年后,太康的曾孫少康才恢復了夏王朝,然后又穩(wěn)定地傳承了九代。傳到帝孔甲時,夏朝開始衰落,一些強大起來的氏族開始不向朝廷進貢。而夏朝的帝王卻一代比一代貪圖安逸,不思進取。末代帝王夏桀(字履癸)更是一味地沉迷酒色,不管朝政。

這時候,東方的商族逐漸崛起。商族原東夷的一支,住在黃河的下游,在堯舜時代就融進了中原集團。他們馴化了水牛,用于耕地和運輸。青銅冶煉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制作出各種五花八門的青銅用具,用于和其他部族進行商品貿易。他們的軍隊都裝備了青銅兵器,很有戰(zhàn)斗力。在夏朝末期,商人已經(jīng)擴張成了一個較大的國家,并逐漸向夏朝的核心區(qū)滲透。此時商族的首領姓子名“天乙”,人們一般稱他為“商湯”或“成湯”,他的父親名叫“主癸”。在上古時代,甲乙丙丁十天干都是天上星宿的名稱,只有帝王才能用作自己的名字。當時夏王朝還在,商湯父子就敢公然在名字中使用帝王字號,這明擺著是在造反。夏桀派兵對商族發(fā)動突襲,將商湯抓獲,囚禁于夏臺(監(jiān)獄名)。在商湯認罪悔過并進獻大量貢品后才把他放了回去。

被放回去后,商湯將都城遷到了商丘東南的亳,盡量遠離夏王朝的視線,按時進貢,以打消夏桀的戒心。在宰相伊尹的輔佐下,商湯暗中積蓄糧草,訓練軍隊,等待消滅夏朝的時機。而此時圍繞在夏桀身邊的是一群阿諛奉承之徒,他們只報喜不報憂,使夏桀無法得知外面的準確信息,而一心沉迷于各種娛樂活動。由于生活腐化,財政入不敷出,夏桀大輻提高了各部族進貢的額度。這些負擔最終都轉嫁到了底層百姓的頭上,搞得他們怨聲載道,恨不得和夏桀同歸于盡。而商湯則盡量減輕民眾負擔,時時接濟貧民。各氏族都紛紛前來投奔,希望他早日起兵,攻打夏桀。商湯眼看時機成熟,便先派兵拿下了擋在夏都前面的三個鐵桿氏族:韋、顧、昆吾。然后親率商族武士6000人,戰(zhàn)車70輛,以及各部族的聯(lián)軍殺到了夏朝的都城下。由于夏朝沒有常備軍,只有對外作戰(zhàn)才臨時征召,平時只有一支守衛(wèi)王城的小部隊,也就一千人左右。由于手中的兵力太少,夏桀不敢接戰(zhàn),帶著衛(wèi)隊倉皇逃往夏縣東南的鳴條,商湯很快就追了上來,雙方大戰(zhàn),夏桀慘敗,帶著500名部眾(含家屬)往南逃奔到了南巢氏(今安徽巢湖東岸)。夏桀躲在南巢還活了很多年,最后落了個自然死亡。

商湯沒有繼續(xù)追擊,而是返回亳城稱帝去了。他在亳城召開諸侯大會,宣布夏朝結束,商朝開始。此時,古埃及已經(jīng)到了第十六王朝。高加索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向伊朗高原和南亞次大陸遷徙。兩河流域正處于古巴比倫王國時代。

商王朝有自己的直轄區(qū),自稱為“中國”,其他各個方向的諸侯部落被稱“方國”。跟夏朝一樣,商王朝與各方國也是一種納貢關系。方國的義務是定時到亳城進貢。當他們之間出現(xiàn)糾紛時,由商王裁決。商王,對于各方國的內部事務,他一般不加干涉。這些方國有大有小,有的很落后,尚處于原始公社時期,有些則已經(jīng)建立了國家機構。

為了鞏固統(tǒng)治,商王朝主要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強化鬼神信仰。二是加強軍事建設。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商王為團結族人而在本族內部搞鬼神崇拜,對外則是依靠武力征伐。堅持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夏族以治水起家,具有人定勝天的科技意識,不怎么崇拜鬼神。而商族起源于黃準下游,長期遭受自然災害,對天地鬼神有著強烈的信仰。遇事就祭拜鬼神,以尋求他們的保佑。無論大情小事都要占一卦,以求了解鬼神的意愿,免得做了錯事得罪他們。他們的信奉對象分為“鬼”和“神”兩個類別?!吧瘛敝傅氖翘焐竦仂?。天神居于最高地位,是一股無形無象的神秘力量,控制著宇宙萬物的生死禍福。商王是天神的兒子,所以只有他才資格祭天。別的人如果祭天,那就等同于謀反。

“鬼”則是去世的祖先。商族人相信人死后會在另一個世界(陰間)繼續(xù)活著,并且也具備了神秘力量,可以對活在陽間的子孫產(chǎn)生影響。所以商王祭祀天地的同時,也要祭祀祖先。由于天神掌管著全宇宙,沒空處理具體事務,而且對蕓蕓眾生一視同仁,不會偏心。但祖先神就不同了,他只會幫助自己的子孫。所以祭祖其實比祭天更重要。

此外,祭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加強本族的團結。祭祀本族共同的祖先,能增強族人的歸屬感,促進族人之間的感情。尤其是在對外戰(zhàn)爭的時候,祖先甚至比活著的首領更有號召力。商王每次出征前后都要舉辦大型的祭祖活動,向歷代先王匯報出征的原因,并請求他的保佑。戰(zhàn)爭結束后,要向先王報告戰(zhàn)爭結果,并將戰(zhàn)俘敬獻給先王充作奴隸。商王每次作戰(zhàn)結束后,一般都殺掉大批的戰(zhàn)俘,以之作為向先王進獻的祭品。每次殺俘動輒上百,最多的一次竟然殺了2600人。這些人被埋在先王陵墓的外圍,在陰間繼續(xù)做奴隸。

但是,祭祖只對本族人有用。別的部族也有自己的祖先。你不可能通過祭祀自己的祖先而把別族的人團結到你的周圍。商王朝想維持各方國的臣服只能依靠武力。

商王朝建立了5000人左右的常備軍。當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時,還會另行征召。商軍訓練有素,裝備了精良的青銅兵器。特別是他們的戰(zhàn)車堅固而具有沖擊力。商朝勢力所及的范圍內,各方國都不敢有貳心,他們按時納貢,在對外作戰(zhàn)時派兵參加商軍的行動,并提供后勤保障。當然,也有一些方國是沒有臣服商王朝的,例如東部的夷方、西北的鬼方等十多個外圍的方國都沒有向商王進貢,甚至還時不時侵犯商朝的那些被保護國。這些拒不臣服的方國就是歷代商王征伐的對象。從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知道,僅武丁在位的58年內就對外發(fā)動了50次戰(zhàn)爭,對鬼方之戰(zhàn)前后打了三年,鬼方戰(zhàn)敗,被迫每年進獻大量的牛羊。先后因不臣服商王而征服的還包括吉方、人方、湔方、基方、羌方、盂方、周方(即后來的周族)等各個邊遠地區(qū)的方國。

戰(zhàn)敗的方國除了繳納貢品,還會有大量的人口被掠奪,成為商朝的奴隸。商族人崇尚武力,自視為高人一等的貴族,普遍鄙視農業(yè)勞動,都寧愿打戰(zhàn),而不愿種地。所以商朝的大片土地需要奴隸來耕種。此外,祭祀的高級祭品是人牲。用作人牲的當然就是奴隸了。商王有時祭祀會殺一大批奴隸敬獻給鬼神,以供他們在陰間役使。最多的時候竟然一次性殺了2600人。這些奴隸白天在商族武士的監(jiān)督下勞動,晚上被關押在地牢中,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隨時還有被拉去做人牲的可能。

商王朝財政收入的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各方國的進貢,二是奴隸耕種的農業(yè)收入,三是工商稅收。前兩項都要靠武力來獲取和保障。而整個商族人幾乎沒有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他們鄙視勞動,而以戰(zhàn)斗為榮。所以商王朝的戰(zhàn)爭機器長年處于運轉狀態(tài),幾乎停不下來。而且戰(zhàn)爭規(guī)模越搞越大,最后就因深陷在與夷方的持久戰(zhàn)中,嚴重耗損了國力,而被西部的周族抄了后路,導致王朝的覆滅。

夷方(又稱、人方)是一個古老的方國,原是東夷族群的一支,在今山東南部、江蘇沿海一帶。這里出產(chǎn)海鹽和各種海鮮,比較富庶。商朝多次對它用兵,互有勝負,一直沒有征服他們。攻打夷方的目的倒不是為了出???,因為商朝還沒有海外貿易,而是為了他們的海鹽。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海鹽比金屬還值錢,甚至可以當貨幣使用。而且,夷方位于黃淮下游,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到末代商王帝紂時更是以舉國之力與夷方進行持久戰(zhàn)。商軍主力被陷在東夷前線退不出來。這使得后方的都城朝歌兵力空虛,給了西部渭河流域的周族以可趁之機。

周族起源于姬水,全族都姓“姬”。后遷徙到了涇水的上游,他們放牧羊和馬,也種植麻、菽等經(jīng)濟作物,發(fā)明了用四匹馬拉動的大型戰(zhàn)車。到商代后期時,在首領古公亶父的率領下,他們遷徙到了渭水中游的周原一帶。這里土地肥沃,適宜農耕。他們便定居下來,建起了“城郭室屋”,有了國家機構。在武丁時期,周族被商朝征服,成了商朝的一個方國。此后,周族逐漸接受了商朝的文化,學習他們的大篆文字、青銅冶煉技術,也搞鬼神崇拜和占卜。傳到古公之孫姬昌時,周族與關中的姜氏、散宜氏、南宮氏等部族結成聯(lián)盟,整合成了西部最大的一個方國。姬昌被商朝封為“西伯”,意思是西方的老大。強大起來的周國在向東方擴張時,遭到崇國的強烈抵抗。崇候虎向商王朝告狀,帝紂派兵與崇候一起對周發(fā)動攻擊,將姬昌俘獲,囚禁于羑里(監(jiān)獄名)。在被囚期間,姬昌將伏曦氏開創(chuàng)的八卦進行排列組合,演繹成了六十四卦,用于預測吉兇禍福,據(jù)說相當靈驗。姬昌的大臣散宜生、姜子牙將大量的珍奇異寶和絕世美女進獻給商紂王,才將姬昌贖了出來。

回到周國后,姬昌進一步鞏固內部的同盟,讓自己的兒子姬發(fā)娶了姜子牙的女兒為妻,與姜族建立了姻親關系,并任命姜子牙為軍事方面的總負責人。然后加快了擴張步伐,先后吞并了密須、邘、耆、崇等方國,以及西北的一些犬戎部落,將都城遷往靠近東方的鎬京。商王朝的上層對此深感憂慮,紛紛要求帝紂采取措施。但自從有了上次俘獲姬昌的經(jīng)歷后,帝紂根本不把這位手下敗將放在眼里,而繼續(xù)集中精力與東夷作戰(zhàn)。他說自己是天命所歸,別人根本動搖不了。沒過多久,姬昌就去世了,商王朝上層終于松了一口氣。

但沒想到的是,姬昌的繼承人姬發(fā)是一個更厲害的角色。他和姜子牙制定了一個取代商朝的計劃,一方面任命善于治國的姬旦為相,作好戰(zhàn)略物質準備。一方面與帝紂的政敵微子啟等人暗通款曲,從內部瓦解商朝。微子啟在與帝紂的權位爭奪中失敗,長期受到帝紂的排擠打壓,僥幸保全了性命,一直沒有安全感。

繼位九年后,姬發(fā)在盟津(黃河的某個渡口)搞了一次聯(lián)合軍事演習。很多諸侯都派兵來參演。演習期間,姬發(fā)征詢大家對商王朝的看法。大家一致主張討伐商紂,消滅這個窮兵黷武的王朝。姬發(fā)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請大家回去耐心等待。

沒過多久,帝紂與叔父比干和庶兄箕子在內外政策上發(fā)生激烈沖突,比干被殺,箕子被囚。使商王朝的上層嚴重分裂。帝紂由于長期酗酒又變得性情暴虐,經(jīng)常將人胯心剖腹,以殺人取樂,導致朝歌上下人心惶惶。周武王姬發(fā)覺得時機已到,便于公元前1046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率領諸侯聯(lián)軍5萬人(姬姓和姜姓是全員出動,約占總兵力的一半)從渭河乘船東下,對商都朝歌發(fā)起突襲。

周軍在黃河的孟津渡口登岸后,周武王進行了動員講話。說明了此次出兵的原因是因為商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反人類罪。包括濫殺無辜、解剖孕婦、任命罪犯為朝中大臣、不信任自己的叔伯兄弟、用各種方法取悅自己的女人等一系列的罪狀。聽完周武王的講話,全軍上下一個個都咬牙切齒,義憤填膺,恨不得立刻將商紂碎尸萬段。

朝歌直到此時才得知周軍進攻的信息。而商軍的主力尚在千里之外的東夷,已經(jīng)來不及回防了。情急之下,商紂將奴隸和戰(zhàn)俘編入了城防部隊(這是個致命的失誤),組成了人數(shù)多于周軍的一群烏合之眾向西開撥。于甲子日的清晨在離朝歌35公里的牧野與周軍相遇。周軍分為前后兩軍,前軍約0.4萬人,包括三百輛戰(zhàn)車和三千虎賁(高大威猛的特種兵),統(tǒng)帥他們的是姜子牙。后軍有4.5萬名重裝步兵,由周武王親自指揮。

與商軍遭遇后,姜子牙立即命令戰(zhàn)車和虎賁方隊發(fā)起了沖鋒。牧野是一片開闊地帶,很適合車戰(zhàn)。而商軍陣形很亂,很快就被姜子牙的戰(zhàn)車沖散了。周武王的后軍立即壓上,商軍全線崩潰。那些穿著破衣爛裳奴隸見勢便紛紛投降了周軍,倒戈相向對商紂發(fā)起了攻擊。他們原本就是商朝從各地抓來的戰(zhàn)俘,受盡各種虐待,心里早就恨透了商王朝,所以在陣前與周軍一接觸就反水了。商紂見大勢已定,便只身跑回了朝歌,坐在一堆金銀財寶中引火自焚了。他估計是想把這些財寶帶到陰間去使用,卻不管這些財寶很多不著火的。

周軍進入朝歌,發(fā)布安民告示,宣稱是來解救殷商百姓,叫大家不要害怕,安心過自己的小日子。等朝歌的局勢稍穩(wěn)定后,周武王便帶著一幫諸侯去崇山祭天,然后又回鎬京祭祖去了。將大部分兵力交給姜子牙,讓他駐守朝歌以防東夷的商軍主力打回來。這些商軍的家屬都在朝歌,現(xiàn)在控制在姜子牙的手中,他以此為人質和商軍展開談判,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后,周王答應給商紂的兒子武庚在商丘附近保留一個國家,以延續(xù)商湯的香火,武庚不用向周王進貢,也不向周王稱臣。所有的商朝軍隊接受了和平改編,大部分被遣送回鄉(xiāng),小部分被編了周朝軍隊。

周武王在鎬京舉行祭祖儀式后,被天下諸侯尊為天子。中國古代對天子的稱呼有多次變換,夏朝之前稱“皇”稱“帝”的都有,夏朝時稱“后”,商朝又稱“帝”,周朝時稱“王”,秦朝之后一律合稱“皇帝”。

周朝建立后,如何統(tǒng)治這萬里江山便成了周武王面臨的頭等大事。當時周族的總人口才7至8萬左右,加上姜族、散族等鐵桿同盟也才十來萬人。而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總人口有200多萬,其中商朝的遺民就不下于100萬。一旦他們起來反叛,僅靠周族的那點兵力是守不住的。這讓周武王十分焦慮,以至于長期失眠,身體狀況也出了問題。當初大家只是一門心思著如何推翻商朝,卻沒有人去想過推翻之后的問題。所以當姜子牙改編完商軍,周武王便把召回了鎬京,商討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被征服人群。經(jīng)過近半年的研究討論,周朝決定從精神文明和軍政管理兩方面作手,加強對天下臣民的統(tǒng)治。當時周武王的身體每況愈下,這兩方面的工作主要由他的胞弟姬旦(周公旦)和姜子牙負責。

周朝主要采取了以德服人、完善宗法制、實行分封、建設禮樂文化等措施。

以德服人就是從新定義了“天命論”。在中國古人的心中,宇宙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滅亡都是由“天”來控制的。但“天”又不同西方文化中神或上帝,而是一種非常抽象,處于冥冥之中,無形無象的終極力量。個人、家族、國家的生死存亡都是“天”的安排,是在按照“天”制定的程序在運行。“天”命令某個人帝王統(tǒng)治黎民百姓,這就叫“天命”。西周以前的王朝都宣稱天命是固定的,人力改變不了。正如商紂所說的自己是天命所在,別人根本奈何不了他。(《史記。殷本紀》“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

周族推翻商朝后,要為自己的革命尋找一個正當理由,就必須否定“天命永恒”論,而主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上天是沒有私心的,他不會厚此薄彼,只會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統(tǒng)治者如果喪失德行,上天就收回“天命”,另行賦予那些有德行的人身上。以前夏禹有德行,所以天命歸了夏后氏。后來夏桀喪失了德行,天命轉移到更有德行的商湯。后來商紂又喪失了德行,天命再次轉移到更有德行的周王身上。所以現(xiàn)在的商族人不能反抗周王,否則就是在與上天作對。而與天作對,是沒有好果子吃的。當然,周王為了保持天命,就必須實行德政,以德服人。周王要加強自己的私德修養(yǎng),將個人享受盡量降低。而一心為天下臣民作想,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活得有幸福感。每位周王傳位時,都會引用上古圣王唐堯的話告誡他的繼承人,不要喪失德行,喪失德行就會使天下困窮,那你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周朝以德服人的思想在早期的成王、康王時代貫徹得比較好,以至于刑罰工具四十年不用,出現(xiàn)了國富民強的“成康之治”。

除了重新解釋天命思想外,為了穩(wěn)定社會關系,周朝進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度。以之作為處理天子與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各家族內部嫡系(大宗)與旁支(小宗)、長輩與晚輩、男人與女人關系的準則。其重點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父親的地位和大部分財產(chǎn)由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繼承,其他兒子只能繼承極少部分的財產(chǎn)。農耕民族從樹木的種植中得到啟發(fā),認為必須重視主干,弱化旁枝。旁枝的作用主要是保護主干。如果枝叉太茂盛,就得進行適當?shù)男蘩?,以確保主干得到最多最好的營養(yǎng)。照這個套路,周族是天下的主干,周王又是主干中的主干。理應占有天下最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他的兄弟叔伯親戚功臣們作為諸侯,也作為旁支,占有較少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再往外的旁支的旁支,則占有更少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到最外的樹葉則靠呼吸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為生,同時還要供給樹枝、樹干以營養(yǎng)。底層庶民只能依靠自己的體力勞動為生,同時要供養(yǎng)上層貴族。

為了落實這種等級思想,周公旦制定了詳細的禮樂典章制度。“禮”的本質就秩序,起源于父系氏族時代。男人們在外捕獲的獵物,加工成食物后,一般都按照從長輩到晚輩的順序進食,地位最高的享用最好的部分,地位最低的享用最難啃的部分。這就是飲食的禮儀。從飲食禮儀中又衍生出喪葬和祭祀禮儀。哪位負責主祭,哪位負責獻祭品,哪位負責敬酒都按身份和輩分進行分工。商朝的祭祀儀式已經(jīng)非常繁瑣。周朝的禮制更是詳盡到了一舉手一投足的細微動作。內容涉及祭禮、喪禮、軍禮、賓禮(朝覲)、婚禮、成人禮、鄉(xiāng)射禮、飲酒禮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不論是什么禮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不同身份的等級差別。例如婚禮方面的規(guī)定,周天子可以娶一百二十名妃子(含王后一位),諸侯可以娶一妻九妾,卿大夫可以娶一妻二妾,士可以娶一妻一妾。

除了禮制之外,還有“樂制”,包括音樂和舞蹈。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音樂歌舞的作用。典雅的歌舞能端正人心,激昂的歌舞能鼓舞士氣,低俗的歌舞會讓人懈怠,淫穢的歌舞會讓人墮落。當然,不同身份的人只能欣賞不同規(guī)格的歌舞,否則就是越制,將受到禮儀主管部門的處罰。輕則訓斥,重則削爵罷官。

當然,要確保周王朝的統(tǒng)治,僅靠思想宣傳和禮儀制度這些“軟措施”是不夠的。還得從行政區(qū)劃和軍事布局方面的“硬措施”作保障。按照宗法思想,周代的行政區(qū)包括為王畿和諸侯兩部分。王畿是周王的直轄區(qū),包括陜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占據(jù)了天下大半的人口和土地,也是當時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區(qū)域。周王任命卿大夫對直轄區(qū)進行管理。對于王畿之外的地區(qū),周王派出了約70個軍政機構進行分區(qū)管理,這些派出機構的負責人被稱為“諸侯”,其職位也實施嫡長子世襲制。這最初分封的70個諸侯中,王族的姬姓占了53個,姜姓有7個(齊、呂、申、許、紀、厲、向),商王族后裔有4個,其他姓的頂多只有一個封國。

這70個諸侯的位置安排則完全體現(xiàn)出了防止商族叛亂、抵御外夷侵犯、拱衛(wèi)周天子的意圖。姜子牙被封在山東北部的齊,周公旦被封在山東南部的魯,他們的作用是防御東夷,他們到此時都還完全歸服。同時也與周朝的首都鎬京形成犄角,一旦商朝遺民叛亂,向西攻打鎬京,齊魯兩國則可從后面襲擊叛軍。由于周朝給商紂的兒子武庚在河南保留了一個封國,為了防止他復辟商王朝,周武王將自己的三個親弟弟分封在武庚的周圍。后來武庚叛亂被鎮(zhèn)壓后,微子啟被封為宋公,以延續(xù)商湯的香火。周公旦為了防止宋國,將周武王的九弟封在原來的朝歌,國號“衛(wèi)”,周朝軍隊的兩大主力之一“東八師”也駐扎于衛(wèi)。還有的諸侯被分封到了邊遠地區(qū),以防止各個方向尚未臣服的蠻夷。經(jīng)過這一番布置,周王朝的統(tǒng)治算是穩(wěn)定下來了。

但是,分封制也并非就沒有弊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傳承后,諸侯與周王室的血緣關系越來越疏遠,宗族感情越來越淡。此外,雖然周王的直轄區(qū)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繼承天子之位只有嫡長子一人,其他的兒子也需要封地。周王不能在已經(jīng)分封的諸侯的封盤內劃出一塊土地封給自己的兒子。他只割自己的肉,從王畿內劃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們。這樣經(jīng)過幾代的傳承后,王畿內已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諸侯,周王直轄的土地一代比一代少。周昭王曾想擴大自己的直轄區(qū),向南方尚未臣服的荊、楚等小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結果昭王落水而亡,南征失敗。周穆王曾對西北的犬戎用兵,將他們趕到了山西的北部,和北狄混在一起。但犬戎騰出來的封盤很快就被申戎、條戎、奔戎、姜戎等游牧部落占據(jù)了,而且他們已發(fā)展出了騎兵,戰(zhàn)斗力越來越強。

在周王的直轄區(qū)有減無增的同時,吃“皇糧”的人卻越來越多。周朝的官員是不領貨幣工資,周王從王畿內劃一塊土地給卿大夫作“采邑”,算是工資。由于官職是世襲的,所以采邑也是世襲的。但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將采邑面積擴大。而采邑是不用交稅的。這就導致周王朝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少,特別是對西北發(fā)動幾次戰(zhàn)爭后,財政已是入不敷出。周厲王實行民生壟斷政策,規(guī)定民眾上山砍柴、下河撈魚都要交特產(chǎn)稅,想以此增加財政收入。結果搞得民怨四起。公元前841年,鎬京內的“國人”拿起武器將周厲王趕出了都城。

繼位的周宣王勵行節(jié)約,一座使政局有所好轉。但西北戎族各部的威脅日益嚴重。周宣王發(fā)動了幾次進攻,但結果都是慘敗。他于是改變策略,與戎族的一支申戎聯(lián)姻,讓自己的太子(后來的周幽王)娶申戎首領的女兒為正妻,保證將來由她生的兒子繼承王位。周宣王還給申戎首領辦了個新的身份證,封其為申侯,算是入了文明國家的編制。要知道那時侯楚國的國君才是“子”爵,而“侯”爵高了兩個檔次。申侯覺得很有面子,發(fā)誓要做好周朝西面的屏藩。宣王這招以戎制戎,算是暫時穩(wěn)住了西北。

但周宣王與申戎的聯(lián)姻,對他的兒子周幽王和申侯之女都不公平,因為夫妻倆沒什么共同語言,可能連語言都不通,睡覺的時候旁邊還得站著個翻譯。就像你娶了一個爪哇國的老婆,你講漢語,她講爪哇語,雙方的飲食習慣乃至三觀都不同,因此很難建立起夫妻感情。周宣王干了四十六年后,周幽王繼位,財政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又時常發(fā)生地震,連歧山都崩了。在這種情況下,周幽王沒有積極賑災(其實也沒有錢去賑),卻一門心思寵愛自己的初戀情人褒姒,甚至廢掉了申侯之女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宜臼逃到申戎向外公訴苦。申侯大怒,聯(lián)合犬戎等部族進攻鎬京,在驪山之下干掉了周幽王。然后把宜臼扶上王位,是為周平王。由于平王是戎族擁立的,而且犯下了弒父的罪名,因此得不到國人的支持,在繼位的第二年就把都城遷到了洛陽,此后就叫作“東周”。西戎各部趁機占據(jù)了關中。平王在東遷過程中,西陲大夫秦襄公立下了汗馬功勞,平王便把已經(jīng)被西戎占領的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了他,并將他的爵位提升他為“伯”。沒想到的是,秦襄公帶著自己的小部隊殺回關中,不斷從西戎手中奪回失地,經(jīng)過幾代人的奮斗,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秦國,最終一統(tǒng)天下。

周王室雖然衰落了,但宗法思想、禮樂文化已深入心,大篆文字已經(jīng)通行天下。中華文明還將延續(xù)下去。而其他幾大古文明到這時已經(jīng)快接近尾聲了,古希臘文明直到此時才剛起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